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2017世界东阳人大会”将于中秋期间拉开帷幕,为迎接这一盛会的到来,世界东阳人大会组委会特别推出“东阳记忆”征集活动,让世界东阳人共话乡情、共叙乡愁。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征集开始以来,我们陆续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东阳人的大量投稿,内容涵盖东阳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乡土人情、民俗非遗、传统美食等,其中不乏感人至深的佳作。一处风景、一份美食、一种习俗、一首民谣、一件物品、一个地标…都汇集成“乡情”二字。东阳 以“建筑之乡”冠名,“墙”更是值得我们探索,今天我们听他说说东阳建筑的墙艺。

东阳建筑的墙艺

//周江跃

东阳 以“建筑之乡”冠名。“建筑之乡”称号的含量元素沉淀是多方面的:大到村落设计、合院构成、全盘框架;小到屋脊马头、门楣窗棂、榫铆拼缝。因其有独特的个性存在,无与伦比的价值存在,才得此冠,而名闻遐迩。

笔者以此为思,觉得东阳“建筑”元素中的“墙”,其地方性、创造性、特色性,不仅与建筑“之乡”的名望颇相匹配,而且其内函颇具地情环境的“所以然”和技艺举一反三的创造性。

如今建筑材料的组合是基本共性的:钢筋水泥玻璃幕墙铝合金,红砖木板标准石材轻质砖。这是现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共同成果,展现的是普世意义上的科学进步、现代文明。老技艺为新机械所代替,过去三年的学艺现在可三天速成。如此,东阳历史传统建筑的“墙艺”,渐行渐远,几频绝迹。

然而,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追溯东阳“建筑之乡”这样的大概念,我们不能忽略如“墙”这样的建筑主体曾经的历史存在和存在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既与东阳的地情环境、生存条件相联系,又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东阳人建筑智慧的光芒。为此,笔者试以对东阳建筑“墙”的认知,钩沉一点“非物质”的存在,来为复兴中的文化存留一点记忆。

我们撇开草庐茅穹的原始,单列属于东阳建筑的墙,来归结一下东阳墙的形态个性和技艺要点:

泥墙

旧时农村最普遍的一种墙,板筑。工具叫“墙司板”,有讲究,需生于山岗的老“童子”元木串成,用杉柏最宜,以保证其不弓不扭。泥水匠说,能搞得一副从老坟墓出土的杉柏跌方棺木制的“墙司板”则最为上乘,为其木埋地下,久而过性,经加工,平直丝正,不会走动。

东阳房子的泥墙,若筑两层楼,到金字尖,至少高度7米多,垂直而毫厘不爽,除了“把作老师”对平直度的把握,通过先煞后锤密实度的追求,对材料的处理也很有讲究:田地土泥性软缺立力,黄金泥收缩大易开裂,沙性土松散不经雨刷。为此,对墙泥的材料就因地制宜而适当处理,若墙以粘土为主,要在泥里掺上些瓦片杂石,为增强立力;若是黄金泥为主,则必掺溪滩砂石,且要将泥沙混和后封压一段时间,使泥过性,才用来板筑。东阳有“百年泥墙”之称,即可历百年风雨,其意义,在于东阳泥墙对筑的流程和材料酝酿有讲究。

三合土墙

三合土墙是泥墙的重大进步,它的主材是溪滩沙石、黄金泥(或其他粘土)和石灰,约是5:4:1的比例构成。这材料中的石灰,古时难得,在东阳这没一块石灰石的地方更难得。故古时在东阳极少这种墙,同样主材,只有在厅、殿、堂的水门汀才够格用,筑拍功夫更为精细到家,配方也更为考究——面上要加桐油盐卤等材料以增强光洁度,,乃至上百年的地面还光亮如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手扶拖拉机等运输工具在农村崭露头角后逐渐推广,泥沙石灰的来路有了保障,三合土墙应运而生。除了必须有一个三合堆放使石灰融合于泥沙的化学过程,其板筑的技术要领与泥墙一致,效果则大大高于泥墙。泥墙怕水淋刷,而三合土墙则如板筑的砼一样,用水保养,保养越透,板结坚硬程度越好。

