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街老商铺,是古城宣化难忘的记忆…
张超 摄
过牌楼向北20米就是鼓楼,由鼓楼向南沿路是牌楼北街、四牌楼(市中心)、南大街、南门楼,过了拱极楼就属于南门外啦!
六十年代宣化骑自行车的人很少,我也总是蹦蹦跳跳地步行走在这条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上,一路数着东西两侧的各类繁华商业店铺,一直向南就可以到达南门(拱极楼)外的人民公园了!
第二家是小酒馆,只有一间房子靠墙一侧放三四张酒桌,另一侧为走道。每当夜晚掌灯时分,下班的男人们三三两两聚此各打上二两酒、买上2毛钱猪头肉,聊大天吹吹牛皮。耐人寻味地是当时卖酒的售货员都是用小小的提子从柜台上的酒缸中零打酒,动作娴熟迅速倾倒在买家的小酒杯中,滴酒不洒令人啧啧称奇,这种熟能生巧的卖油翁技巧如今已经很难看到了!
第三家是至少有三间房店面的菜铺很宽绰。当时每年冬季各家各户都以冬储大白菜、萝卜、土豆为主菜,所以店铺水泥柜台上显得空空荡荡。记得当时售卖花椒大料2角一包、豆腐5分一块、酱豆腐、臭豆腐、一毛5块、还有韭菜花、咸菜、酱油醋。酱油醋都是由买家自带瓶子打零售卖的,所以满屋子都是酱油醋的味道。逢年过节凭票供应各户豆腐、五香豆腐干,豆干那股香味特殊至今难觅。
第四家是一家有四间房大的小百货店,因售货员都是一些老男人我们称为老头铺。当时线、布都是凭票供应的,上高中期间流行用工厂发的线手套拆成白线织线衣线裤、钩台布。我很羡慕打听到口罩绳也能织而且不要票按斤卖,就前前后后买了不少也钩了几块台布。我参加工作后在此买了第一双打叉造型泡沫底高跟拖鞋,第一双黑色后跨带的凉鞋……。记得当时买双尼龙袜、一带黑布鞋、头巾、秋裤仅3元钱。
过了财神庙街口向南路西有一家宣化黑白铁制品门市部,后院就是工厂。这里出售的东西有家家户户离不了的烟筒、拐子、簸箕、水桶。惊奇的是工人用灵巧双手,把很硬的铁皮像白纸一样裁剪切割,制作成各种形状的用具。
再向南有比较大的青年商场,采用前面放置玻璃柜台后面货架的经营模式,经营很多种日用品当时就算是玲琅满目吧!
青年商场附近还有宣化服装厂甲等门市部知名度较高。一段时期兴起穿毛料西服热,人们可以直接在店里采购不同档次的布料,由高级师傅量体裁衣加工西服,当然需要等待半月时间再来取衣服。南侧还有一家友谊眼镜铺。
四牌楼的西北角上是一家青砖砌成的老饭店,小时候妈妈带我在里面吃过一次豆腐脑泡油条早点。记得坐在靠窗位置就可以从高大的窗口看到马路上的风景。
他家的西面就是享誉宣化的朝阳楼饭庄,因为当年慈禧太后西逃路上曾经驾到并盛赞过其饭菜特色。此饭庄紧挨马路建在高高的台阶之上,门前宽大的台阶两侧有斜坡供车子上下,里面是三层楼宽大店面,可以承办大小回民酒席。曾见过多张宣化名流、遗老遗少聚会于此的黑白老照片。此照是文革时期的朝阳楼。
四牌楼的西南角向南记得依次有宣化老广播站大门、南大街药店、南大街土产店比较印象深刻,里边售卖的东西可以说包罗万象,大小铁锅、炉具烟筒、水缸水桶、花盆面盆、簸箕扫帚、铁锹镐头、竹耙子、麻绳、大白涂料、多到数不过来甚至不认识!过年卖鞭炮人挤人好热闹!
坐落在南大街北端西侧的宣化电影院在宣化老人心中最值得怀念。影院门前的巨幅海报和影院大厅里的明星照都是社会关注热点,影评活动能吸引很多人积极投稿。上小学时我随学校组织在里面观看过的《小叮当》、《小兵张嘎》、《农奴》《雷锋》、《烈火中永生》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精神向上的火红年代,一部好电影就是最好的精神食粮,每周花2角钱能看上一部电影就是最大的精神享受,所以电影院总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影院门前甚至有黄牛加价倒票,如想买到平价好座位的《追捕》、《大篷车》等紧俏影票还要走后门托关系!七十年代电影院扩建,门前有了宽大的广场供观影者停放自行车,两侧一批小吃店应运而生,祥和包子、烤肉串都比较知名。人们有闲钱了,《大众电影》杂志热销一时!
