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看你家乡名称的由来及其历史变迁吧-聊城市各县区
一、聊城各县区概述
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 8628 平方公里,人口 642.2 万。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 5000 多年的文明史、2500 多年的建城史,是黄河文明与运河文明共同孕育的古城。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 1 处、国家级文保单位 13 处。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水系发达,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北方最大的城内湖泊东昌湖环绕城区,形成了独特的 “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 的城市布局,因此被称为 “江北水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又有 “凤凰城” 之称。
聊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早在 6000 多年前,这里就有了大汶口文化。境内发现的名胜古迹有 2700 多处,如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光岳楼,延续水城传奇的山陕会馆,全国唯一遗存的临清运河钞关,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等。明清时期,聊城借助大运河漕运之便,繁荣兴盛达 400 年之久,成为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 “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
聊城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还是革命老区。建党初期,聊城就是山东省较早传播马列主义和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抗战时期,聊城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万里、田纪云、宋任穷、黄敬等党政军领导人都曾在此工作、战斗和生活。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巩固的解放区,是支援前线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指挥部就设在阳谷县沙河崖村。聊城人民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东昌府区
(一)名称由来及演变
东昌之名始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之所以名东昌,一说因徒骇河东北过茌平县遥昌乡;一说聊城自秦以来属东郡,因 “东” 又加含吉祥之意的 “昌” 字而取名。明洪武元年(1368),改东昌路为东昌府。1998 年 3 月设东昌府区。
东昌府又因为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 “凤凰城” 之称。
据传,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
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程艰难,均不敢承担。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
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 “凤凰城”。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 “凤凰城” 改名叫东昌。
(二)历史地位与特色
东昌府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明清时期,东昌府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而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 400 年之久。被誉为 “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乾隆皇帝御笔题名的天下第一楼 —— 光岳楼,是康乾盛世康熙帝四次驾临、乾隆帝九次驻跸的地方。
东昌府的文化特色鲜明。民间剪纸、东昌葫芦、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古城区共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状元街、考院街、十县胡同、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等传统风貌街见证了历史的渊源。明清时期,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集中在古城的西北部,老城的南半部居住着当年的大户人家,一些街道因附近的寺庙和人家得名。此外,东昌府还是传统农业大区,有粮食、蔬菜、经济作物品种 1000 多个,已形成轴承及保持器、高效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等产业。2022 年,东昌府区生产总值为 541.80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6.5:21.6:71.9。
三、临清市
(一)悠久的历史沿革
临清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年即以清渊之名设县制。后赵建平元年(公元 330 年),因依傍清河(卫河古称)而更名为临清县,临清之名由此而始,沿用至今已有 1676 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临清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变迁。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临清市古属兖州。商周时期,为 “王畿之地”,属卫。战国时期,属赵。秦朝时期,属巨鹿郡。西汉初年,始建清渊县先属巨鹿郡,后属魏郡。十六国后赵建平元年(330 年),改清渊置临清县,属司州建兴郡,后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 年),析清渊县西地域复置临清县,属司州阳平郡。北齐废临清,改清渊为清泉县。
