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西江:一江奔腾千帆竞,黄金水道万古流丨探访城市母亲河2、广西女子被困火灾现场,发现时已停止心跳15分钟后,奇迹来了3、老城公厕变形记

西江:一江奔腾千帆竞,黄金水道万古流丨探访城市母亲河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西江,汇聚了广西的大部分河流,经梧州一路向东,从珠三角入海。西江,也成为广西内河最繁忙的水运干线。近年来,广西90%的内河运量及西部地区大量煤炭、水泥等资源,都经过西江航道运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广西的“水上门户”,梧州升级打造亿吨西江门户枢纽港,西江航运干线这条“水上高速公路”正在升级提速。

见证: 货船越来越大 航道加速升级

梧州毗邻广东省,位于西江、浔江以及桂江三江交汇处,自古以来便是粤桂咽喉,水运发达。川流不息的西江承载着梧州人民对经济繁荣的深切期盼。

船只通过西江流域往广东驶去。

船主林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梧州人,出生于航运世家,见证着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林先生说,祖父那辈开的是小渔船,到了父亲那辈家里已换成800吨级的船。2017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对砂石骨料需求大增,林先生抓住机遇,先后在2017年、2018年,各买下一艘2100吨级的大船,2019年又买下一艘3200吨级的大船。

“家里的船越换越大,但航道的容量还没跟上。”林先生期盼着,西江的航道能早日完成升级。

工作人员码头在核验货物。

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人林喜荣介绍,2009年12月,贵港至梧州航道提高到2000吨级后,近10年来,西江航运干线运输船型日趋大型化,贵港至梧州航段内2015年已出现3000吨~4000吨级的船舶,需要有相同通航标准的航道与之相匹配。

工作人员将沙石货物装运上船。

2018年底,广西启动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长约290.5公里。工程力争今年底完成整治,届时将成为广西内河航道中最高等级的“水上高速公路”。即使是枯水期,3000吨级的船舶,也能一路从贵港开到广东。

变化: 运输成本降低 船舶智能过闸

“航道水深了,就能跑更大的船,货物装得多,成本自然会降低。”林喜荣说,以从贵港运水泥到广东为例,2010年水运价格约60元/吨,2020年下降到约30元/吨。据统计,从贵港至广州,3000吨级货船较2000吨级货船运输成本将下降约10元/吨。

赤水圩作业区码头,工人在转运货物。

跑船20多年的王榜朝,亲历见证了西江航运的变化。他曾是一名“送滩师傅”,带不熟悉航道的船主过“魔鬼弯道”,西江航道变好以后,他买了一艘4000吨级大船,专心跑自己的船。10年来,航运也在向智能化发展,船上配备了测深仪、雷达、AIS船舶定位系统等先进仪器,西江上的北斗水上“ETC”,还实现了船舶智能过闸。

站在广西西江船闸运行调度中心14楼调度室,透过180°全景玻璃窗,能清晰看到过闸的船舶络绎不绝。该调度中心副主任黄有榆感慨,10多年来西江流域的船舶越来越大,过闸的船越来越多。目前,长洲水利枢纽船闸日均过闸船舶超过400艘,水运非常繁忙。

广西西江船闸运行调度中心。

2018年12月,广西首创“三统一分”的西江流域船闸联合调度新模式。“船舶平均待闸时间由原来的10小时缩减到6小时。”黄有榆说,从贵港上游到广州航线的船舶周转率比之前翻了一番。2022年8月15日16时,西江长洲水利枢纽船闸当年累计过货量达1亿吨。

船只通过长洲水利枢纽。

如今,从高空俯瞰位于梧州市长洲区的长洲水利枢纽,这是广西境内最后一个梯级船闸,连绵的船队通过船闸,沿着西江一路向东通达粤港澳大湾区,构成了一幅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兴旺繁荣的图景。

