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弘耀投资有限公司
文章目录:
1、中央媒体看辽宁丨新华社:让微园区“链”上大集群——盘锦中蓝电子“微产业园”发展模式观察2、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东北篇丨让微园区“链”上大集群——辽宁盘锦中蓝电子“微产业园”发展模式观察3、铜川:靶向施策扎实稳健推进脱贫攻坚
中央媒体看辽宁丨新华社:让微园区“链”上大集群——盘锦中蓝电子“微产业园”发展模式观察
新华社沈阳8月21日电 题: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东北篇丨让微园区“链”上大集群——辽宁盘锦中蓝电子“微产业园”发展模式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炳坤、白涌泉
这几天,宁波泓耀光电部件有限公司在辽宁盘锦投建的新工厂投产在即,企业正忙着装修厂房、安装设备、招聘员工。“我们不远千里来东北布局,就是为了做到‘门对门’配套、‘嘴对嘴’喂食,跟着龙头企业中蓝电子一起打造大型产业集群。”公司负责人陆亮说。
不仅是宁波泓耀,今年以来,已有23家光学电子企业与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约,启动入驻这里的光学电子供应链产业园。盘锦市依托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行业龙头优势,以商招商、延链招商引入关联企业打造“微产业园”,一个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集群初见雏形。
走进中蓝电子的洁净化生产车间,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整齐排列,身穿白大褂的技术工人在精密工具的帮助下,正安装、制作着手指甲盖大小的手机摄像头马达。
成立13年来,中蓝电子凭借在对焦马达和光学镜头两大业务板块的创新优势,已发展成为全球手机核心器件研发生产的领军企业。目前,中蓝电子已是国内各大知名手机品牌的核心供应商,截至2023年底,中蓝电子对焦马达业务出货量排名国内第一、全球第二,镜头业务出货量排名国内第三、全球第四。
在有着“油城”之称的重工业城市盘锦,这样的消费类电子企业一路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部门从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出发,持续不断地扶持、服务新产业。
在中蓝电子的产品展示厅,三张并排的大照片记录了公司发展史。“早在2011年公司刚成立时,盘锦高新区就将3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租给我们,并给予3年减免租金的扶持政策,为初创期的企业大大减轻了建设和运营成本。”中蓝电子副总裁陈军指着第一张照片告诉记者。
第二张照片上,是布局了10栋厂房的中蓝电子光学电子产业基地。2020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中蓝电子急需扩大产能,盘锦市高新区多渠道筹集6.9亿元,按照中蓝电子布局自动化生产线和洁净化生产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了厂房内外的基础设施。
2022年7月起,中蓝电子陆续启用这些新厂房,产能得以极大释放。盘锦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尹军介绍,新厂房以租赁方式交给企业使用,期待企业做大做强后可以回购,之前缴纳的租金可抵顶购房款。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新的困扰又出现了。中蓝电子的大部分配套企业都不在本地,不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业务沟通较为不便。“有时候设计一个小型模具,需要与南方的配套公司反复对接,模具每做一次微调,样品都要在南方公司和中蓝电子之间邮寄几个来回,浪费了大量时间成本。”中蓝电子董事长王迪说,提高本地配套率不仅有助于降本增效,也是公司面对消费电子类产品日新月异变化,提升快速反应能力的需要。
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今年上半年,盘锦高新区将一处闲置园区盘活,并与中蓝电子联合共同吸引上游核心供应商入驻发展。站在第三张照片前,陈军介绍,新整备的光学电子供应链产业园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已签约的23家供应商主营业务涉及精密冲压、注塑成型、精密绕线、磁石加工等,涉及中蓝电子生产所需的全部零部件加工,“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实现了产业链的闭环。”。
目前,已有7家上游供应商完成了工商登记,多家企业正在装修厂房。预计到2025年这些供应商全部入驻达产后,盘锦市的光学电子产值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50亿元左右,增加就业近4000人。
