东莞峰景高尔夫球场。受访者供图

东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受访者供图

东莞中外运石龙码头。受访者供图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黄政正 摄

东莞港。 受访者供图

广东东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南方日报记者 龚名扬 摄

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连续八年荣膺“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上海技术交易所全球跨境技术贸易(大湾区)中心落户滨海湾、东莞数字贸易港启航、首个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授牌落地……这个金秋,东莞服务业风头正劲、佳音频传。

服务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的东莞,是广东的经济大市,拥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天然优势。去年以来,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联合多部门出台实施《东莞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东莞市生产性服务业“领航计划”实施方案》《关于支持企业上规发展做大做强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多维度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引擎”。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夯实制造业发展根基的必经之路。东莞服务业,正与制造业加速相融、互促共进。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龚菊

策划:郭文君

制造大市,服务“心脏”

服务业,正让东莞制造有了更强的“心脏”。

前不久,东莞市首个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在松山湖揭牌。这一集聚区的诞生并非偶然,东莞拥有科技服务业企业超1.5万个,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全链条的支撑。而松山湖作为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重要阵地,坐拥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构建了全科技服务产业链,吸引了广东诚铭化学品有限公司、广东湾区智能终端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科技服务行业领先企业,集聚规上科技服务业53家。

人力资源服务同样可圈可点。为进一步吸引、服务与留住人才,以适应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产业发展步伐,东莞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业态,拓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为产业发展培育和储备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广东东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便是这一思路落地的物理载体。

在松山湖大道与石大路交汇处,一幢18层的玻璃幕墙写字楼涌动着勃勃生机。今年夏天,这栋楼迎来一名新主人的入驻——泰索斯科技(东莞)有限公司(下称“泰索斯”)。1982年成立的泰索斯,最早的主营业务是劳务派遣,后将服务拓展至企业产线外包,近年来开拓“技能工人+自动化设备”的外包模式,“公司入驻产业园3个多月以来,我们就与3家知名企业签下了合作协议,产业园给予的政策红利、同行资源给我们带来了显著优势。”泰索斯科技(东莞)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红坤说。

据了解,广东东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全市已建成松山湖园区和寮步园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园区入驻机构为超1500家企业提供了全链条人力资源服务,累计推荐就业超7万人,发布招聘岗位近2万个,为企业派遣近6万人,招才引智8000余人,培训企业超300家,培训人数超2万人。

同时,在东莞市中心城区和松山湖高新区交汇处,一座占地80平方公里的环同沙生态智慧产业新城高高耸立。这里坐落着东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是东莞首家专注检验检测认证的产业园区。东莞市检验检测认证协会会长欧阳军介绍,园区打算引入30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可为机构提供一站式对接服务,“也意味着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品牌机构在莞有了落地空间。”

包括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在内,东莞正全力打造10余个特色专业集聚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崭露头角的同时,松山湖、中心城区、滨海湾片区等多点布阵的市级集聚示范区也正焕发生机。除了承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专业服务的松山湖高新区,市中心城区已初步集聚了金融、创意设计和信息技术等高端服务业,滨海湾片区则汇聚着电子商务、会展业、物流服务业。

这一空间集聚的发展策略,使得越来越多市级服务业品牌正在被塑造,成为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引擎。

生产生活服务业,多元增长韧性足

从软件信息服务到供应链升级,再到跨境电商、文旅服务,东莞现代服务业企业,正群星闪耀。

如何走好“上云用数”第一步?对于东莞市食滋源食品有限公司来说,牵手金蝶云科技有限公司,则是其加“数”前行的一大节点。

东莞市食滋源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食品饮料行业)拟改造企业,专注于冰皮、糕点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今年10月引入金蝶云·星空ERP(企业资源计划)项目以来,该公司实现了财务、销售、采购、生产管理的全方位系统化,告别了过去信息割裂的局面,“此次合作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帮助我们优化业务流程、有效配置资源,提升了企业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东莞市食滋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俊椿表示。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企业管理云SaaS(软件服务)公司。作为该公司的全资控股公司,金蝶云科技有限公司在莞扎根已有五年。“不做一锤子买卖,我们精准赋能,助力整个行业的管理经验提升,让更多企业将信息的‘中枢神经’掌握在自己手中。”东莞金蝶总经理李映峰表示,随着国内制造业的出海潮,金蝶积极响应这一趋势,正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与全球化战略,为企业的国际化拓展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在供应链管理服务中,作为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的锦荣(广东)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自2022年成立以来,营业收入和利润逐年上升。“今年有望增长20%。”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锦荣(广东)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供应链的方案设计和实施、第三方物流、国际集装箱和散杂货运输。继去年成立后端服务公司后,今年新设立散拼公司,进一步拆分物流供应链,实现从前端到后端、从整柜到散拼的专业化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今年底我们还会在华中地区开设分公司,明年在美国和越南设立分公司,进一步扩大服务版图。”

在跨境电商领域,东莞市启盈跨境电商产业园有限公司作为海关总署认证的首批跨境电商试点企业之一,拥有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管理及监管模式先进、综合业务能力强的进出口处理中心。以布局物流产业为核心,公司现已形成涵盖口岸物流服务、跨境电商通关服务、系统软件开发服务的综合性业务。其中,公司“9610”出口业务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当前还积极地推进“9710”B2B和“9810”海外仓的业务,为更多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