展望: 利用沿江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

10年间,西江不仅发挥着她的经济功能,也在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每天吃过晚饭后,邹女士会步行10分钟,到西江河堤边散步。两岸灯光璀璨,江边的灯光带和江边建筑的夜景灯光,交相辉映,把西江衬托得格外美丽。

落日时分,船只穿梭在金光粼粼的西江流域上。

“过去的西江可不这样,那真是十年九涝。”在58岁的市民邹女士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末以前,梧州城市防洪力量薄弱,洪灾是梧州的“常客”。每当洪水来临,邹女士只能搭乘小艇上下班,这成了她心中难忘的记忆。

后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固美化防洪堤,不仅防洪作用日渐凸显,河堤两岸的景色也越来越美。部分河堤段还成了网红打卡点,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长洲水利枢纽全景。

目前,梧州市城区已建成防洪堤51.35公里,建成排涝泵站19座,完成达标加固堤防11.92公里,可保护人口78.1万人,保护面积58.58平方公里。

今年9月底,自治区文旅厅发布《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2~2025年)》,西江沿江乡村旅游带将计划打造为我区三条乡村旅游发展带之一,结合沿江特色农业、乡土文化和沿江景观等,发展梧州等城郊乡村旅游,通过水陆互动和联动发展,聚合形成西江沿江乡村旅游带。

龙圩水道疏浚施工现场。

有天然地理优势加持,又有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实施助力,西江这条“黄金水道”,未来将越来越好。

【大事记】

西江十年变化

2012年

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

2013年

李家庄码头三期工程试运营,紫金村综合码头、中储粮码头主体工程完工,大利口码头开工建设

2014年

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

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全部实现通航

2016年

赤水铁路专用线完工并投入使用,梧州开启铁水联运新模式

2017年

《广西梧州市城市防洪规划(2013—2030年)》启动,为15片防洪保护区,规划堤防总长83.45公里

2018年

启动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

长洲水利枢纽船闸当年累计过货量首破1亿吨

首创“三统一分”的西江流域船闸联合调度新模式

2019年

广西西江干流治理工程开工建设,提高西江沿岸防洪能力

2020年

长洲水利枢纽船闸当年累计过货量超过1.5亿吨,成为全国天然河流过货量第一船闸

2021年

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一期工程正式启用,这是广西内河首段3000吨级航道

2022年

启动西江干流梧州段水域养殖网箱清理治理任务,恢复网箱占用水域面积约40.66万平方米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广西女子被困火灾现场,发现时已停止心跳15分钟后,奇迹来了

6月27日,

梧州一小区住户家中发生火灾,

一女子吸入浓烟后心跳和呼吸停止。

经消防救援人员抢救,

女子被成功救回。

6月30日,

记者了解到,

该女子已无生命危险,

目前正在医院治疗。

6月27日15时40分,梧州市龙圩区阳光庭院9栋一住户家中发生火灾,有大量浓烟冒出。梧州消防调派了4辆消防车、20名消防救援人员赶赴现场。

消防救援人员对女子紧急施救。

消防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发现,起火房屋大门紧锁,便立刻破拆房门,展开灭火救援。

随后,消防员郭旭锋发现一名被困女子,该女子因吸入过量有毒浓烟失去意识,口中有异物,没有呼吸迹象,心跳也停止了。

郭旭锋立即撑开女子嘴巴,用手指抠出异物,并对她展开心肺复苏急救,同时配合空气呼吸器,女子恢复了微弱的呼吸。随后,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将女子送往医院救治。

火灾被扑灭后的厨房一片狼藉。

与此同时,经消防救援人员扑救,火灾被成功扑灭。

消防救援人员检查发现,起火点位于厨房,锅中正在熬制猪油,旁边还有一盆未加工的生猪油,橱柜里有煤气罐。

重要提醒

■ 发生火灾时,不要在烟雾中喊叫,避免吸入浓烟,引发窒息;

■ 逃生时注意躲避浓烟,可用浸湿的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弯腰低身逃走;