隋朝至五代十国时期,隋朝开皇六年(586 年),复置临清县,属清河郡。唐朝、五代时期,临清先后隶属大名府、兴唐府、广晋府等。
宋朝至清朝时期,临清在不同朝代分别隶属毛州、瀛州、贝州、大名府路恩州等。清朝顺治元年(1644 年),临清州不领县,属山东省东昌府;乾降四十一年(1776 年),临清升为直隶州。
中华民国时期,临清降为县,先后隶属不同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清仍县、市分治,先后隶属河北省邯郸专署、德州专署、聊城专署等。1983 年撤销临清县恢复临清市。
(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临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临清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是千年古县、运河名城。
在政治上,临清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作为重要的行政区域,发挥着地区治理的作用。
在经济方面,明清时期,临清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成为当时中国 30 个大城市之一,是重要的商贸流通中心、税收中心。明朝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
在文化方面,临清是山东快书诞生地、武训兴学所在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也是著名的京剧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市内现存众多的文物古迹如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宝塔、运河钞关等,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昔日临清的繁华。
临清贡砖明清两代 “岁征城砖百万”,在北京故宫、天坛等古建筑中处处可见,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临清乱弹、临清肘捶等民间艺术在古城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临清什香面、清真八大碗等美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临清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
四、高唐县
(一)地名的由来
高唐,因境内古有唐山,属沼泽中高地而得名。高唐历史悠久,春秋时期为齐国西境之 “高唐邑”,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属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西汉刘邦元年(公元前 206 年)置高唐县,高唐县城设在 “高唐邑”,高唐邑遗址在禹城市伦镇大城子坡村和小城子坡村之间的千顷大洼中。北齐天保七年(556 年),因域内低洼,无法排水,建不成囚地,故迁县城于今治。
(二)灿烂的文化底蕴
高唐有着灿烂的文化底蕴,拥有众多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址。战国时期齐盼子墓、三国时期华歆墓、东魏时期房公墓、宋代兴国寺塔、清初文昌宫大成殿等保护较为完整,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考古、旅游价值。按《水浒》传说复建的柴府花园、三眼井、李逵井再现了宋代古建筑群的风采。新开馆的孙大石美术馆藏画丰富,文物荟萃,精品纷呈,为县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高唐还孕育了众多杰出的书画名家。李苦禅,原名英杰,改名英,字超三、励公,山东高唐人,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1923 年拜齐白石为师,曾任杭州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擅画花鸟和鹰,晚年常作巨幅通屏,代表作品有《盛荷》《群鹰图》《松鹰图》《兰竹》《晴雪图》《水禽图》等。
辛守庆,1945 年生于山东省高唐县姜店镇辛庄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花鸟画研究会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89 年作品《八仙沐浴》在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展获奖并被选送国际交流展,1993 年国画作品《六合同春》在首届澳洲 “雪梨金奖,严太地区水墨画大赛” 中获金奖等。
孙大石,又名孙瑛,山东高唐人。1982 年携夫人回归祖国大陆,定居北京,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后任文化部侨联主席、中国画研究院专业画家,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其画作成就较大,在国内外颇具影响,擅长水彩、水墨画,中国画代表作《山水通景》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颜世亮,1963 年生于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苦禅故里 —— 山东省高唐县。曾受著名国画大师孙大石,李杭,赵安珉指导,以写意花鸟见长,尤擅画鸡,被众多名家及画院收藏。现为国家级美术师,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书画家事业发展中心特聘画家等。
高唐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杰奇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茌平县
(一)名称的独特起源
茌平县的地名由来充满传奇色彩。在茌平的地盘上,曾有一座山,山上全是赤红色的石头,此地地名为赤音。随着黄土淤积,山尖被淤平,这里成了赤山之平陆,长满深深的杂草。孟尝君在此养了三千仕人,这些才子们为留纪念,因这里有草有仕且是赤山之平陆已无山,便将草头加仕字念赤音,取名为 “茌平”。在韩集,至今仍有一块赤色石头被保存下来,竖立在那里,并写刻上了 “古漯河” 三个字。