从助建厂房降低企业成本,到延链招商做好企业配套,盘锦市聚焦智能手机的两个细分零部件持续发力。“我们培育新兴产业不贪大求洋,坚信小产品也能做出大市场;我们发展产业园区不贪大求全,围绕一户龙头搞配套,组成的产业‘舰队’反而更具竞争力。”盘锦市市长邢鹏说,关键是产业方向要精准定位,培育政策要常抓不懈,“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相信‘微产业园’也能长出大产业!”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东北篇丨让微园区“链”上大集群——辽宁盘锦中蓝电子“微产业园”发展模式观察
新华社沈阳8月21日电 题:让微园区“链”上大集群——辽宁盘锦中蓝电子“微产业园”发展模式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炳坤、白涌泉
这几天,宁波泓耀光电部件有限公司在辽宁盘锦投建的新工厂投产在即,企业正忙着装修厂房、安装设备、招聘员工。“我们不远千里来东北布局,就是为了做到‘门对门’配套、‘嘴对嘴’喂食,跟着龙头企业中蓝电子一起打造大型产业集群。”公司负责人陆亮说。
不仅是宁波泓耀,今年以来,已有23家光学电子企业与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约,启动入驻这里的光学电子供应链产业园。盘锦市依托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行业龙头优势,以商招商、延链招商引入关联企业打造“微产业园”,一个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集群初见雏形。
走进中蓝电子的洁净化生产车间,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整齐排列,身穿白大褂的技术工人在精密工具的帮助下,正安装、制作着手指甲盖大小的手机摄像头马达。
成立13年来,中蓝电子凭借在对焦马达和光学镜头两大业务板块的创新优势,已发展成为全球手机核心器件研发生产的领军企业。目前,中蓝电子已是国内各大知名手机品牌的核心供应商,截至2023年底,中蓝电子对焦马达业务出货量排名国内第一、全球第二,镜头业务出货量排名国内第三、全球第四。
在有着“油城”之称的重工业城市盘锦,这样的消费类电子企业一路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部门从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出发,持续不断地扶持、服务新产业。
在中蓝电子的产品展示厅,三张并排的大照片记录了公司发展史。“早在2011年公司刚成立时,盘锦高新区就将30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租给我们,并给予3年减免租金的扶持政策,为初创期的企业大大减轻了建设和运营成本。”中蓝电子副总裁陈军指着第一张照片告诉记者。
第二张照片上,是布局了10栋厂房的中蓝电子光学电子产业基地。2020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中蓝电子急需扩大产能,盘锦市高新区多渠道筹集6.9亿元,按照中蓝电子布局自动化生产线和洁净化生产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了厂房内外的基础设施。
2022年7月起,中蓝电子陆续启用这些新厂房,产能得以极大释放。盘锦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尹军介绍,新厂房以租赁方式交给企业使用,期待企业做大做强后可以回购,之前缴纳的租金可抵顶购房款。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新的困扰又出现了。中蓝电子的大部分配套企业都不在本地,不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业务沟通较为不便。“有时候设计一个小型模具,需要与南方的配套公司反复对接,模具每做一次微调,样品都要在南方公司和中蓝电子之间邮寄几个来回,浪费了大量时间成本。”中蓝电子董事长王迪说,提高本地配套率不仅有助于降本增效,也是公司面对消费电子类产品日新月异变化,提升快速反应能力的需要。
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今年上半年,盘锦高新区将一处闲置园区盘活,并与中蓝电子联合共同吸引上游核心供应商入驻发展。站在第三张照片前,陈军介绍,新整备的光学电子供应链产业园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已签约的23家供应商主营业务涉及精密冲压、注塑成型、精密绕线、磁石加工等,涉及中蓝电子生产所需的全部零部件加工,“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实现了产业链的闭环。”。
目前,已有7家上游供应商完成了工商登记,多家企业正在装修厂房。预计到2025年这些供应商全部入驻达产后,盘锦市的光学电子产值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50亿元左右,增加就业近4000人。
从助建厂房降低企业成本,到延链招商做好企业配套,盘锦市聚焦智能手机的两个细分零部件持续发力。“我们培育新兴产业不贪大求洋,坚信小产品也能做出大市场;我们发展产业园区不贪大求全,围绕一户龙头搞配套,组成的产业‘舰队’反而更具竞争力。”盘锦市市长邢鹏说,关键是产业方向要精准定位,培育政策要常抓不懈,“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相信‘微产业园’也能长出大产业!”
