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衡山的四绝,四杰,四奇,十景,还有古镇牌坊百年老照片
南岳衡山
四绝: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藏经殿之秀,祝融峰之高。
四杰:南岳庙之雄,忠列祠之伟,祝圣寺之幽,玄都观之雅。
四奇:春日之烟云,盛夏之茏松,金秋之日出,冬雪之冰琼。
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序)
常听朋友谈起南岳,都绞尽脑汁地用一大堆华丽的词语来向我渲染它如何又怎样。说句实在话,我并没有被他们眉飞色舞的描述所吸引,只是心中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在困绕着我。我是想,名山大川数不胜数,而独衡山能够位列天下五岳之一,千年来一直都香火不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魅力。那么多的文人骚客、政坛精英都在南岳留下了自己的足印,是什么让他们衷情于此呢?同时,作为生在以峰林奇峻冠绝天下的张家界人,亦想把它们作一番比较。
于是,在一个日朗风轻的早晨,我与几个朋友一道去了南岳。
(一)
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疾驰如飞,晨光绽露,斜斜地射在路旁的白杨树上,将点点油油的光遗漏在我的眼帘上。清凉的晨风不断地在我脸颊边“嗖嗖”刷过,我的心中不由生出丝丝快意,有一股深深的自豪与骄傲渐自心底涌起,让我为这充满生命力的壮丽河山大感快慰,只觉得天独厚着实不易!一路上,我不断地猜度着这傲居五岳的衡山,它宛如一位飘逸蹁跹的仙女,让我对她充满爱慕和向往。
不过半小时,汽车停在了一条摆满了香火佛器的石板街前。向内望去,一座寺庙巍然呈于眼前。迅疾撇开那些商贩们罗嗦的叫卖和拉扯后,我分外清楚地看见那寺庙的正门上,端方严谨地刻着“南岳大庙”四个大字。庙的左边立着一块高大劲挺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许多小字,应该是对南岳大庙的介绍。我草草地瞟了一遍,便径直地走入庙中。
立于庙中,我贪婪地在它斑驳的身影里寻找着那些许年久日深的痕迹。其时正是旭日东升之际,金黄的光泽透过庙顶的尖角折射过来,一明一暗,顿成鲜亮的对比。我并不是崇佛之人,因而只是很粗糙地将大庙由南往北地来了一次浏览,便兴味索然地缓步而出。佛家文化在这里的遗留和堆积并没有在我的心头刻下一丝崇仰的印记。相反,那些跋山涉水来到这儿求神拜佛、许愿还愿的香民用香火点燃他们所有的虔诚时,却让我自心底嗤笑起来,但继而就有些忧郁,我仿佛看见一切崇高的信仰都被焚化了。人类的臆想造就了神佛,却让神佛一代又一代地奴役自己。纵使是千百年风云变幻,纵使是科技飞速发展,它却仍扮演着众生精神依托和主宰者的角色。一念至此,我不禁有些沉痛,有些惘然了。心间突然仿似掠过一道火光,但等我想看得真切些时,却是一片灰暗。
我本无意在这些人类自己塑造的皈依文明中作深沉的惊觉与悲悼,但心境如此,只得又让自己在那些麻木的人群中清醒了一回,又让自己在这片森森的庙舍下做了一个梦
二
走出南岳大庙,一眼便看到了南岳上山的公路。从路口向上望去,但见一片深幽翠绿,公路只是拐了一个弯便不见了。不过我们没有从正门上去,而是在我衡山朋友的引导下找了一条僻静的山路径直上山了。过后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历险的味道。
这条山路十分安静地座落在一片山峦的臂弯里,走在路上,可以听到山鸟的啁啾是分外清脆,在山林里荡出了清空绵长的回响。但是随着山路渐渐没入山林,也变得愈来愈难走了。我们已看不见头顶的天空了。此时的衡山显得是那样的沉寂。特别是在这初夏的上午,除了能看见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盯在地上的光班外,它那被人传说了千年的秀丽容颜仍未见端倪。这种氛围整个儿有些沉闷,隐隐地似乎又透着点博大与厚重。我突然感觉一切都十分神秘而诡异。
我们不断地向上爬着,也不知过了多久,这条山路竟似已到了尽头。在我们面前,横亘着一道高峻的山岭。朝四面望去,除了山还是山。我们这才知道可能走岔路了。很显然,我们已深处在衡山的某一个隐秘的地方了。
没了路,我们只得钻着杂木乱草间的一点点空隙直直地往上窜。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原始人,枯枝败叶沾得满身都是。不过也顾不得荆棘刺破皮肉的疼痛和两腿的酸麻,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快点爬上山顶,看看处在什么位置。几个朋友也已爬得满脸通红,一个个“呼呼”地喘着粗气,对视之下,都是一脸无奈的苦笑。
