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重庆小哥地道梁平话讲解埃及金字塔获赞超20万2、窑洞竹编包具:非遗解码新时尚3、窑洞竹编包具:非遗解码新时尚

重庆小哥地道梁平话讲解埃及金字塔获赞超20万

“你莫嫩个说话,我会觉得金字塔就在我们川渝”“第一次听到川渝方言介绍世界风景,好听!”最近几天,短视频用户“行走方探长”的埃及旅行视频火了——凭借诙谐幽默的重庆梁平方言配音,这条视频目前已经获得将近22万次点赞。

近日,“行走方探长”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他真名叫方青松,梁平人,今年29岁,之所以用梁平话给视频配音,是因为听起来更好耍更有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方青松一直喜欢旅行,去过很多个国家。2020年上游新闻就报道过他的一次惊险之旅:他差点被困喜马拉雅山,最终在尼泊尔滞留半年多才回国。

地道方言讲解金字塔走红

“世界第七大奇迹金字塔,带你们切看一哈。本来多早八早就要来的,结果(老婆)化妆化了一个多小时,我的个仙人板板……”“风太大,把伞都吹歪嘎了”“我晃眼一看,还以为他(木乃伊)坐起来了”“3点钟了,还没吃晌午(午餐),吃个敏敏给我煮的沙漠鸡蛋”……

方青松用梁平话讲解埃及金字塔的视频,目前获得将近22万次点赞。

这些重庆梁平风格的言子,出现在6月10日“行走方探长”参观金字塔的视频中。凭借风趣幽默的解说,这个视频很快吸引了网友的关注,不少网友觉得很有新意。还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每天都在等你更新”“这么长的视频,只有你这种口音才有兴趣看完”“看视频有一种你在梁平老家赶场的感觉”……

截至14日12时,这条视频累计获得21.9万次点赞,3.9万条评论。随着埃及金字塔视频的火爆,“行走方探长”账号粉丝也增加到13.8万,总共获得66.3万次点赞。

接受采访时,方青松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我是重庆梁平人,今年29岁,之前在梁平做建材生意。去年下半年决定做旅行博主,就带老婆出来旅行散散心。”他还表示,其实自己之前也有过两个账号,大多发的是旅行有关的视频,其中一个账号粉丝数量达到15万,单条视频点赞50多万次,但2019年的时候因故被封了。

视频里随处可见的梁平话,成为网友们的快乐之源。

上游新闻记者查看方青松账号发现,“行走方探长”这个账号目前共发过75个视频,包括之前在泰国、缅甸游玩时,他也发过不少视频,但大多点赞量只有几百。这次在埃及金字塔游玩换成梁平口音后,一下子就火了。方青松表示自己也没想到,“为啥子后来换成梁平话呢?是我觉得我梁平话说得好些,更顺口。其实,我的地理历史知识还算不错,但之前用普通话介绍的时候,有时候还需要用脑壳想一下,组织一下语言,导致有时候要想半天。效率不高,听起来也打脑壳。比如说个辣椒,可能前面两句说的是海椒,后面又改成辣椒,容易影响发挥。后来我就想转变一下,全部用梁平话,这样更有意思,更随心所欲一些,没想到出来的效果还很好。”

对于网友们称赞自己视频“接地气”的评价,方青松表示,“对,我拍摄的视频就是比较接地气,视频里面的人都很自然,没有胡编乱造,都是比较真实的呈现。”

曾在阿富汗遭遇爆炸

去年9月,方青松发布视频《一个普通男孩的十年》,介绍了自己为何热爱旅行。视频显示,2012年,他从少林寺武僧团毕业,去了北京打工。后来去了九寨沟旅行,第一次体验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徒步川藏线、青藏线、滇藏线,在涠洲岛出海打鱼捕虾,自驾稻城,体验雪乡,几乎把国内景点走了个遍。他不满足于此,泰国、斯里兰卡、越南、缅甸、尼泊尔、阿富汗、伊拉克等国,也留下了他的脚步。

方青松打算成为全职的旅行博主。

为了筹集旅行资金,他在老家梁平开过烤鱼店、在青海开过快餐店,后来又开始做建材生意,还做过跨国代购……烤鱼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毛收入3000-5000元;青海快餐店旺季一天最多营业额2万多元。但为了继续去看外面的世界,他都选择了将其转让。

方青松在10多年的旅行经历中,也出现过不少意外——2020年初,方青松来到尼泊尔旅行,这是他第三次到尼泊尔徒步珠峰看雪山,但这一次差点被困在雪山里。当时因为疫情,尼泊尔政府宣布特殊管理政策。他只有两天时间赶回加德满都,不然只能困在喜马拉雅山。方青松一路狂奔,一天内走了5万多步,但去的第一个机场已经没有机票,多亏熟识的夏尔巴人带他抄小路到了另外一个机场。他在最后时刻买票回到加德满都,当时这个事情还上了新闻头条。但他最终还是在尼泊尔滞留了半年多,后来才回到国内。

