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五问2010年海外并购

清科:五问2010年海外并购 更新时间:2010-1-26 15:13:52   ■本报记者 唐福勇

2009年的海外并购市场风生水起。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共完成38起海外并购交易,同比增长26.7%;其中披露价格的30起并购事件总金额达到1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90.1%。

然而进入2010年,全球各国开始纷纷调整经济刺激政策,海外并购所面临的环境悄然发生变化,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是否仍能越走越宽呢?清科研究中心的分析认为,要想今年的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超越2009年,五大问题将不得不重视。

一、民营企业能否在海外并购中突起?

2009年,以中石化、中石油、中国五矿等为代表的大型国企在海外并购交易中担当了主力角色,其交易量占海外并购交易完成总数的近六成,交易金额则占海外并购交易总额的九成多。然而,这些主力的国有背景使其在海外并购交易中遭遇到资产价格哄抬、交易审批政治化等尴尬问题。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交易中更容易取得企业出售方和政府审批部门的信赖,其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也更容易抓住市场机遇。2009年,吉利汽车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对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厂商DSI公司4740万澳元的收购。当大型国企在海外市场被狙击的可能性加大时,民营企业在2010年海外并购过程中的表现,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走多远的风向标。

二、并购对象能否实现从资源到技术的升级?

2009年,中国企业在能源和矿产两个行业的海外并购中共完成14起交易,并购金额达到156.63亿美元,占总金额的97.2%。与获取技术、品牌或市场等并购活动相比,获取资源的并购交易风险较小,整合重组也较为容易。然而,由于能源、矿产等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其国际争夺战正不断升级,以资源为主要对象的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将愈加艰难。

从国内需求看,2010年在调结构、促发展过程中,国内企业更新生产技术和设备的问题迫在眉睫。因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否实现从收购资源到收购技术的升级,不仅关系到海外并购进程,更将体现国内产业结构政策的落实程度。

三、如何应对并购成本的上升?

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与国际商品价格大幅回落有密切关系。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在2009年初跌至不足40美元/桶,与2008年的最高价相比下跌了七成。资源价格的回落使海外资源性企业的估值也相应降低,为海外收购提供了有利时机。然而,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至2009年底,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经升至80美元/桶左右,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价格基本持平。资源价格的上涨已经使海外资源性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所改观,估值相应升高,并购成本也将随之增加。在“抄底”时机不复存在的2010年,中国企业如何应对上升的海外并购成本,值得市场关注。

四、如何保证并购资金来源?

2009年,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收购时,除依靠自有资金外,从银行、资本市场等处获得了大量资金支持。2008年底,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政策的放开,增强了其参与企业海外并购的积极性。2009年中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也为市场提供了较为充裕的资金。然而,在中国经济复苏势头明显确立之后,刺激经济政策的退出仅仅是时间问题。1月12日,央行突然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示了2010年货币政策的走向。在市场资金流动性降低及加息预期上涨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筹集并购资金的难度和成本都将相应增加,如何筹集充裕的资金将直接关系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的数量和规模。

五、如何有效整合已收购企业?

因整合不成功而造成海外并购亏损的案例比比皆是,首钢总公司、上汽集团、TCL、联想等企业都因整合问题而遭遇巨大麻烦。海外并购整合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并购交易后的管理,更与并购方案设计和尽职调查有密切关系。对于2010年希望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来讲,制定严密的整合计划再进行并购交易将是降低交易风险的有效手段。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热身动作有哪些

股市中裁判

低盐低脂低蛋白低嘌呤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