石子墙

东阳地貌以丘陵为主,山沟滚石,溪滩淘石,或毛或光、或大或小、五颜六色的石头,就成了山麓溪边民居筑墙的重要材料。这种用石块垒成的墙,叫石子墙。其特点是露天一面,只见行行基本大小均匀的石块列砌,似门牙排扣,成线平铺,紧依缝合,特具原始粗犷、洁凈清爽的审美效果。

石子墙内外两层,内外两个面都垂直平整。砌叠时,两行石头并进,处于同一平面。平面用带有稻草筋的泥浆填补两行石头之间的空隙,找平。技术的关键,一是行排之间的石块,两块石头必须弥缝相轧,不使有松动活脱余地;二是两行之间的石头,要“犬牙差互”,彼此你伸我缩,长短互补,搭配平衡;同时,注意这种关系的间隔换位,不使单相重复;另外还要注意上下两行石头的骑缝间隔;如此再加碎石泥浆的填空粘连牵制,将纵横砌叠的石块构成一个整体。

石扁墙

东阳江北西山脚村后山上,有石坛,其沉积岩层次非常分明,一个层次三五公分、十公分、十二三公分不等。凡扁石,表面疙瘩而同一层面出的扁石厚度均匀,橙黄主色,黑白点缀,且有古生物花纹。石在坛时显软易撬,出坛见风则越久越硬。大的可按不同标准凿取,作猪栏底石、圈石和路心石等,剩下边角小料,就做砌墙石材。

垒叠原理与石子墙一致,其效果比石子墙更显线条感;石子墙每行石块之间往往呈竖向依靠,石扁墙每行石块则以高度一致同类组合,扁伸相连,层层叠进,特显清爽稳重,雅俗共得。

缸刲墙

缸刲墙,是陶器生产所在地的特殊产物。陶器坯成入窑,其缸类缶类的较大型产品,不能直接落地,层层相套的最外一款需有一圆形“缸圈”垫底,缸圈圆壁有几个穿空小洞,窑火高温过洞而及产品底部,使整体遍及而受温均衡,以保证产品质量。

缸圈因其承受高温中套装产品的全部重量,往往有所变形,故只能一次性使用。出窑后,对陶厂来说已作废物,而对民居来说,则是砌墙的好材料:与砌石墙的原理一样,凡刮平一层薄薄的泥浆,则将一个圆垫圈断成几截的“缸刲”,成“7”字单立而一个个斯正排列成行,两行间则也有长条一点的互为交错,泥浆充实,因缸刲弧钩,彼此有弓拉作用,泥浆干后十分牢固。室内泥浆填洞抹平粉刷,无虞剥落;室外以“缸刲”本色,构成“连7”如织效果,通气散热,不怕风吹雨淋,朴素而耐久。

块石砌墙

块石砌墙是炸药民用的产物。成熟的花岗石早时人工极难开采,除了古时用整体凿拱法取用较软质的“青石”“粉红石”,用于豪华建筑的石柱石墩,极少见用人工开采花岗石用于砌墙。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将炸药放开民用,块石砌墙成了东阳的一个特色。

块石除用于墙脚,也用于外墙的一公尺左右墙裙,或“干砌”或“浆砌”。干砌,只以石块砌叠,不作泥沙浆粘连,技以石块间巧妙勾结作用力致稳固;浆砌虽也讲究石块间作用力,则赖两层石之间以石灰沙浆或砼填空以提高整体构成板结度。

石块裙墙有“插花叠”、“平叠”等形式。“插花叠”是在底脚找平后,取正方形一分为二的三角形两锐角的平面落地起首,再将正方形扁石的一角插入两个三角构成的角凹中,层层而上,顶部则以三角石直角相下而成上平面。“平叠”则与“石扁墙”的叠法类似,取基本均等高度的块石出面而显整齐。不论“插花叠”还是“平叠”,其内外两层的砌叠处理,都与“石子墙”的原则相同。不论何种叠法,取料修正成“标准”最为重要,这是决定外观的决定因素,好的石匠,关键于取料的“眼火”和用材的“各得其所”。