说起自己的旅行经历,方青松表示,差点滞留喜马拉雅山,并不是最危险的一次。他最害怕的一次,是去年在阿富汗旅行时,“我当时在阿富汗待了十几天,心都是悬起的。最后一晚,我那个院子附近还发生了爆炸,我连夜买了一张机票,飞到伊朗边境,后来又去了伊拉克。”

妻子:他不愿被柴米油盐束缚

2020年,方青松接到父亲电话,让他回老家梁平装修房子。也就在装修房子过程中,他认识了后来的老婆。方青松介绍,当时老婆在经营门窗生意,也是一个热爱旅行、喜欢自由的人,“要不是因为我去过这么多地方,说不定也聊不到一起。我们相谈甚欢,于是开始交往。”2022年国庆节,两人举办了婚礼,宝宝也在2023年出生。

方青松和老婆敏敏之前在缅甸旅行。

本以为孩子出生后,方青松需要拿更多时间经营家庭,但老婆告诉他:“知道你有走遍世界的理想,现在孩子还小,你可以出去两年,去做你擅长的旅行和自媒体。”2023年9月,在老婆的鼓励下,方青松做出一个重大决定:重拾梦想,从头开始,“这次就是她喊我出来的,说现在还有机会,给我两年时间在外头闯一下。有这么一个懂我并支持我的老婆,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

方青松表示,他确实打算做旅行博主,但目前还没有接过广告和推广,“金字塔那条视频火爆之后,确实有很多人来找我,但有些吃不准,所以暂时也不会做。目前在埃及这边还要待一个多月,还有计划去其他国家,都是很随心的。要么走非洲,要么走欧洲。”

方青松老婆敏敏也有短视频账号,目前有2000多名粉丝。由于在爆红的金字塔视频中被老公开玩笑喊为“沙漠烂贼”,不少网友也来到敏敏的评论区“打抱不平”,“别个这么好看,为啥子喊别人沙漠烂贼”“明明是废土风,被说成烂贼”……

对于老公做旅行博主的梦想,敏敏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从最开始认识老公时,我就晓得他是一个不愿被生活和柴米油盐束缚的人,恰巧我也是个热爱旅行、向往自由的人,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也一直支持。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这些旅行体验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我相信他肯定会做得很好。”

对于网友们的称赞,敏敏表示,“第一次收到这么多陌生人对我的赞美,我觉得很感动和暖心。希望我们的视频给大家带来娱乐的同时,也能散发出积极正能量的元素。”

上游新闻记者 金鑫

来源: 上游新闻

窑洞竹编包具:非遗解码新时尚

融入窑洞与竹编元素的单肩包(左)与斜挎包(右)设计

手拿包及磁吸腕带设计

电脑包展开后成为工作台

化妆包立面采用竹编工艺装饰

【享设计·悦生活】

窑洞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传统民居形式。那里的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的门窗结构别具特色,圆拱形的木质框架上部为圆窗,下部是对称的座窗及门,其整体造型体现出“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理念。上下窗棂形式多样,曲直交错,往往还雕刻有石榴、牡丹花、十二莲灯等吉祥图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着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文化韵味。

包具与建筑看似毫无关联,但两者共同具备的力学结构与审美追求,使得它们的设计互通成为可能。由设计师张曼笛推出的“窑洞竹编包具系列”,尝试将传统建筑结构与装饰应用到现代包具的创新设计中,力求让时尚设计与民族审美互通互融。

主视觉元素的确立,以及材料、工艺的选择是包具设计的重点。在设计师看来,窑洞的门窗不仅造型美观,还具备稳固的力学结构,将这一元素应用在包具的正、背立面可最大限度地展现其优势。何种材料及工艺能够兼顾包具的审美及实用需求?张曼笛首先想到的便是重庆梁平的竹编。梁平竹帘编织技艺与窑洞营造技艺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以细竹丝编织出的竹帘质地柔韧、触感光滑,同时可以卷叠,携带方便又经久耐用,既有广泛的适用性,又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包具制作过程中最大的难点,便是利用好不同材料的优势,使其自然且合理地组合在一起。设计师选用了梁平当地盛产的慈竹为原料。慈竹色泽泛青,质地均匀,且纤维长,易于抽成细长的竹丝,同时,它的生长速度极快,是取之不尽的绿色材料。但对于包具而言,竹材在手感上依然偏硬,且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裂的情况。于是,设计师采用皮革来中和竹材的硬度,以竹材作为框架,将竹编的包面或装饰与柔软的皮革通过缝纫、粘贴、打金属铆钉等方式进行结合,让作品更具层次感和时尚感,同时用五金部件来加固包具的拐角或弯折处,使其更加耐用。

“窑洞竹编包具系列”囊括双肩包、单肩包、斜挎包、手拿包、文件包、电脑包和化妆包等多种款式,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尤值一提的是,每件作品都在融合了窑洞视觉元素和梁平竹编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使用功能的人性化探索。

