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看你家乡名称的由来及其历史变迁吧-铜川市各县区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关中盆地与陕北高原的交接地带,东和东南与渭南市的蒲城、白水、富平接壤,西和西南与咸阳市的旬邑、淳化、三原毗邻,北部同延安市的黄陵、洛川相连。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山、川、原、梁、峁、台塬、沟谷、河川均有分布。大致可分为西部子午岭山区、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东南部渭北北山地区和南部川原区五个地貌类型区。
铜川市在陕西省有着重要地位,它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书法家柳公权等历史名人的故里,拥有玉华宫、药王山、耀州窑遗址、照金革命根据地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和旅游景区,形成了绿色养生游、红色照金游、青色耀瓷游、蓝色工业游等特色旅游项目,连续四年入选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同时,铜川还是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经过转型升级,布局形成高端装备制造、先进陶瓷、航天科技、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铜川市作为衔接陕北能源基地与西安大都市圈的重要枢纽,在关中平原城市群、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着重要的节点作用。
二、各区名称由来及历史变迁
(一)耀州区
耀州区古称华原县,唐天祐三年(907 年)李茂贞改华原县置耀州,由此得名。据记载,耀州区境内有宝鉴山,因遇丰年山崖光耀如镜而得名。耀州区的历史变迁丰富多彩,从秦置郡县属内史地,到西汉景帝二年始置祋祤县,历经多个朝代的行政归属变化。隋开皇六年泥阳县更名华原县并移治今城区。此后,耀州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属奉元路、西安府等。民国二年始称耀县,2002 年撤销耀县,设立铜川市耀州区。
(二)王益区
王益区名来源十分独特,是以元朝册封的 “义王” 王号而命名。义王和尚是元朝宗室,智勇双全,因刺杀权臣孛罗帖木儿有功被册封。1368 年明朝大将徐达领兵北伐,元惠宗北逃,和尚在其四叔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的安排下带领本族亲属撤离大都。行至河南濮阳时遭遇明军截杀,和尚起汉名苏克明,隐瞒皇族身份隐居濮阳。而和尚有部分亲属得以突围,其中一支队伍在一位王子带领下,辗转来到同官县,最初落脚在漆水河畔的今王益街道办王益村,后因躲避官府抓捕迁往王家河川道等地。王子定居同官后,取汉名王彦龙,其后裔尊其为 “同官义王”。2000 年国务院批准铜川市城区更名为王益区。
(三)印台区
印台区因相传轩辕黄帝置印于此,化为印台山而得名。1980 年建制,原名铜川市郊区,2000 年 4 月经国务院批准更为现名。印台区历史悠久,战国时期设置频阳县,北魏改设同官县,历经隋、唐、元、明、清至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境内有众多名胜古迹,如陈炉古瓷镇、玉华宫遗址、重兴寺塔、孟姜女祠、金锁关城遗址等。
(四)宜君县
宜君县因境内宜君水(今耀县沮河)而得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 年)始置宜君县,属雍州北地郡。此后,宜君县在不同朝代历经多次行政归属变化。隋开皇三年,撤宜君郡,并石保县入宜君县,属京兆郡。唐、宋、金、元等时期,宜君县分别属不同的州、路、府。民国初期,宜君县属陕西省榆林道,后历经多次调整,1983 年 9 月,宜君县划归铜川市辖地至今。
三、铜川市的历史沿革
铜川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那时铜川主要是少数氏族的居住之地,境内有着豳邑。随着秦人的祖先崛起,铜川慢慢进入秦国的管辖范围。
西汉时期采用郡县制度,铜川境内有祋祤县,隶属左内史,后左内史改为左冯翊,祋祤县一直隶属之。新莽时,祋祤县改属列尉大夫,后县制撤销。东汉永元九年,恢复祋祤县制,仍隶属左冯翊。
三国魏时,泥阳县侨置于祋祤县,隶属雍州北地郡,郡治在今耀县,因而撤销祋祤县制。西晋时,铜川之地从泥阳县分出,划入冯翊郡频阳县。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铜川之地的名称及归属变化频繁。前秦时,在今铜川市郊济阳寨设置铜官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七年,撤销铜官护军,其地并入土门护军,同时设置铜官县,隶属雍州北地郡;北周建德四年,铜官县改名同官县,隶属宜州。
隋朝大一统后,铜川境内有同官县、华原县,都属于京兆郡管辖。唐朝采用道州县三级行政制度,铜川境内有宜君县、同官县、华原县,分别属于京兆府和坊州。
北宋改道为路,采用路州县三级行政制度,铜川地域一部分属于坊州,一部分属于耀州。元朝采用行省制度,铜川地区属于陕西行省下辖的奉元路。
明朝时期,铜川的南部属于延安府管辖,北部属于西安府。清朝仍沿用明朝制度,未发生很大改变。
民国初期采用道制,铜川地区属于陕西省的关中道管辖。民国 17 年废除道制,采用行政督察区的制度,铜川地区属于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 年的 7 月 7 日,同关县正式改名叫做铜川。建国初期采用专区制度,铜川属于咸阳分区。1953 年咸阳分区撤销,铜川县由陕西省直接领导。1958 年铜川县撤销,设立铜川市,由省直接管辖。1966 年铜川市改为了省辖市。