宣化剧场也曾是宣化人精神享受最为挂记的地方。这里既能演电影也能接待各类剧团演出。蔚县晋剧团曾在这里连续演出17场场场爆满!张家口晋剧团的名角张寿昌、王海仙都曾在这里演出!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这里曾作为全区人民悼念主席的会场,剧场内外成了花圈的海洋……。
新华书店在西二道巷口北。改革开放后在宣化曾独树一帜。结束文革后,被禁锢多年的小说文学作品重新面世,人们掀起读书热潮,面积只有百十平米的平房店面,摆满了各类书籍,人们在狭窄的过道中畅游找书还需要错位相让。当时购买紧俏书籍需要找熟人提前告知预留。后来店堂面积不够用,新翻建起新三层大楼、除了图书海量销售,挂历、磁带、光盘、游戏机等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对文化需求异常渴望,书店热闹非凡也称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南大街西侧二道巷南口是二层楼红门百货商场,据说前身是一位姓韵的老晋商和一位石家庄姓贾的商人合伙开的布店。因地理位置处于商业街中段买卖一直红火。八十年代在原地翻建成8层楼,更名为商业大厦。建成初期因楼层搞承包经营,在宣化名声赫赫。特别是二楼因销售家用电器品种齐全,售后服务完备,很受百姓青睐。之后一楼又引进了超市发超市,极大方便民众购物自选需求;商城脚下周边全部引进中外名牌男装店形成精品街,五层以上皆是各种特殊需求服务场所!
鼓楼向南路东第一家是对面菜铺的大棚,夏天人们上午在这里排着长队买菜,一般到下午就是剩下的处理菜了。
第二家是两间房的理发店,四周至少8张理发转椅,理发师也很多。文革前后此店因为烫发红极一时,特别是周日更是顾客盈门,理个发要排队等好长时间,烫发时间就更长了;第三家是一家两间房大的药店,24小时对外营业,当时卖药是拆零由售货员数着片再用纸包好售卖的。夜间居民遇急可以敲开门旁边的一扇小窗户买药,非常救急。第四家是石油公司零售门市部,一进去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煤油味,放眼看去摆放的都是大油桶,地上也是油腻腻的,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所用点灯的煤油都要从这里打零购买。
在牌楼北路东过武庙街口第一家又是菜铺,第二家是肉铺。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时买肉凭票按月每人供应半斤,每斤猪肉卖0.69元,月底肉票即将作废。此时家家户户都要抢着时间花掉平时舍不得用的肉票买肉,所以肉铺门前就会排起长龙大队。我小时候就替大人去排队,有时候真的是要排一上午才能买到。而售货员那割肉的手艺功夫独到,基本是一刀准斤准两。
肉铺南隔壁是一家旧货铺,也就是俗称的当铺,里面很大,我没有进去过,但隔窗相望摆着很多柜子、家具、还有旧衣服。这旧货铺在马路对面也有几间房子。
肉铺南有一家泵称门市部,售卖各种大小不一的杆秤,还有很笨拙的老式台秤。
隔几家就是宣化唯一的一家照相馆,进门要爬上高高的台阶,门南侧是大大的玻璃窗,里面摆放着几幅特别大的漂亮照片,引得路人侧目而视。记得当时拍一寸照片仅4毛3分钱,2寸照片7角2分钱。上初中后同学们依然要攒很长时间钱,才能和同学相约去照一次像。
再往南,在四牌楼北的东北角高台阶上坐落着名震宣化古城的永盛元糕点铺。因为其经营模式是前店后厂,所以人们走到这里就能闻到糕点的美味。但一般人很少有机会吃到,只有过春节才能尝到一点酥、蛋糕、江米条、油布袋的味道。记忆中他家售卖的8分钱一个的咸烧饼又酥又香,现在根本找不到了。
紧挨着永盛元东边的是地处宣化街中心四牌楼东北角的宣化邮局。解放初到80年代初全社会通讯方式一般是通信往来,邮局里的邮递员每天穿着绿色制服、骑着专用自行车分片穿梭于大街小巷,把信件和报纸杂志送到单位和住户。百姓遇有急事就需要到邮局打长途电话或拍电报通知对方。在邮局大厅一侧设有几个独立的小木板房,里边的公用电话由电话员负责接通后开始计时收费。电报则是按字多少收费。