其中,手拿包为圆筒状,两端是以竹板雕刻的吉祥图案,主体以精致的竹帘包裹,并借鉴了竹帘掀开、落下的开合方式。以皮革和金属部件制作的腕带通过磁吸扣与包身连接,日常使用不易脱落,同时起到手部装饰的效果。电脑包容量较大,当它展开时,便成为一个小型工作台,中间部分用以放置和保护电脑,侧面结构可摆放书籍、办公用品等,竖立面还可起到保护屏幕隐私的作用。化妆包自带半圆形镜子,内部以皮革板分隔出多个不同大小的空间,并可根据需求调整布局,方便放置各类化妆品及工具。

在色彩和质感的呈现方面,该包具系列的皮革部分主要采用樱桃红、宝石绿、孔雀蓝三色,以凸显亮丽多彩的视觉感受。竹编部分或是保持竹材的自然原色,或是以天然染料将竹丝染成黑白两色,再将其编织成折线纹样。经由丰富纹饰的装点、多样色彩的衬托以及不同材料质感的组合,传统建筑之美与民间工艺之妙交相辉映,共同诠释出非遗设计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荣池整理)

来源: 光明日报

窑洞竹编包具:非遗解码新时尚

融入窑洞与竹编元素的单肩包(左)与斜挎包(右)设计

手拿包及磁吸腕带设计

电脑包展开后成为工作台

化妆包立面采用竹编工艺装饰

【享设计·悦生活】

窑洞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传统民居形式。那里的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的门窗结构别具特色,圆拱形的木质框架上部为圆窗,下部是对称的座窗及门,其整体造型体现出“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理念。上下窗棂形式多样,曲直交错,往往还雕刻有石榴、牡丹花、十二莲灯等吉祥图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着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文化韵味。

包具与建筑看似毫无关联,但两者共同具备的力学结构与审美追求,使得它们的设计互通成为可能。由设计师张曼笛推出的“窑洞竹编包具系列”,尝试将传统建筑结构与装饰应用到现代包具的创新设计中,力求让时尚设计与民族审美互通互融。

主视觉元素的确立,以及材料、工艺的选择是包具设计的重点。在设计师看来,窑洞的门窗不仅造型美观,还具备稳固的力学结构,将这一元素应用在包具的正、背立面可最大限度地展现其优势。何种材料及工艺能够兼顾包具的审美及实用需求?张曼笛首先想到的便是重庆梁平的竹编。梁平竹帘编织技艺与窑洞营造技艺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以细竹丝编织出的竹帘质地柔韧、触感光滑,同时可以卷叠,携带方便又经久耐用,既有广泛的适用性,又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包具制作过程中最大的难点,便是利用好不同材料的优势,使其自然且合理地组合在一起。设计师选用了梁平当地盛产的慈竹为原料。慈竹色泽泛青,质地均匀,且纤维长,易于抽成细长的竹丝,同时,它的生长速度极快,是取之不尽的绿色材料。但对于包具而言,竹材在手感上依然偏硬,且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裂的情况。于是,设计师采用皮革来中和竹材的硬度,以竹材作为框架,将竹编的包面或装饰与柔软的皮革通过缝纫、粘贴、打金属铆钉等方式进行结合,让作品更具层次感和时尚感,同时用五金部件来加固包具的拐角或弯折处,使其更加耐用。

“窑洞竹编包具系列”囊括双肩包、单肩包、斜挎包、手拿包、文件包、电脑包和化妆包等多种款式,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尤值一提的是,每件作品都在融合了窑洞视觉元素和梁平竹编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使用功能的人性化探索。

其中,手拿包为圆筒状,两端是以竹板雕刻的吉祥图案,主体以精致的竹帘包裹,并借鉴了竹帘掀开、落下的开合方式。以皮革和金属部件制作的腕带通过磁吸扣与包身连接,日常使用不易脱落,同时起到手部装饰的效果。电脑包容量较大,当它展开时,便成为一个小型工作台,中间部分用以放置和保护电脑,侧面结构可摆放书籍、办公用品等,竖立面还可起到保护屏幕隐私的作用。化妆包自带半圆形镜子,内部以皮革板分隔出多个不同大小的空间,并可根据需求调整布局,方便放置各类化妆品及工具。

在色彩和质感的呈现方面,该包具系列的皮革部分主要采用樱桃红、宝石绿、孔雀蓝三色,以凸显亮丽多彩的视觉感受。竹编部分或是保持竹材的自然原色,或是以天然染料将竹丝染成黑白两色,再将其编织成折线纹样。经由丰富纹饰的装点、多样色彩的衬托以及不同材料质感的组合,传统建筑之美与民间工艺之妙交相辉映,共同诠释出非遗设计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荣池整理)

高端铝合金门窗

系统门窗

高端系统节能门窗

隔热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