感觉中,我们仿佛折腾了快一个世纪之久,才到了山顶。山顶上,但见苍松劲立,杂草丛生,有一条弯弯的小路掩映于其间。对面的山上不时传来一阵阵游人的欢叫和汽车的喇叭声。此时,我只觉得阳光是如此灿烂,生命是这般美丽!那些过去以为喧嚣的东西都变得悦耳了,那些过去以为很淡漠的人群也似乎变得亲切了!那份爬山的艰辛一下子荡然无存。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眼神呆滞了。静静地望着这片山峦,半晌无语。
三
顺着那条小路转了几个弯后,便到了半山腰。我们已看到山脚下有一条石阶通上另一座山,因为未带任何地图,所以也不知那座山叫什么名字。站在此处向上仰望,绵绵衡山初见端倪。我们都被它衬得十分渺小,令我不由得一阵轻叹。我忽然觉得心中的那份比较有了结果。毫无疑问,衡山显然是一位“大家闺秀”。与张家界相比,她的底子要厚重得多,她是历史与大自然共同造就的。而张家界则纯粹源于造物主的恩赐。衡山展现了一种博大,一种包容,一种兼收并蓄。她落落大方地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千年来多重文化的积淀让她在秀丽之中更显大气。而张家界,她是“清水出芙蓉”的最好诠释。她是大自然的宠儿,峰三千奇峻,水八百柔媚,永远都表明着一种独有却不张扬的个性。纵然现在已“养在深闺人皆识”,她仍然难以掩饰她与生俱来的羞怯。
我们稍稍歇息了几分钟后,便开始走下山去。下山自然要快得多,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那条石阶旁。石阶旁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它从山上款款流下,在较高处的一块石壁上极其温婉地滑下来,缓缓地汇成了一团,将天光山色尽映其中。那水流时缓时急,那水声时细碎时激昂,伴着我们向上攀爬的节拍,节奏鲜明地唱着一支欢快的进行曲。
这石阶随着山势时隐时现,我们都记不清转了几个弯了,但往上望去,仍然只是绿树满目。山顶似乎距离我们依然十分遥远。日头分明在往西边游移,而我们却还没能看到一处景致。我的心情不由得有些焦燥,步子也迈得更快了。不管如何,再长的路总会有终点的。
路开始越来越陡了,没多久,我们隐约听到上面传来了阵阵的说话声。看来前面一定有个可以驻足观赏的地方。我的精神蓦地一阵振奋,赶紧一溜小跑。皇天不负有心人啊!几个拐角过后,在我的眼前忽地出现了一座凌空驭立的天桥。它正横跨于半山之中,桥身呈灰白状,似乎没有雕镂什么图案。我一下子激动得若痴若狂。衡山啊,我终于贴近你了。
立于天桥之上,我放目四望,衡山的绰约风姿悉入眼帘。我感觉心情从没像此刻这般舒展过。我终于踏踏实实地踩在了这方神奇的土地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着一份实在,一份轻松。
四
从天桥的右手边转进去,便可以看到一座绿柳遮掩下的竹凉亭。穿过这道亭子,眼前便壑然开朗了。但见一池碧水跃入眼中,其上有一丛硕大的石蘑菇翩然若飞。没几分钟,在那蘑菇的至高处,忽地喷出一股股清泉来,宛如一卷亮丽的珠帘,直直地从蘑菇的头顶奔涌而出 ,尔后又垂下来,勾出一弯美丽的弧。那弧一触及脚下的石壁便倏然散开,水花四溅,就似那珠帘上晶莹的珠子刹时迸开,悉索的水声恰如琵琶被急急拨响。
这里的游人真多。蘑菇之上,水池之旁,俊男倩女成对成双。无论从哪一处落墨,都能涂抹出一幅温馨秀美的山水画;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摄取,都可以拍出一张情景俱佳的相片!水光闪闪,在风中微微皱眉,徐徐地折出大山的笑靥;情语窃窃,随汩汩流水,汇成一首首浪漫的情诗。
在石蘑菇的右上方有一片树林,一眼瞥去,可见几幢吊脚竹楼正矗立于其间。楼已颇有些破旧了,从竹柱表层那日渐灰黄的痕迹中你不难联想到它由青变黄的演变。而上面那些被蛀虫啮噬的小洞,则更让人感受到了岁月对万物的无情磨蚀。这些竹楼零落地布于林中,数百年就这样痴痴地相望着,宛如几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只在默默的对视中映照彼此的苍老。
只是此时,天色已经不早了。初时的找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我们没办法再继续我们的游玩了。衡山之大,我们算是深刻地体会了。天色已然如此,我们之好在就近的一些景点稍作观赏,便悻悻地下山了。
回来的路上,我的思绪一片杂乱。衡山给我的印象一时间真是难以理清。没有踏上最高峰——祝融峰,让我们大家多少都有些不甘心。不过纵已颇有遗憾,衡山在我心中仍是充满了诱惑力。那个我还没到达的顶峰,在我没登上去之前,将永远会让我憧憬无限。世事纷扰,岁月如潮,不管我会在潮起潮落中改变什么,总有一天,我还会来完成这段未完成的攀登的。
尾声
从衡山下来的那个晚上,我心事重重地写下这样一首小诗
我不知道
有多少人
在向你
顶礼膜拜
可也许
唯有我
才这般
热泪盈眶地
对着你
长久地
痴痴凝望
原创作者:张骏骅
版权声明:本文为张家界梦帕客栈(微信公众号:mengpakezh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