四牌楼的东南角坐落着二层的宣化副食大楼和三层的百货大楼,这是当时宣化的最好建筑之一。副食大楼里的食品和百货大楼的货物基本都是凭票供应的。
宣化百货大楼在张宣地区享有盛名,一直是宣化人的购物不二选择,也可以说是百姓的购物天堂。原因有三:一是购物环境好,店堂宽敞明亮,从三楼窗户进来的阳关通过天井直泻而下到一楼;二是因货物品种齐全,从针头线脑、衣服鞋帽、体育用品、箱包布匹成衣、日用品、到五金电器一应俱全;三是管理科学服务态度好,曾涌现出来全国劳模。
我们小时候很喜欢把百货大楼的水磨石光滑楼梯扶手当作滑梯玩。胆大的就从那三楼扶手上直接滑下来。长大后每周日即使只休息一天,也要相约朋友下午去百货大楼逛上一圈购买所需物品。80年代结婚流行娘家陪送皮箱一对,百货大楼就成了购皮箱首选地点,其实当时的皮箱没有轮子,买到家就成了摆设闲置起来。如今的百货大楼早已在原地翻建成一座8层的高楼,场所扩大了,但由于网购的兴起和冲击,早已风光不再,任何一座商城都难觅过去人流熙熙攘攘的场景!百大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一部分美好记忆!
副食大楼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就是宣化生活物资最齐全的商店。两层店堂很明亮宽敞,各种水果副食分类摆放,只要你有票、有钱就能买到最全的东西。
从副食大楼向南至南门口即是宣化久负盛名的南大街商业街啦!在南大街上有红门商场(后改造成商业大厦)、南门口商场(后更名北方商厦);有前店后厂的钟表社修理老式钟表、有刻字社承揽刻公章印章、印制红旗和背心标语文字业务、有五金商店售卖凭票供应的自行车、有药店、新华书店等等。
宣化电影院对面的宣化惠友饭店是宣化七十年代名声鹊起的一家惠民饭店。因经理王和利经营有方,饭菜汇聚南北饮食特色,菜品实惠且价格亲民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百姓办喜事的首选场所。后饭店又在南大街南端路西新建惠都饭店,旧址改为粥铺。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迎来商业发展新的大好时机,宣化三大商场全部扩建高楼,一座座大厦拔地而起、鳞次栉比。
当时蔬菜公司在南大街路东建起一座商厦,在全区公开征名后定名“万汇源”商城。开业后汇聚全国上万种生鲜副食食品销售,那场景真是顾客盈门红极一时,不少热门商品柜台前挤的水泻不通,达到销售断档脱销,足见当时人们购买力的强大。
国大电器和电子商厦是宣化不得不提的两家后起之秀。因为人民改善生活品质的需求激增,各种家用电器当年爆款热销。国大电器属民营经济起家几年之内就赚的盆满钵满,店铺地址也越来越好,后筹资购买市中心黄金地段的金达大厦重新开张,高大崭新的电子商厦在南大街路东与商业大厦对望,人们纷纷在这两家门前排大队抢购冰箱彩电,在古城形成特殊风景!
南大街路西有家钟表刻字门市部,门脸不大房很普通。但里边经营的业务家家户户需要很受欢迎,特别是当时四大件之一的手表人人佩戴、家家摆放的钟表一旦出现故障,就要到此维修。修表的老师傅一般带着花镜再戴上特殊的放大镜给认真检查一番,基本上就是手到病除,换个件也花不了几块钱。
还有一项业务就是公章、个人领工资的私章当时都在这里刻制。刻章前师傅把需要的字写成反的贴在特制模块上,拿着专用工具一点点小心刻制,这需要特殊的功力和耐心才行,那真非是一日之功!
南关百货商场坐落在南门外公园南侧,最早只有二层。后在原址重建了五层大楼,更名为北方商厦,是宣化人购物三大重要商店之一。一段时间内,北厦不仅经济效益好,更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于社会,在宣化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力!
来源:上谷文化院
编辑:陈健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