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工厂工人是全村人的骄傲,30年后,工厂工人却成了被人瞧不起的对象。这背后反映了什么社会变化呢?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而工厂又急需招工呢?

1990年,一个小县城的棉纺厂女工月收入200块钱,一个深圳的玩具厂男工月收入1000块钱。而那时中国农村人均月收入才57块钱,农村占中国人口的3/4。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进入一个正规的工厂是一种荣耀和幸运。那时的工厂招聘也很严格,要求身高、长相、年龄都达到一定标准。没有关系的话,想进好场都难。那时的农村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孩子送到南方打工,几年后就能改善家庭条件,成为村里的富人。在那个年代,进工厂是普通人最好的出路。

但是30多年过去了,情况却完全不同了。现在南方很多工厂招不到人,即使月薪6000也没人愿意去。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工厂,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工厂工资低、工作累、环境差,这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很多工厂表面上说月薪6000、八小时制,实际上却要求加班、扣底薪、限制自由。

南方很多工厂的真实情况是早八晚八、站立式、两班倒、月休四天。对于九零后、零零后来说,这样的工作不仅收入低,而且没有尊严和自由,他们更愿意选择在办公室或者外面自由地工作。现在很多白领都在抱怨996加班太多。其实对于在工厂打拼的朋友来说,你们已经很幸福了,你们觉得早九晚九太累,他们可能觉得能早上九点上班就很开心了;你们觉得加班多单休难受,他们可能觉得只有加班才能赚到钱养家活口;你们觉得八小时双休是基本权利,他们可能觉得没有加班费就无法生存。

为什么八小时双休还没有普及呢?因为中国不只有白领,还有大量蓝领。以目前中国低端制造业的水平,不加班就无法维持生活。为什么要进行产业升级呢?因为低端制造业利润太低,被原材料和外国企业挤兑,分到手里的只够糊口。为什么美国、日本都要转移产业呢?因为像纺织厂、玩具厂这样的代加工业没有发展前景,工资上不去。

香港以前也做过代加工,那时香港的GDP占中国的1/5,香港工人的收入比大陆高很多。但是代加工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了,很多工厂都搬到了内地,只留下了高利润的产业。这就是低端制造业的现实,工资低、发展慢、工人苦。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把高利润、高技术含量的行业都攻克下来,让中国的工人能够从事高收入、高质量的工作。这样以前你每天工作12个小时只能赚到6000块一个月,未来可能一个月就能拿到2万块。

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除了工资低、工作累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时代变化。30多年前,大家都生活在农村,进工厂是一种科技和面子的象征。但是30多年后,社会进步了,你说你在工厂打螺丝,别人可能会觉得你是在做无聊的重复劳动。而那些在办公室做程序员、律师、医生的人,就显得更有技术和地位。同样开出6000的工资,很多人就是愿意在办公室吹空调或者外面自由送外卖,而不愿意在工厂里关着打螺钉。年轻人的选择符合人性,也符合时代趋势。

未来的方向很清楚,就是要淘汰低端制造业工作,让年轻人去从事高收入、高技术含量的高新技术工作。我们不能一边抱怨工资低,一边又不愿意产业升级,这是不合理的。美国靠打螺丝是无法成为世界第一、人均GDP7万美元的国家的,这是常识啊。

一边进行产业升级,一边引导好年轻人去社会需要的行业,这是未来五到十年我们必须要做好的重要工作。

高精度光学测量仪

OGP影像测量仪

OGP光学影像测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