(二)历史成就与特色
茌平历史悠久,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成就。秦行郡县制时置茌平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茌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
茌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是黄河流域古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社科院 “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 重大课题将黄河下游起源的重点放在茌平。诞生了战国高士鲁仲连、唐初名相马周、宋代名医成无己、康熙帝师王曰高等古圣先贤,存有孔子回辕处、孟尝君练兵场、鲁仲连祠、鲁义姑祠等名胜古迹。此外,茌平还拥有黑陶、剪纸、秧歌、花鼓荡戏等非遗项目,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在特色产业方面,茌平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肖家庄镇积极发展 “红绿” 两个特色产业,即红色的圆铃大枣和绿色的韭苔。建成许庄圆铃大枣特色产业村,连续举办七届圆铃大枣采摘节,增加了许庄村枣农的收入。建成冯营村韭苔基地,马场胡村黑色小麦种植基地、朱启虎韭苔批发市场,鑫岳生态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农业的组织。全镇韭苔种植面积达 1 万亩,年产韭苔 6000 万斤,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此外,茌平区肖家庄镇还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在小高村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养兔基地 —— 山东汇富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年产肉兔 100 万只。公司与山东大学合作,形成了一条育种、养殖、饲料、屠宰、有机肥料的绿色链条,不断尝试 “畜牧 + 旅游” 的乡村生态旅游新形式,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兔文化博览馆,充分挖掘世界兔文化,形成肖庄特色生态旅游。
近年来,聊城市茌平区肖家庄镇采用 “党支部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 模式,发展特色养殖,为村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鸽来啦种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翟明超从 2011 年开始养殖肉鸽,如今农场有 5 个鸽棚,光种鸽就有 1 万余对,待出栏的乳鸽也有 17000 多只。得益于品质好,翟明超并不愁销路,产品主要通过物流销售到南方市场,目前,农场在带动部分村民就业的同时每年的净利润可达到 100 多万。
茌平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蔬菜、林果、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圆铃大枣、鲁西黄牛、南莲池十孔藕、香椿菜,以及草编、条编等工艺品久负盛名。截至 2023 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07 家,是全国大型铝电生产基地、大输液生产基地、交通物流运输基地和江北最大木地板生产基地,汽车散热器产量约占全国 1/3;拥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等 50 余项国家、省级荣誉称号。2022 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69.88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9.3:58.3:32.4。
六、东阿县
(一)名称的由来说明
东阿县因境内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曲形成大陵,故曰 “阿”;阿,有二:在赵者曰西阿,在齐者曰东阿。东阿之名,始见于《春秋?庄公十三年》(前 618 年):“冬,公会齐侯,盟于柯。” 杜预注:“此柯今济北东阿,齐之阿邑。” 春秋时,置柯邑,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战国时改称阿邑,仍隶齐国。柯邑为何又改名阿邑,最终定名为东阿呢?东,方位字。字出甲骨文,字形像囊中盛物两端束紧之状,当为古橐子。卜辞借为方位词。阿,字出金文阿武戈。本义为山阜弯曲处。东阿,因古代境内西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曲形成陵阜,故曰阿;又因阿邑位于西阿(在赵国境内)之东,故曰东阿。
(二)悠久的历史传承
东阿置邑,始见《春秋》,自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西陲小邑,先称柯,继曰阿。秦废封建置郡县,始称东阿县,属东郡。自秦已来,相沿至今已 2200 余年,其间除刘宋一度将东阿并入谷城县,解放后一度将东阿并入茌平县外,一直相沿。
春秋齐柯邑,《春秋庄公十三年》公会齐侯盟于柯,《杜注》“今齐北东阿,为齐之柯邑,犹祝柯今为祝阿也,” 后为阿邑,秦时谓之东阿,汉置东阿县,故城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五十里,即今阿城镇,宋徙废。春秋齐谷邑,后治谷城县,宋移东阿县治南谷镇,在今东阿县南十二里,又移利仁镇,亦在今县境,金又徙新桥镇,在今县北八里,明徙今治,清属山东泰安府,今属山东东临道,自春秋至明洪武 8 年,“东阿 “县治设今阳谷县东阿镇;明洪武 8 年至民国东阿县治设今济南平阴东阿镇;建国后,东阿县设在今铜城镇。
东阿历史上县治因遭受水灾曾多次迁移。秦汉时期,东阿县治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南北朝刘宋时期,东阿县废置并入谷城县(今平阴县东阿镇)。北魏太和十年(486 年)重置东阿县,县治具体位置在平阴县东阿镇与阳谷县阿城镇之间,大体在今东阿县鱼山镇附近。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由于黄河水患,县治迁移到南谷镇,即今东平县旧县乡。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因山水冲坏城池,东阿县迁至利仁镇(今东平县旧县乡大吉城村)。金天会十一年(1133 年),县治北迁至新桥镇,即今东阿县鱼山镇旧城村。明初洪武八年,东阿县治迁至原谷城县城,历经明、清、民国共 562 年时间。1947 年,东阿县迁至铜城镇新建县城。
