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铝合金门窗加工厂
文章目录:
1、暖心广饶3男子主动免费给疫情防控站点搭建钢结构办公用房2、赵光彦:白手起家闯出一番天地 抱团打造信誉商圈3、搬进新房 暖了“心房”
暖心广饶3男子主动免费给疫情防控站点搭建钢结构办公用房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3日讯 2月9日开始,广饶经济开发区吴惠生、孙兆奎和刘士刚3人主动免费给周边检测点搭建钢结构办公用房,有效改善了疫情防控站点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环境。
据了解。广饶经济开发区后安德村的吴惠生长期从事铝合金门窗制作和安装工作,在得知潍高路疫情监测站需要搭建钢结构板房用于办公后,吴惠生从附近村找来从事钢结构焊接工作的师傅孙兆奎和同学刘士刚帮忙。在计算出钢结构板房用料后,9日中午12时左右,吴惠生、孙兆奎和刘士刚到潍高路疫情检测站进行现场施工,晚上18时30分左右,施工完成。
当监测站工作人员支付给吴惠生、孙兆奎和刘士刚工钱时,他们三人立即拒绝了,“你们在这里为我们执勤,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我们干这些活就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工钱我们一分也不要!这也是我们为抗击疫情做的一点贡献,让我们一起加油,抗击疫情必胜!”在吴惠生所在的后安德村,劝返点搭建的板房也是吴惠生免费安装的。同时,吴惠生还积极报名参加了后安德村的抗击疫情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在村里巡逻和值班。
闪电新闻记者 陈海涛 东营报道
赵光彦:白手起家闯出一番天地 抱团打造信誉商圈
“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上一定要有目标、有定位,励志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一名企业家,一定要吃苦耐劳、勇于担当、重信誉、讲诚信,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努力为员工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利津县陈庄镇源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光彦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己之力,对赵光彦来说,不仅仅是说说,更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中。
不甘稳定,勇创事业新高峰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足以让人羡慕,但对于企业家赵光彦来讲,这还不够。
从业初期,赵光彦在镇属集体企业陈庄镇建筑公司做学徒,从业的过程中历经过技术工、施工员、预算员、会计员、项目经理,在施工一线整整打拼了10年。由于工作认真踏实,业绩突出,从1986年起调任公司的财务主管,之后又担任公司副总经理,从事企业管理工作10年时间后,赵光彦经过反复思考,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开始了二次创业,发起成立了源通建筑公司的前身利津县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就是这次不甘稳定的转变,成就了现在的企业家赵光彦。
白手起家需要勇气,创业需要魄力。创业之初,仅有1万元创业资金的赵光彦,面对无资金,无人才,无市场的三无困境,为筹措资金可以说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有时出差为借2000元经费不知要转多少圈,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自己的坚韧执着和许多好心人的倾力帮助,克服重重困难,创业当年就先后融资500万元。
有了资金,就有了开创一片新天地的资本。赵光彦回忆道:“当时白天在工地上安排施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记得有次到临沂招工,有个叫土门镇的地方,需徒步往返几十公里山路,挨村挨户去联系。有时候一天吃不上一顿饭,饿的腿发软眼发花。还有一次去仙河镇海堤管理站联系工程,回来晚了租不上车,又赶上修路,只能边走边搭车,天色很黑,就是有路过的车也不停。在夜里将近12点时,到了孤岛终于遇到垦利运输公司一位好心司机把我捎到陈庄。当带着满身的尘土,到家推开房门时,妻子都认不出自己了。”
跑资质跑工程找人才融资金,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经历过创业的不易,更懂得创业者的艰辛,于是,当自己有了足够的实力后,赵光彦首先想到的就是扶持家乡的创业者们。
诚信为本,打造陈庄信誉商圈
在陈庄提到赵光彦,无论是施工队的工人还是商圈里的老板都十分敬重他。
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三角债盛行其道,许多企业都被三角债拖垮拖死,赵光彦的企业也不例外,但是无论公司资金有多么困难,工人的工资一直坚持一年三清,绝不拖欠。