■ 通道被浓烟完全封堵时,应在房间里躲避等待救援,同时关闭门窗,用浸湿的衣物、棉被等封堵门缝,避免浓烟进入房屋。

记者 谭双梅

通讯员 朱荣红 雷开伟

来源: 南国早报

老城公厕变形记

作者:高 炳

城市厕改,老城区的痛点不少:人口稠密,但公厕数量少;使用频繁,但卫生环境差,加上设施不全、管理不细,给居民带来了很多烦恼。

西安市民李建村家住老城,提起上公厕,恼心事一度很多,可如今再也不发怵了。究竟发生了啥故事,让咱们把画面切到古都西安,听听李建村和环卫干部赵春明的讲述吧。

——编 者

西安老城的居民李建村,再也不烦上公厕了。

李建村是位老西安,曾经烦透了老城区厕所条件差,“又少又脏,没人管”,苍蝇愣往脸上撞;但是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没明显异味不说,洗手池擦得又光又亮!这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赵春明。

赵春明是老城区的一位环卫干部,忙活的事儿就是落实厕改。老李的烦正是他要解的难。

老城痛点

如厕真恼心

李建村跟社区里的公厕“杠上了”。

“说起上厕所,真恼心。”李建村掰开了手指头:自个儿待的社区地处老城,人流大,解手的头一个不便就是厕所少。

“我们这儿是长乐社区,向西100米就是唐代罔极寺,往北走是八仙宫,不远处还有东新巷教堂。社区0.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万人,各地游客也人来人往,以前公厕却只有3座,这哪够?”李建村说。

除了数量不够,厕所还不好找。李建村说,附近的巷口有夜市,车水马龙很热闹,不过附近卫生间“藏”的深,又没有明显的标识,逛夜市的人遇上内急来回转圈,没办法只好偷偷就地解决。

“夜市周边的公厕,又偏又臭。有些小孩子上厕所,实在来不及,只能尿在居民家门口。”李建村说。

卫生差也是让李建村对公厕望而却步的原因。

“由于管理跟不上,公厕里面苍蝇乱飞,下水经常堵,泛出的味儿很大,得俩手指捏着鼻子往里冲。”李建村说。

厕所的设计上也有让居民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女厕位不够,女厕所门口排长队是经常的事;还有,厕所设施不全,都是蹲便,缺少坐便,让一些人感到不便。

因为缺少坐便这事,还闹过笑话。李建村说,有一回社区来了一个丹麦考察团,其中一位70多岁的女士途中想去卫生间,接待方将她引至社区厕所。

“那位女士一转身就出来了,摇头说里面没有坐便。考察团只能提前结束行程,返回酒店。”李建村说,那场面挺尴尬。

破解困局

厕改组合拳

李建村的烦恼,赵春明心里也急。

长乐社区地处碑林区,老赵是区里城管局环卫科的科长,一直盯着老城厕改。

“首先要解决数量问题,一是新建公厕,二是开放私厕。”赵春明说。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西安市开展“厕所革命”工作实施方案》,3年内,西安中心城区将新建独立式公厕1135座,在新建固定式公厕外,还要建设活动式公厕。

除了新建,鼓励社会单位开放私厕也同步进行。在赵春明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份星级宾馆和酒店开放厕所名单。“这23家单位已经协调好了,马上正式签约。”老赵指着名单说。

数量要升上去,卫生标准也得跟着提。

不管是新建公厕,还是老旧公厕的改造,都得按照“五无五净一明两通”的标准来。赵春明说,“五无”是无蛆蝇、无杂物、无尘灰蛛网、无明显臭味、无乱刻乱画;“五净”是尿台净、蹲台净、地面净、门窗净、厕外净;“一明”是灯明;“两通”是水通、下水通。

