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断桥铝门窗厂
文章目录:
1、黄河口崛起新材料产业集群2、利津县重点项目观摩|汀罗镇发展循环经济助推乡村振兴3、东营市东营区:每户补贴9000元 外墙穿上了“棉衣” 4500户村民温暖过冬
黄河口崛起新材料产业集群
日前,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研发基地在山东省东营市启用,基地主要建设催化材料研发、催化材料中试等四大研发平台。“这些将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提供保障,助力我国自主汽车催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参与者、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院士表示。
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黄河入海口城市。为让良好生态成为黄河入海的最美底色,近年来,东营市抢抓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机遇,在推动石化、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聚力发展绿色高端的新材料产业,高标准编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建设稀土催化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氧化铝纤维等产业园,近3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复合增长率超过20%。
一块块棉絮状的白色纤维,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珩国纤新材料有限公司练就了“金钢不坏之身”,面对高温喷枪喷射出的1000℃火焰炙烤依然毫发无损。“这是高性能氧化铝纤维,其耐受温度达1600℃至1800℃,具有热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热导率小、绝缘性强等优良性能。”东珩国纤总经理葛传金手里拿着一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白色氧化铝纤维板告诉记者,这种材料可以制成用于三元催化器外层的密封衬垫,起到对催化剂蜂窝载体固定、密封、隔热和隔音的作用。
新材料产业正成为东营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石大胜华化工集团曾是著名的汽油添加剂生产基地,由于产能过剩,近年来原有产能已有一半停产。但是,一个锂电池添加剂新材料项目正迅速崛起。集团新能源材料事业部总经理贾风雷告诉记者,现在生产的添加剂不仅在提升电池的高电压、高容量、安全性、阻燃性等方面有优异表现,盈利水平也有很大提升。
受益于原有石化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东营新材料产业已长成生机勃勃的“森林”,全市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以氧化锆、高纯度钛酸钡等产品为主的功能性陶瓷材料,以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吸水性树脂等产品为主的高分子聚合物新材料,以对位芳纶、碳纤及玻纤复合材料等产品为主的高性能纤维材料,以聚酰亚胺薄膜、水处理膜等产品为主的高性能膜材料。
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表示,东营将坚持创新、高端、集群发展方向,重点围绕高端功能陶瓷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铜基新材料等5条产业链,实行“链长制”,绘制产业生态图谱,力争“十四五”期间产值突破500亿元,未来打造2000亿元级的产业集群。
作者:本报记者 王金虎
来源: 经济日报
利津县重点项目观摩|汀罗镇发展循环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许洪胜 通讯员 吕金虎 东营报道
12月14日上午,利津县重点项目观摩团到汀罗镇进行观摩。
第一站观摩汀罗镇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中成巨擘年产4万吨玄武岩纤维项目。汀罗镇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紧靠荣乌高速公路出入口,规划占地74公顷,重点围绕仓储物流、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利用等产业引进和培育产业项目。近年来,共完成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投资5200万元,建设道路3.5公里,架设供电线路1.5千米,建设雨污管网1.6公里,铺设天然气管道1200米,建设自来水管网1700米,完成绿化面积170亩,实现了五通一平,具备了承载项目的基础条件。
汀罗镇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中成巨擘年产4万吨玄武岩纤维项目
中成巨擘年产4万吨玄武岩纤维项目位于汀罗镇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占地面积92亩,概算总投资1.8亿元,生产车间及附属库房、办公楼建筑面积30810平方米。项目以玄武岩岩屑为主要原料,生产以岩棉、矿棉为代表的高效绝热材料。该项目生产车间长289米、宽98米、高12.5米、局部高度24米,建筑面积28322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岩棉、矿棉生产车间。项目使用电力锅炉动能,采用集成型、加料、集棉、固化系统于一体的自动生产线,设备进口率达到65%(含电力锅炉),代表当前岩棉、矿棉行业最先进技术工艺,填补了东营市及鲁北地区保温隔热防火材料的产业空白。
据悉,该项目年可消化玄武岩岩屑4万吨,有效解决胜利油田等矿业企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难题。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7000万元,利税2000万元,税收450万元,带动就业200余人。
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园(益生集团父母代肉种鸡饲养项目)