铜川:靶向施策扎实稳健推进脱贫攻坚
今年以来,铜川市人社局系统谋划,上下联动,扎实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创新技能培训形式,不断加大创业扶持,积极建设社区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开发公益性岗位,多途径拓宽就业渠道,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保障和增收支撑实现脱贫愿望。
截至目前,全市就业扶贫工作累计投入就业资金5527.98万元,帮扶贫困劳动力5万余人次。其中,免费培训12786人,11600人实现转移就业。
靶向施策 打造“农民培训农民”培训新模式
技术在手,原来的“落果”变成了致富的金果果,这是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郗家塬村贫困户的心里话。该村90%以上的村民种植苹果,以前大多是靠“土方子”搞种植,缺技术,自然收入不乐观。“也没产量,苹果结的比鸡蛋大点,只能当‘落果’卖,一两毛一斤。”60岁的贫困户郗来林说,不说搭上的功夫,忙活一年下来,卖果子的钱连买化肥的钱都不够。加上儿女接二连三出车祸借钱看病,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
紧握双手抱成拳。郗家塬村果农郗安民、郗志峰等“果树能手”联合成立绿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果农提供全方位服务。 “他们就在果园里讲果树修剪、套袋、打药,有技术就是不一样。” 听完课,郗来林想挖树腾地的念头,一下就打消了。
近年来,郗家塬村苹果产量每年提升15%, 优果率从2015年的50%提高到现在的75%。有了技术的郗来林,去年3亩老果树年收入1万多元,已经顺利脱贫。现在又新栽种了七八亩苹果树,每天到果园转转,看着果树一天天长大,觉得好日子有了盼头。
近年来,铜川市人社部门不断创新技能培训模式,灵活运用培训政策。依托绿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绿健技能培训中心,结合果农实际,不断调整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将易学实用的苹果管护技术真正送到果园里。同时,建立包抓贫困户制度,由种植能手对贫困劳动力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随时帮助解决苹果管护中出现的问题,并免费为贫困劳动力送农资、送农机具,帮助贫困劳动力联系客商销售苹果。
此外,铜川市人社部门紧抓时机,以“郗家塬模式”为“蓝本”,复制推广“农民培训农民”的职业技能方式, 引领、示范、带动全市果农和贫困户增收致富。截至目前,“郗家塬模式”已在全市174个村得到复制推广,培训群众7052人,其中贫困人口4060人。
拓宽渠道 社区工厂撑起就业新梦想
为解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便就业,铜川市耀州区把社区工厂(扶贫车间)作为扩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就业扶贫工作的新路径。正是探索出这样的新路径,让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关庄社区44岁的贫困户王闰莲有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家中4口人,80岁的婆婆因病常年卧床,老人看病、家里开销就靠丈夫倒腾山货维持。“这活也不稳定,天天往外跑也操心。”没办法,20岁的儿子也跟着别人外出打工挣钱了。今年10月,泓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社区后,王闰莲一下子从围着锅台转的农村妇女,变成厂里的工人。“计件工资,干得好,一个月下来能挣近2000元。” 王闰莲说,现在真正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工厂梦”。
“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是公司落户这里的重要因素。” 铜川市泓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李国青说,3层的厂房是由原来的门面房改造而成,租赁费免除2年,“要是在外面租这样大的地方,仅一年租金就得15万元。”此外,厂里的人员招聘、岗前培训等都由人社部门协助,让他省了不少心。
据了解,为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扶贫车间),铜川市耀州区提供政策、资金、培训、融资、税费减免等支持,财政首批投资1000万元
建设涉及5个镇14个村的15家社区工厂全面开工。将企业办在家门口,通过“创业+就业+脱贫”的路子,拓宽 “三无”人员就业渠道,并为他们提供了就近就业保障和增收支撑。目前,全市已建成的社区工厂共带动15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激发活力 人力资源机构发挥聚集效应助就业
在陕西汇丰人力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铜川分公司一楼办公区,记者看到新式办公桌椅排列有序,每个座位的墙面上都有一台电视,上面不停滚动播放着当日的用工招聘信息。说到现在的招聘变化,该公司负责人孙祥春说:“人力资源机构的春天来了。”以前没有政府部门支持的人力资源机构开展招聘工作难度大,效果很不理想。加上地处偏远的村镇信息采集难度大,成了人力资源机构发展的掣肘。
为了盘活铜川人力资源机构,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今年8月,铜川市就业管理局分别与两家人力资源机构签署《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安置合作框架协议》。如此一来,人力资源机构将派专人进村入户,对有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上门推荐岗位,“并提供从面试、体检、培训、入职的一站式服务,让转移就业更便捷。”同时,将全市446名村级就业扶贫信息员的信息提供给人力资源机构,由他们进行劳务经纪人专业培训。“人社部门对推荐上岗成功的人员给予500元/人的职介补贴支持。”
为了发挥人力资源机构的专业资源优势助力就业脱贫,铜川市人社局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全市人力资源和培训机构成立市级人力资源协会,通过协会的聚合作用发挥行业力量,结合政策、市场、专业资源,更好地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目前,协会已有会员企业47家,包括了全市90%的人力资源和技能培训机构。
新时代新气象,新征程新作为。未来,铜川市将持续推进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用实绩谱写脱贫攻坚的新篇章。(独萍 记者 郑伊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