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海达徐峰:测绘硬件厂商与测绘师都应相时而动-中海达公司发展前景
我们关注地理信息跨界创新
2015年,对于中海达而言,并不好过。虽然2015年财报并未出炉,但各种迹象表明,2015年业绩与净利润均较上年同期大幅度下滑。不过,这已是过去式。
2015年2月,中海达公司更换主帅,徐峰走马上任,担任中海达公司CEO兼总裁。在迎新年辞旧岁之际,徐峰接受了国外同行媒体《GIM》杂志采访,笔者翻译整理了其中的精华部分,以呈现给广大的3sNews网友。
针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发展,徐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GNSS技术将会变得更兼容,更易用,性价比更高,测绘领域海量数据的应用,将会降低高精度数据领域的准入门槛,对于接收器制造厂商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与此同时,测绘师应该逐渐适应角色的转变,从台前转变到幕后中去。他期待卫星技术能够变成一项颠覆性技术。
记者:创立于广州的中海达公司早期的目标是什么?
徐峰
:成立伊始,中海达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毕业于大连舰艇学院海洋测绘专业的廖定海先生创立了这家公司,在此之前,他曾在海军某部从事海洋测绘工作,参与了国内一些大型海洋测绘项目,但测绘所用设备非常陈旧,不利于操作,甚至有时候会引发危险事件。
从那时候起,廖定海就逐渐意识到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他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生产的高级设备,来扭转国内测绘局面,但这在当时无法实现。后来,他参与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测绘项目。当时,我国政府花费巨资进口了国外的GPS设备。廖定海也成为了国内首批使用GPS设备的人。很快,他就掌握了GPS设备是如何工作的,并积极出席各种行业活动,对日后研发高级测绘产品奠定了基础。1999年,廖先生创立了中海达公司,并成功地推进了RTK产品的本地化应用,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记者:您对国内和国际市场都有何期望?
徐峰
:在国内市场,我们希望中海达坐上头号交椅,国内市场广阔,商机与潜力无限。目前,我们正在大步发展,公司各方面也很有前景,累计完成七次产业并购,进一步完善了空间信息产业布局,实现了定位技术由室内、室外到水下的全方位无缝衔接。
在国际市场,我们希望中海达能发展成一个受人尊重的一线品牌,我们渴望能与天宝与徕卡地理信息系统相提并论。从前提及中国制造的时候,人们往往联想到质量较差的山寨产品,但这种情形显然已得到了改观。许多国内企业已经具备了自主核心技术。如果没有语言和文化障碍,中国企业研发的软件产品将有望在国际市场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我认为,测绘行业还蕴藏着广阔的发展机遇。
记者:对于GNSS,您预测将有哪些重要的发展趋势?
徐峰
:未来,GNSS技术将会变得更兼容,更易用,性价比更高。由于全球卫星产业发展飞速,GNSS也应当与各种卫星系统高度匹配,进一步而言,卫星增强型信号采集工作应该变得更加便利与大众化。由此一来,人们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不同精度的增强信号。同时,提升成本效益对于推广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也非常重要,尤其是许多行业应用的高精度技术。
在测绘领域的发展问题上,我认为高精度GNSS测绘数据应实现大规模获取。同时,GNSS将能够与其它测绘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诸如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技术。
测绘领域海量数据的应用,将会降低高精度数据领域的准入门槛。对于接收器制造厂商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GNSS技术将会被用于更多的行业,市场需求将会激增。制造厂商将要在核心技术上开展研发,并将应用推广到测绘之外更多的领域。否则,制造厂商们将会面临出局的风险。
记者:科技飞速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变化。您认为全球的测绘师们应该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局面?
徐峰
:测绘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但如今,它与其它行业密切结合。目前,开展专业的外业测绘工作越来越简单,而一些人工测绘工作也已被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来完成。但是,测绘工作中数据处理的标准也水涨船高。因此,测绘师应该逐渐适应角色的转变,从台前转变到幕后中去。换言之,测绘师们也应该学会高端测绘设备的使用,更好地理解行业应用需求,提升行业解决方案的数据分析能力。
记者:全站仪盘踞测绘市场逾半世纪之久,如今也演变成了一款复杂系统的电子设备。对此,您认为在未来五年中,我们还将见证技术取得哪些发展?
