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疏浚业“出海”在“世界舞台”闪耀光芒-吹米公司
新华社天津5月17日电(记者毛振华、宋瑞)通河、建港……近年来,“天鲸号”“天鲲号”等一批中国自主设计或建造的疏浚重器蛟龙入水,不仅满足中国港口河道的建设需求,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制造的不俗实力。
“120年前,进口的链斗挖泥船一度轰鸣在天津海河上,响彻于上海黄浦江;近20年来,中国疏浚人自立自强,用中国装备角逐世界舞台。”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永满说。
疏浚是采用挖泥船或其他机具,为拓宽、加深水域而进行的挖掘工程。疏浚业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海洋建设,备受世界大国重视。
2003年,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计划打造一艘大型绞吸挖泥船,与一家国外制造商谈判。中交天航局首席顾问顾明说,中方希望“砍价”,毕竟对方提供的并非最新船型。然而,国外制造商收到降价要求后,总价反倒涨了5%,“他们拿捏准了,你不会造”。
实现自力更生,没有技术不行。中交集团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加快大型绞吸挖泥船设计技术研究及专用疏浚设备开发进程。
“天鲲号”在海上航行(2019年1月8日摄)。 新华社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以中交天航局为代表的中国疏浚业终于攻克技术难关,造就一批“国之重器”。2019年交付使用的“天鲲号”,是首艘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
今年2月中旬,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天鲲号”施工现场,由于施工土质状况不佳,原本挖沙的工程不断出现岩石堵泵的情形。项目总工王春成当机立断,根据船舶性能重新优化施工方案。“通过精细化管理,‘国之重器’充分展现实力,工程进展顺利。”项目经理刘忠礼说。
这是“天鲲号”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施工现场。 新华社发
在“天鲲号”诞生前,中交天航局旗下的“天鲸号”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5年前,“天鲸号”抵达非洲加纳第一大港特马港后,发现施工海域土质为硬度60兆帕的岩石。“当时整个亚洲只有‘天鲸号’具备施工该工程的能力,这也是港口向我们伸出橄榄枝的原因。”时任大副冉纲强说。
这是“天鲸号”在非洲加纳特马港的施工现场。 新华社发
施工中,“天鲸号”亮出锋利的绞刀,深入海底搅碎坚硬岩石,但绞刀齿快速消耗的问题开始凸显。冉纲强说,他和团队创新方法,将更换刀齿的时间由60分钟缩短到20分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近年来,随着中国疏浚装备不断成熟,大型通河、建港等项目在海外“落地开花”。
几年前,中交天航局中标孟加拉国吉大港米尔萨莱经济区海岸防护项目。海堤就建在经济区绵延22公里的海岸线上,对该经济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时任项目经理汪铁东说,项目部摸索出一条“中国技术与当地劳工结合”的施工组织模式,有效化解施工成本高等难题,同时使现场施工管理更流畅。建设中期,总项目部收到业主单位孟加拉国水利发展局等部门发来的当前施工进度满意函。
2020年,“天鲸号”抵达肯尼亚曼达湾,为拉姆港疏浚一条500米宽、17.5米深的航道,并吹填出96万平方米的土地。拉姆港进港通道地质基本以珊瑚岩为主,施工难度大。“天鲸号”专门成立工艺优化小组,设计8套施工草案,船舶施工效率大幅度提升。
中国疏浚重器为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肯尼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通河建港,造福一方,使疏浚业成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一张闪亮名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