不管是板筑还是砌叠,关键处理的部位是转角。相比,泥墙的转角处理更为难些,东阳泥墙转角处理有许多讲究,一是双向成角处两墙轮流压叠,成相互牵制;二是凡角处都有砖块或有直角形态的石块作角,以确保角的完整形美;三是在角处互为压叠的墙中要放入适当粗细的元木棍,尤以两头有茬者为佳。当然,泥墙也好,三和土墙也好,从整体而言,一是靠基础稳定,二是靠平直度,三是靠筑的密实度,把握了这三个关键,“百年墙”才有可能。

旧时,石子墙师傅的工资要比筑拟墙师傅的工资要高,其原因不仅是墙角的处理同样关键而复杂,而对砌叠过程中的每一块石头的安放都有讲究,那个面露外构成更和谐?选择那两块石头搭档更“切齿”?两排石头之间的“互啮”怎样处理最合理?所谓手艺水平的高低,都在于方方面面兼顾,无一疏漏。一座木结构“土墙”房子,木结构与墙之间的相连,靠各木架柱子伸向墙内的一根丁字木契,其实,木架与墙之间,没多大作用力,有些老房,屋顶跨了,屋架烂了,而石子墙却久久岿然不动,显证东阳匠工墙艺的炉火纯青。

东阳墙的创造,重要特点是就地取材,化腐朽为神奇,石子墙、缸刲墙都属这种类型。这是东阳这个资源缺乏之地,被环境逼出来的智慧。另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东阳的筑墙艺术也是不断改革进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国内水泥生产大发展,东阳曾十分流行过一种水泥砖。其立起,是一个仿宋体的“日”字,而横放砌叠,“两口朝天”,整体效果如空斗墙。这种墙砖,除了与空斗墙一样有墙体轻、透气好等优点外,更有成本低、砌叠方便和表面粉刷材料省效果好等优点。可惜好景不长,很快被实体标准红砖所代替。因为从坚固、防震角度,当然是标准砖实叠水泥沙灌浆最为可靠,同时就目前东阳经济的状况而言,即使是普通农家,也不在乎几块砖钱。另外,当初的“水泥砖”质量,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抗压标准,厂家以利润为目标,农家以便宜为索求,于是,水泥砖虽是东阳筑墙的“新型材料”,却只能委屈于鸡圈狗舍,不登“大雅之堂”。

作为建筑之乡的“东阳墙”渊源深厚,基础型的造墙技术给高端的造墙艺术确立了基础,提供了整体力学的原理和审美的效果。从东阳数不胜数的古建筑中多多可见的砖墙,从砖材料到粘合剂都极显讲究,各种规格的手工跌砖十分平整标准化,而粘合材料,甚至用纯细石灰加豆浆加桐油调和而成,以此来构厅堂里面的“清水墙”,创造出应有尽有的几何图案,而其中的拼缝仅是一两个毫米,极见其“精工”。这与东阳大量普及的泥墙、石墙相比,可谓是“阳春白雪”。

东阳人筑墙技艺,是与“百工”素质相通的,就好像东阳人即会造“千柱落地”的“一村屋”,也会做“千工而成”的“双人床”,以技艺的五花八门多样性和融会贯通,构成民用制作的“全方位”。就墙而言,又以具体功能的不同,围墙、挡土墙、类型多多,不及枚举。上了高档的墙,更与石雕、砖雕及其它艺术联系升华,其文化探究,还多有深广丰富,本文不及展开。

东阳人走南闯北,传统筑墙是拿手好戏,其作品遍布周边县市乃至临近各省。外出工匠的“导具”很简单:一锤一刀一根线。铁锤现在有标准的机产铜铁锥锤,而老东阳泥水匠,线头缚块小石瓦片,掂手一提、眯眼一瞄,高墙耸矗,毫厘不爽。

唯此,东阳筑墙,技为基础,艺为升华,出神入化也!

作者简介:

周江跃 ,东阳江北茅蓬村人。

你了解东阳的墙吗?

留言告诉我们吧!~

高档隔音门窗

隔热门窗

断桥铝门窗品牌

高端铝合金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