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5月,中国的广义货币M2总量已达282.05万亿,按当前的汇率计算约合39万亿美元。而经济体量比中国更大的美国,其M2总量只有20.8万亿美元,差不多是中国的一半。即使加上欧元20国的M2 (15.1万亿欧元),美欧合计M2也仍略低于中国。事实上,中国的M2/GDP的比值是美国的2.6倍,也就是说,人民币看起来是大大的“超发”了。

这是“中国崩溃论”非常喜欢引用的一个数据,前些年主要是用它来论证中国会出现恶性通胀然后崩溃,最近因为通胀率实在是比较低而汇率在贬值,所以又被用来论证人民币汇率要崩盘。

这些数据本身都是来自各国央行的官方发布,自然是不会有错,但是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可以知道上面的崩溃论解读中一定有错误,这个事实就是:

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M2绝对额(按当年汇率计算)就已经超过美国,而中国M2/GDP的比值更是一直就远大于美国,2000-2010年间还曾经达到过3倍的差距,比现在还大(上面左图展示了2000年至今的中美M2总量,右图展示了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的M2/GDP的比例)。但这过去的2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段,既没有出现恶性通胀,也没有汇率崩盘,看来M2所显示的“人民币超发”也并不是什么很可怕的事情嘛。

出现这种貌似不合理的现象,自然不可能是过去20多年已经发生的事实错了,只能是前面的理论分析出了问题。这其中的问题有2个:

1. 各国对M2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说实话是有点惊讶的,广义货币M2感觉是一个在现代金融学和货币政策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居然没有一个全世界通行的定义。不过后来当我知道GDP、CPI以及很多其他我们耳熟能详的经济学指标其实都存在不同的定义时,我也就释然了。

中国对于M2的定义是比较广泛的,也基本符合我们对于“广义货币”的通俗理解,那就是所有“货币”都被统计在内,包括流通中的现金,企业和个人在所有境内银行(包括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所有存款,2018年的最新修订之后,把货币市场基金(也就是那个时候兴起的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类“宝宝”们)也纳入了M2的统计范围。

而美国的M2是不包含10万美元以上定期存款的。在2006年3月以前,美联储还会公布一个名为M3的指标,那个是包含10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的,如果按那个时候的数据估算,M2大约是M3的2/3左右,也就是说,如果采用和中国一样的定义,美国的M2可能会比现在的官方数据高30-40%。

不光是美国,其他国家也在M2的定义上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日本的M2就只统计在国内注册的银行的存款,不统计外资银行国内分行的存款。

当然,即使把因为M2的不同定义所带来的差距算进去,依然无法解释中美之间高达2.5-3倍的M2/GDP比值差距,更大的差异其实缘自于下面这第2点原因。

2. 不同的融资结构会带来不同的M2/GDP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用一个简化的假想国家来理解M2产生的过程。

假设现在有一个全新的国家,这个国家里有一个中央银行,一个商业银行,一家生产消费品的实业公司A,一家手里有价值10000元外汇的公司B。

公司B把这些外汇上交给央行,央行同时付给公司B 10000元,这样,央行其实就是通过外汇兑换向市场发行了10000元货币,假定公司B把这10000元全部存在商业银行里,这个时候商业银行中只有这一笔存款,所以M2=10000元。

下面我们对比两种不同的情形:

情形一:

在某一天,A公司为了生产经营需要资金,于是向商业银行申请了贷款9000元,但暂时还没花出去,就还是存在商业银行里,这个时候商业银行就一共欠着储户两笔存款了,一个是B公司的10000元,另一个是A公司的9000元,所以M2总量变成了19000元。也就是说,经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这个操作,新的M2被创造了出来。

情形二:

现在我们换一个情形,假设公司A还是需要9000元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但没有向商业银行贷款,而是直接发行了9000元的企业债卖给公司B,公司B用他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付了钱。经过这个操作,商业银行里现在有两笔存款,一个是公司A的9000元,另一个是公司B的1000元,M2总量还是10000元没有增加。也就是说,非银行机构之间的直接融资交易只会带来原有M2所有权的转变,不会创造新的M2。

把两种情形对比一下,对公司A来说同样都获得了9000元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所以随后可以创造的GDP是一样的。他也都欠着9000元的外债,情形一是欠银行钱,情形二是欠公司B钱。对公司B来说,他在两种情形中都有着10000元的资产,不过在情形一中全部是存款,而在情形二中是1000元存款+9000元债券投资。两种情形所创造的GDP是一样的,但对应的M2总量却显著不同。

从上面这个简化的例子可以看出来两点:1)M2不全是央行发行出来的,它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创造出来,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商业银行贷款所创造的M2是大头,远比央行直接发行的多;2)对应同样的GDP体量,以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比以商业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所创造的M2总量小。而这正是中美M2/GDP有如此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美国有着非常发达的直接融资渠道,所以不会创造很多的M2,而中国的股市和债市远不如美国发达,企业融资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从而会创造大量的M2。日韩的数据也是一个佐证,这两个国家的直接融资比例可能略高于中国,但也远不如美国,所以他们的M2/GDP比例也是比较高的。

其实这多少说明现代金融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可以有一个更好的货币量指标来衡量市场流动性的多寡。不过这是货币理论学家们的任务了,对我们分析经济的人来说,在这样一个更好的指标出来之前,我们通常不能直接把不同国家的M2进行横向对比,而只能看每个国家自己的M2同比环比增长情况来分析流动性的变化趋势。

最后简单聊几句人民币贬值的事。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现在全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都在加息,只有中国在降息,而且现在中美之间的利率已经“倒挂”有3%左右的差距了,所以很多资金都转向美元去赚那5%以上的利息了,只有对人民币资产未来的成长性非常看好的资金才会留下来。后面我估计美联储还有一次加息,所以目前的贬值趋势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我们早些年汇率固定不变的时候没少挨骂,现在汇率浮动了,其实也没跌多少,就有这么多不知是真是假的恐慌言论了。外汇市场每天的资金量巨大,是一个波动很大的市场,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像某些自由派人士所鼓吹的那样完全放开外汇管制,那每天的汇率波动可能会更大,到时候有些人还不得每天吃速效救心丸过日子了。

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其实没有必要那么关注汇率在正常范围内的一点点波动,汇率贬值了有利于出口,升值了有利于进口,各有各的好处。当然中长期的币值稳定还是需要的,这最终还是要靠经济的内在发展来支撑。马上半年就要过去了,估计7月中旬会出半年度的各项经济数据,到时候我会详细复盘一下年初的主要预测,敬请关注。

(全文完)

如果你觉得文章写得还可以,欢迎点赞收藏关注。另外,我所有的文章也同步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公众号名也是“布朗在思考”,欢迎关注。

影像测量仪仪

上海测量软件

高端光学测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