第二站观摩汀罗镇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园(益生集团父母代肉种鸡饲养项目)。汀罗镇工农复合产业园区西起辛河路,南沿陈庄镇,东接东营港疏港高速,北至河口区,规划占地面积70.6平方公里,目前已落地企业11家、项目13个,投产和在建项目总概算投资21亿元,已完成投资8.2亿元,2020年新招引落地工农项目9个。益生集团父母代肉种鸡饲养项目作为工农复合产业园区重要项目之一,概算总投资1.84亿元,占地3762亩,其中养殖场占地960亩,规划建设父母代肉种鸡场7处、9场区,建筑面积41.88万平方米。项目达产后,存栏哈伯德父母代肉种鸡84万套,年生产供应商品肉鸡(雏)1000万只,实现年销售收入3.1亿元。项目2020年6月份开工,预计2021年4月份全部投产运营。引进全国唯一一家以“畜禽良种”为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山东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盘活破产企业东营黄河港牧业有限公司资产,目前已到位省外投资1.7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23万元,实现了项目腾笼换鸟、涅槃重生。该项目以父母代肉种鸡生产繁育商品代鸡为目标,依托法国哈伯德公司和中国农大、山东农大、青岛农大、山东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和山东饲料监察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种鸡品种、饲养管理、免疫监测、疫病诊断、饲料原料化验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培训,放大产业示范引领作用。
津汀现代渔业示范园
第三站观摩津汀现代渔业示范园。汀罗镇将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按照“党建引领、支部领办,市场化运营、科技赋能、利益共享”的总体发展思路,高标准建设津汀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园区占地310余亩,概算总投资1940万元,建设南美白对虾种苗繁育棚6个、标准化温室养殖棚50个、水循环沉淀池3个、蓄水池1个,养殖水面90000平方米,设施养殖水面6500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办公区、实验室和冷库等附属设施。园区年可繁育虾苗5000万尾、出水商品对虾1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今年,该园区成功创建为市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争取到位中央计划资金740万元。项目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支部领办。11个村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合成立津汀现代渔业合作联社,将分散的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集聚,发展规模经营、抱团发展,形成“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购销”的服务体系。探索政府兜底、社企联营。镇国有控股公司配套建设园区道路、水电管网,引进东营海福水产公司进行市场化、专业化管理,实现了项目从土地流转到产销供一体化运行,激活了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聚焦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引进青岛农业大学李玉全博士团队,成立东营市利津县水产研究所,可为园区和全镇1520余户虾农提供优质虾苗、水质监测、技术培训、冷链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服务,既解决了群众苗种、技术、市场等短板问题,又实现了园区一体化发展。
第四站观摩汀罗镇农旅融合示范园区、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汀罗镇农旅融合示范园区东起辛河路,南接陈庄镇,西靠陈汀路,北至草桥沟,规划占地面积17.4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6.7亿元。截至目前,招引企业4家,建设项目13个,完成投资1.5亿元。今年,该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圣水循环农业示范园是汀罗镇农旅融合示范园区核心项目,园区占地2100余亩,总投资6900万元,规划建设香菇种植区、果蔬种植区和休闲观光区三个产业板块。园区自2019年12月开工建设,采取建园招商模式,新修道路4.8公里,配套建设林网、管网、水网等设施,完成投资5600万元,招引农业产业、研发、供应链项目5个,建成和在建设施农业面积27万平方米。香菇种植区一期已建设发菌棚9个、出菇棚43个,并配套建设3500平方米菌棒生产车间、冷库和附属办公设施;二期建设出菇棚98个,预计2021年3月投入使用。项目将年产香菇1000万公斤,实现产值9000万元;年产菌棒1000万根,实现产值4200万元。果蔬种植区与北京、寿光客商合作,建设大跨度、智能化钢骨架高温棚80个,年产有机果蔬300万公斤,实现产值3200万元。休闲观光区规划建设了水景公园、四季花园、生态片林、采摘基地。结合前关村(铁门关遗址所在地)省级美丽村居创建,实施投资1050万元的四好公路、投资270万元的铁门关景观城楼、投资560万元的生态廊道、铁门关遗址发掘保护等项目和总投资1100万元的前关村美丽村居试点工程,推动生产、生态、生活融合。
东营市东营区:每户补贴9000元 外墙穿上了“棉衣” 4500户村民温暖过冬
视频加载中...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29日讯 为进一步做好2024年度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推动构建绿色、节约、安全的清洁供暖体系,今年以来,东营市东营区积极推动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有效解决农村自建房冬冷夏热问题。
在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林家村,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贴翻包网、铺贴保温板、打磨、打锚固钉,农村房屋保温项目正在进行收尾工作,相对于以往,今年村民们将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林家村村民闫兰说:“每年到了零下2、3度的时候,屋里不生炉子,直接就冷得不行了,经过今年的外墙保温以后,屋里的温度明显提高了3-5度,这个政策很好,我非常满意。”
据了解,今年8月,东营市东营区农村农房外墙保温工作全面开展,工程主要利用保温隔热板等保温材料为农村家庭住房进行外墙保温,在不改变住房原有建筑结构的同时,改造提升农房保温性能,增强农房居住舒适度,冬天既能阻止室内热量散失,保持室内温暖,夏天也能阻挡室外热量传入,让室内更凉爽。
东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清洁取暖项目负责人隋晓明说:“今年,全区共实施4500户农村农房能效提升,咱的重要举措是对农房进行外墙保温,全区一共涉及4个镇,52个村居。政府每户给予9000元的补贴,根据各户的工作量,超出的部分,由居民自筹。改造完成后,能够有效减少室内外的热量交换,室内的温度能够明显提升,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闪电新闻记者 陈海涛 东营区融媒体中心 范烜铭 孙艺婷 东营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