“要保卫生,平时就得有专人负责管理。”赵春明说,“我们按照市里的标准,全面推行三级‘所长制’”。所谓三级“所长制”,是指总所长—副总所长—所长。“总所长”一般由区县、开发区领导担任,“副总所长”由街道、开发区主管部门领导担任,“所长”由所在区县、开发区干部担任,分别对辖区厕所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和管理。全市3000余名所长,分级负责、责任到人。

在完善设施上,首先要增加女厕位数量,其次是新设坐便。

“对于新建固定式公厕,女、男厕位比例应不低于3∶2。一些街道改造现有公厕时,只要条件允许,也尽量多加一个女厕位。”赵春明说。

对于增设坐便,记者走访社区卫生间发现,虽然设有坐便,但蹲便厕位仍为主流。“有的社区做过民意调查,很多街坊还保留着蹲便习惯。”赵春明说,“有些老人用不惯家里马桶,还专门下楼找公厕。对此,我们尽量照顾周全。”

厕改虽是方便大家的事,但一实施起来还是会碰到阻力。老赵说,最明显的是“邻避效应”。

“厕所跟自家相邻都不乐意,这个咱都理解。公共区域选址,很难让各方满意。我们会尽力平衡,筛出最优选项。”赵春明回忆,有次在老街道新建公厕,因担心居民反对,便选择夜里11点施工。不料仍遭遇阻挠,最终不了了之。

“从那以后,施工只能凌晨两三点开始,彻夜不眠。”赵春明笑言,修建永宁门内的活动式公厕,便熬了个通宵。

“新厕按标修建、旧厕提升改造、私厕鼓励开放,这次厕所革命,打的可是‘组合拳’。”赵春明说。

公厕升级

第三卫生间

老城厕所革命,成绩有目共睹。与厕所“杠上”的李建村,心里终于松快了。

“厕所革命后,我们社区卫生间提升改造,变化大着哩!”李建村指着不远处的导厕标识牌:“如今在街上,5分钟之内,就能找到卫生间。”

他带着记者,先到了罔极寺不远处的庙子巷公厕。灰黑色小楼位于街角,主体建筑在几幢居民楼之间。走进卫生间,地面洁净,没有异味,清洁员即时打扫。洗手池、干手器擦得光亮,一旁还设有残疾人厕位。

接着,他又把记者带到万庆巷。公厕干净整洁,“卫生间虽然不大,但足够街坊使用。困扰巷子居民多年的难题,总算解决了。”李建村乐着说。

变化不只在固定式公厕。在永宁门内一处活动式公厕,记者看到该公厕共有3个厕位,外加一个小型盥洗间。公厕位于书院门街口、宝庆寺塔南侧,周边店铺林立,游客熙攘。据观察,10分钟内,共有19人使用卫生间,公厕利用率挺高。

老李说,不光老城的公厕“改头换面”,自己去新城逛逛,更是被那里的公厕“惊艳”。

在曲江池遗址、大唐芙蓉园等地卫生间,外墙装饰颇具设计感;走进休息区,电视机、饮水机、自动喷香机等设备一应俱全。

“进来瞧,这儿还有‘第三卫生间’呢。”大雁塔景区的厕所所长韩永利推开门,向记者介绍:“这种‘家庭式卫生间’,除了基本如厕设施,还有安全抓杆,主要给老人用;父母想给孩子换尿片,可用这个婴儿护理台;将小孩放在安全座椅上,大人也能轻松如厕。”

话还没说完,一位中年游客扶着老人缓步走进公厕。韩永利走上前招呼,指了指座椅对面的第三卫生间。

“很多人对这功能还不了解,我们看到有需求的人群,都会进行引导。”韩永利说,“如果碰到不文明如厕行为,像在洗手池给宠物冲澡,我们也会及时规劝。”

“现在公厕好了,咱作为市民也得讲自觉,那些不好的习惯、不文明的行为得改改”,李建村说,“咱不能让厕改的劲儿白使啊!”

隔热门窗

高档断桥铝合金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