一众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群星闪耀的同时,生活性服务业也“生”机勃勃。

在虎英公园旁、旗峰山麓,一场国际赛事的中国邀请赛东莞站正在东莞峰景高尔夫球场举行。近年来,这座“中国十佳社区高尔夫球场”开拓了亲子活动,并与东南亚旅行社合作,吸引了诸多海外客源。球会总经理尉智敏介绍,现在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加上这里也提供了商务洽谈的平台,“我们见证了许多企业在打球时达成合作,结成伙伴。”

根据《关于支持企业上规发展做大做强的若干措施》,当年新上规的服务业企业,有望获最高5万元奖励。今年,锦荣(广东)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这笔奖励,“对我们这样的新兴企业来说,这笔资金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政府政策的“阳光雨露”下,东莞服务业的“星空”越发夺目。

服务业融湾,流通更便捷

站在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台阶”新起点,东莞正融入大湾区服务业发展大局,以此激活新经济动能。

具体来看,两地服务业合作正走向多样化,向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商贸会展等领域延伸,“前店后厂”模式逐渐“裂变”为“香港研发+东莞转化”“香港服务+东莞制造”等新模式。

前不久,在香港举行的南方先进光源指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港澳地区8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推进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台同步辐射光源——南方先进光源。

同为重大项目,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近日启动2025年硕士入学申请。该项目继今秋正式启用一期后,二期预计将于明年3月动工,现已完成项目用地报批、方案设计等前期手续,将为东莞带来更多创新资源。

在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众多港澳青年正将此处作为内地追梦起点。目前,该基地已加入“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累计引进落地项目已达150余个。

从松山湖到香江畔,莞港合作激起“涟漪”。行至南沙之东、前海之北、伶仃洋畔,一条由东莞与香港创新开辟的跨境贸易通道驰而不息,这便是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这里配套设立了“东莞港跨境电商中心”,使得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货物都能享受到香港机场的便利。目前,多家知名大型电商企业已计划在该中心开展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所在地,近日入选了2024年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将进一步强化东莞在服务湾区要素集成中的作用。

除了与香港联动,东莞还发挥靠近深圳、广州的区位优势,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联动共进。今年10月,松山湖科学城牵手南沙科学城,稍早前的7月,松山湖科学城牵手光明科学城,分别签订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相关合作协议。随后,“光明-松山湖”跨市公交假日专线开通,将科研资源与创新人才连接得更紧密。

湾区科技“三巨头”联手之外,滨海湾新区也正迎头赶上。近日,上海技术交易所全球跨境技术贸易(大湾区)中心落户滨海湾新区,致力于打造综合性的跨境技术交易平台,涵盖跨境技术交易、科技创新服务、科技要素数字化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与知识产权服务等功能,将在滨海湾新区建立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库,形成“科创苗圃-专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创新集群”的全链条创新产业孵化服务体系,打造多层次的科技企业梯队,助力滨海湾成为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

当前,滨海湾新区正强化与松山湖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联动发展,强化与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在人工智能、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产业协同,现已获批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正加快规划建设新港澳码头国际城等一系列面向港澳的项目,努力打造国家级莞港合作平台。

随着服务业的不断融入与发展,东莞正逐步重塑经济版图。这张关于服务业发展的蓝图画卷,正在这片热土徐徐展开。

■相关

东莞服务支撑

湾区要素集成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4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东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下称“东莞枢纽”)入选。此次入选“国字号”,将进一步强化东莞在服务湾区要素集成中的作用,提升物流组织功能,加强与产业集聚区业务联动。同时,东莞枢纽将直接接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带动东莞生产制造业产业链延伸、供应链打造和价值链提升,赋能东莞制造高质量发展。

以沙田、虎门片区为主要载体

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物流配送交通枢纽,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卓越交通区位条件。借助“四横五纵、两沿十廊”国家物流大通道,东莞全面融入深圳、香港等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实现与全球主要城市的联通。此外,东莞市内多网融合形成的“三纵三横”交通廊道,可快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东莞持续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两大主线,现已形成“三极三带”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格局。

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东莞枢纽的两大主要载体分别是以虎门港综合保税区为核心的沙田片区和以石龙水铁联运中心为核心的石龙片区,总占地面积4.13平方公里。

其中,沙田片区占地3.28平方公里,位于东莞市沙田镇,毗邻东莞港西大坦商贸主港区,1小时内可达广州南沙和深圳前海自贸片区。石龙片区占地0.85平方公里,紧邻京九铁路石龙铁路集装箱站,高速公路通达广州、惠州两地。

两大片区功能优势互补,相距约42公里,通过陆路和水路实现高效连接,可辐射广州、深圳及惠州等珠三角10万亿规模的制造业市场。

将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东莞枢纽作为国家物流枢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以服务“世界工厂”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组织为先导,集干线运输、多式联运组织、区域分拨集散、供应链集成和信息服务等五大基本功能于一体,拓展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应急储备物流和金融服务等功能。目标是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成为“世界工厂”核心物流保供基地、大湾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创新示范区、全市制造业价值链迈向中高端的供应链组织中心、东莞城市枢纽经济创新发展动力引擎。

按照“存量设施整合提升为主,增量设施补短板为辅”的原则,东莞枢纽规划布局东莞虎门港综合保税区等33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81.19亿元。目前,21个项目已运营,12个项目在建或计划建设,已完成投资96.98亿元,完成度达53.52%。

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莞将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推动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加快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助力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隔热隔音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高档断桥铝合金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