东阿阿胶驰名中外,自古以来就被誉为 “补血圣药”“滋补国宝”,从汉唐至明清一直都是皇家贡品,迄今已有 3000 年的历史。据史料考证,阿胶的应用迄今已有 2500 年的历史,阿胶最早的药用价值开始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了阿胶对于治疗各类疾病的作用。我国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称其 “久服,轻身益气”。唐朝的《唐新修本草》标志着阿胶的药用价值第一次载入国家药典。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阿胶称为圣药,记载 “弘景曰: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经过整理,关于阿胶的古代经典名方更是多达 3200 余。
东阿阿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中药传统生产工艺的典型代表。其生产工艺复杂,其中包括洗皮、化皮、熬汁、浓缩、凝胶、晾胶等 50 多道工序。这其中,挂旗、砸油、吊猴、醒酒等关键技术,则需要老师傅凭借几十年的经验手工完成。说起阿胶品类中 “九天贡胶” 则是阿胶中的极品,是阿胶制作技艺的最高水平,是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其制作过程要经过 “九提九炙” 纯手工打造 —— 泡皮、刮毛、搓皮、化皮、靠汁、打沫、过滤、沉淀、出胶等工艺,经过九天九夜的文火熬制才能完成炼胶环节,再经过切胶、晾胶、翻胶、擦胶直至包装等七七四十九天晾晒,共计 99 道工序,方才完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那么整锅阿胶就此报废,因此九天贡胶是阿胶中的极品,极为难得。
东阿阿胶目前拥有业内唯一的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5 项专利,4 次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胶类中药的标准研究,37 项已纳入国家标准。同时,东阿阿胶还在上世纪 90 年代起在同行业率先通过了 GMP、ISO9000 质量体系、ISO14000 国际环境体系、ISO18000 职业健康体系认证,2007 年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融入国际标准体系。同时,东阿阿胶与国际接轨,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和工艺,成为唯一获得香港卫生署许可颁发的中药注册证的品牌。当年进军日本市场时,厚生劳动省针对东阿阿胶进行的包括农残、重金属、兽药农残等 842 项检测项目,东阿阿胶全都是零检出。
东阿名人辈出,人文始祖仓颉、战国名相晏子、明代帝师于慎行、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植曾封东阿王,并创作了 “鱼山梵呗”,使东阿鱼山成为中国佛教音乐发源地而享誉海内外。鱼山为省级地质公园,鱼山曹植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鱼山梵呗”“东阿阿胶制作技艺”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聊城各县区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一)历史变迁回顾
聊城各县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变迁。东昌府区从最初因徒骇河东北过茌平县遥昌乡或因秦属东郡加吉祥之 “昌” 而得名,到后来成为明清时期的重要府城,见证了运河文明带来的繁荣。临清市从西汉初年的清渊县到后赵的临清县,历经多个朝代的行政建制调整,凭借运河优势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和文化名城。高唐县因境内古有唐山且为沼泽中高地而得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文化遗迹和杰出人物。茌平县的地名源于山上的赤色石头和孟尝君养仕的故事,见证了黄河流域古文明的发展。东阿县因境内河流形成大陵而得名,历经多次县治迁移,东阿阿胶更是传承千年,成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
(二)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如今,聊城各县区在新时代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东昌府区作为聊城的核心区域,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发挥着引领作用。临清市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同时推动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唐县在书画文化的引领下,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加快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茌平县以特色农业种植和现代生态农业为突破口,推动乡村振兴,同时在工业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东阿县则以阿胶产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未来,聊城各县区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推动聊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文化方面,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打造具有聊城特色的文化品牌。在经济方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生态方面,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聊城各县区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