徐峰
:未来,全站仪将会装配上多传感器,变得更加精密、智能且小型化。RTK与无人机也将在一般的测量工作中取代全站仪,与此同时,全站仪将日益升级,精度与功能也将日益提升,并将应用于大规模及更为复杂的工程勘测、施工放样、监测与跟踪测绘等工作。
记者:另一个重要的趋势正是手机与地面测量应用的融合。对此,中海达有何预期?
徐峰
:基于位置的服务正在逐渐开启更多的市场发展机遇。其中,不同级别精度的移动设备将会在各类市场需求下涌现。而另一个机遇则是,基于街景数据的移动测量和采集系统。实际上,位置信息的应用正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
记者:有这样一种说法,高精度已不再是测绘师们的专利,GNSS的优势所在了。智能手机以及其它一些高效率设备使得厘米级精度已是唾手可及,而无需资质和专业技能。对此,您怎么看?测绘行业应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徐峰
:关键在于,要紧跟行业发展的脚步,密切关注地理信息与位置信息服务。我建议,首先要应用新技术,用低成本、易获取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升级数据,掌握真正的测绘技术,并尽量发展技术。
其次,在不远的将来,勘测和绘图操作都将变得越来越简单。目前的工作模式将会被快速采集大量数据的方式所替代。因此,测绘人员应更加关注数据的处理过程和应用之类的事情,而不再是专注于如何开展实地外业测绘。
记者:未来五年内,中海达将在产品、服务和客户群方面有什么变化?
徐峰
:如今,中海达掌握了卫星导航、高端水声定位以及三位激光扫描行业的核心技术,建立起了一支专业研发团队及其分支机构,发布了越来越多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及产品,诸如多波束测深系统、三维激光扫描仪、移动测绘系统等产品。可以说,中海达始终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并根据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研发工作。
未来五年内,中海达将继续演变,并持续在设备、系统整合、数据服务以及整体行业解决方案等领域(包括产品硬件、行业应用软件以及支持服务)精进,从设备到服务应有尽有,覆盖三维激光扫描、室内定位、海洋测绘、精准农业领域等应用。
记者:中国经济增长势头正逐渐削弱,这种局面将对中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徐峰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转型与升级阶段,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需要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拥有单一化且技术落后产品的企业将感到压力重重。
但对于拥有1600名员工的中海达公司而言,30%以上都是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占到了年营收的11%,具备雄厚的研发实力。近年来,中海达组建了多家研究机构,并创建了海外研发中心。此外,中海达还拥有广泛的产品线,提供了整合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因此,中海达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机遇远大于挑战。日益白热化的竞争将会助推整个行业的发展,一如西方经济体过去经历的那样。
记者:您预测,哪些新兴技术会颠覆行业,就像无人机在过去五年中带来巨变一样?
徐峰
:纵观整个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伴随着新技术的横空出世,人们可以获取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以满足各个行业应用的需求。众所周知,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与遥感技术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改变传统的测绘手段,无论是小范围到大规模测绘,从地面到空中,从单一设备到高效率的整合系统等。
由于微小卫星与高分辨率遥感技术日臻成熟,我期待卫星技术能变成一项颠覆性技术。伴随着卫星发射成本的逐步降低,卫星将会很快变成高效采集数据的重要工具。
所有的先进技术,最终都能让外业工作变得更为便捷,人们也能更轻松地获取到更高质量的基础数据。由此可见,行业的发展与竞争应当以内部工作流程与数据处理为基础,我认为这些方面都将影响着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
徐峰简介
徐峰,1998年毕业于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专业,2001年加入中海达,2009年5月起至2015年1月担任中海达董事、副总裁,2015年1月起担任中海达董事、总裁。他在GNSS、GIS、三维激光扫描领域拥有十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始终致力于卫星导航与定位事业的发展。在他领导下,中海达实现了多项技术性突破,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并研发出一系列行业应用方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