在历史的长河中,铜川经历了诸多重要事件。元朝时,黄堡耀州窑青瓷烧造趋于衰落,推出白地黑花瓷,后窑场停废。同官新村沟开挖竖井两口采煤,井筒方形,呈倒金字塔状,深 120 米。明代,耀州知州魏必兴重建州城,同官知县樊荣筑城凿池,将印台、济阳、虎头三山的一部分扩筑于城内。嘉靖二年,耀州知州赵时在塔坡明德寺旧址创建文正书院,以纪念曾任耀州知州的范仲淹。崇祯二年至十六年,农民起义军多次袭击宜君、耀州等地。明末,同官县陈炉镇瓷业兴盛,有 “炉山不夜” 之称。
铜川在各个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在古代,铜川因其地理位置,时而成为军事要地,时而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铜川的经济产业也在不断变化,从陶瓷业到煤炭业,再到如今的高端装备制造、先进陶瓷、航天科技、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铜川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四、铜川的未来展望
铜川作为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然而,近年来铜川通过积极转型,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铜川不断加大投入。北市区城市更新工作有序开展,一、二马路 “白改黑” 提升工作成效显著,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咸丰东路、长丰路地下管廊项目,新建地下管廊 5 公里,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城乡融合方面,持续加大照金、陈炉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力度,董家河镇成功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完成非经营性自建房整治 735 栋、农村危房改造 36 户、宜居示范农房建设 258 户,群众住房安全更有保障。新的一年,铜川将持续推进 “口袋公园”、城市改造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设鸿基东路、长虹路等地下管廊 5 公里。完成绿城小区南侧纬九路排水管网和道路建设,九州东道桥梁建成通车。加快 77 个海绵示范城市项目建设进度,牡丹园片区生态修复项目建成开放。
在旅游开发方面,铜川旅游产业在转型发展中异军突起。全市年接待游客量从 2010 年的 495 万人次增至 2016 年的 1395.11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 10.5 亿元增至 76.44 亿元。预计 2017 年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可突破 1800 万人次和 110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25% 和 35% 以上。铜川按照 “城市即景区” 建设要求,加强旅游环境的优化升级和县域旅游发展提升。
耀州区成功创建陕西省旅游示范区,正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王益区旅游商贸服务功能更加健全,印台区建成金锁石林特色景观,宜君县以 “美丽山城”、“最美国道”、“最美梯田” 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正在创建陕西省旅游示范县,新区牡丹园、樱桃园、植物园、大堂养生园、申河香谷湿地影响不断扩大。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大幅增长,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创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户 1 家,省级旅游特色名镇 4 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14 家、市级 23 家,星级农家乐 199 户。
此外,铜川在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召开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现场会,全面展示了铜川转型发展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成效;成功举办新 “铝” 途新征程铝产业发展大会,陕西铝产业协会在铜川挂牌,铝及铝合金产业链产值突破 160 亿元;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着力打造立足陕西、辐射西北、影响全国的孙思邈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示范高地。2023 年,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大产业集群” 持续壮大,分别增长 7.9%、30.2%、22%,其中铝及铝合金产业链增加值增长 12.7%、光电子产业链增加值增长 17%。
未来,铜川将继续坚持转型发展之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产业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铜川必将实现经济的再次腾飞,成为一个更加繁荣、美丽、宜居的城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