“我自己是干工程出身的,我知道民工的工资是一家人的救命钱,一分也不能拖欠。”凭着这份真情和信任,赵光彦得到了企业员工和施工队的一致认可,直到今日,只要公司需要,即使别人开高价,许多项目经理和务工人员还是坚持跟赵光彦合作。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优良的经商环境非常重要。”赵光彦说。为了促进陈庄企业更好更快发展,赵光彦与县工商联,陈庄镇党委政府发起成立了陈庄商会,并被推选为会长。以商会为平台,把会员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良好氛围。
陈庄镇有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因患病导致企业不能继续经营,县农商行500万贷款无法按时偿还,为了保证陈庄商会的信誉,商会里的八家企业主动把这500万贷款分解按时还清,仅源通公司就承担了123万元,农商行也给予了这些企业降息优惠,开创了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合作共赢的先例。
在赵光彦的带领下,陈庄商会相互帮扶的事例数不胜数,商会也树立了诚信经营的金字招牌,为陈庄的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经商环境。
热衷公益,实地帮扶弱者
“胸有报国志,常怀感恩心”,做公益对于赵光彦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他做公益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实在。
在陈庄有一对身有残疾的夫妇,不想拖累社会,想闯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们找到赵光彦诉说心声后,赵光彦当即表态,把公司所开发的盛苑路商铺留出位置最好的两间给他们一家做店面用,房款先欠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此之外,并把公司的铝合金门窗加工工作分给他们去做。
在公司的帮助下,这对夫妇自强不息,身残志坚,不仅还清了所有外债,又购买了一套舒适的住宅楼,买上了运货用的小汽车,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和百万富翁。
除此之外,赵光彦还资助过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就在去年,陈庄高中有一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但是家庭困难,学费成了一个大难题,赵光彦知道后,随即资助该生五万元,鼓励就学。还有一名学生,因父母生病,从上初中起,就得到了赵光彦的资助,至今为止,已经资助20余万元。为此,在赵光彦的号召下,成立了陈庄教育基金会,用来帮扶贫困学生,鼓励优秀师生。
村里建排水管道、更换变压器和输电线路他管,贫困学生、孤寡老人他管,下岗职工、残疾人想创业他管,就连生意失败的人他也管,在他的公益事业中,只要是遇上困难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因为他始终秉承“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在采访过程中,赵光彦对自己的公益事业描述的简单又平凡,陈庄镇工会主席王秀华说“在公益事业上,他就是只做不说,就连我都要为他说两句。”(文 姜方)
搬进新房 暖了“心房”
砖瓦到顶、铝合金门窗的新房,水泥与砖砌成的整齐围墙,有分量的庭院大门……构成了一个崭新的农家小院。东营区六户镇小许村70多岁的崔秀英,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房。
“老人独居,虽是脱贫户,但无力修缮房屋,目前,住房已成危房。”为了老人的安全考虑,小许村党支部书记万德全和崔秀英的帮扶责任人韩文滨将情况上报给了镇政府,镇上又将情况报给了东营区。万德全说,批复建新房仅用了几天,前后一个多月,新房就建好了。“不能让老人在危房里度汛期。”东营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刘杰三说,他们通过宜固则固、宜建则建、宜养则养、宜租则租、宜保则保等方式实施危房改造,做到改造一户、销号一户。
马路对面,老房子还在,墙体裂缝、房顶漏雨处清晰可见。“很快,村里就会统一将危房拆除,种植上苗木。”马路这边,崔秀英将购买的东西提进家门,洋溢着晚年迁新居的喜悦之情:“客厅、厨房、卧室分得清,住得很得劲!四邻八舍经常过来坐坐!”
因先后失去老伴和儿子,崔秀英一度成了村里的贫困户。经当地组织安排,万德全和韩文滨成了崔秀英的依靠。“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地,加上各级帮扶以及志愿者定期的生活物资援助,老人生活有了保障,住房问题就成了我们最大的心上事。”韩文滨说,“我们想着抓紧时间为老人把房子修好,让她的居住环境尽快得到改善。”之所以如此了解崔秀英的生活,并且把她的难题放在心上,是因为韩文滨和万德全从心里把她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崔秀英说:“他们经常给我拿来米面油,还有一个个好消息,都是政府为我们这些生活困难的人做的大好事。”
崔秀英的喜悦,并非“独一份”。去年,东营区共对1281户贫困户连续展开两轮房屋质量安全排查,做到了逐户排查,全面覆盖,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同时全面落实医疗、教育、低保、助残、慈善兜底等保障措施,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
(记者 商雅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