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潜股份(300526.SZ)再涨停,1元收购“空壳”公司引质疑-空壳公司多少钱能收购
延续上一交易日的强势行情,中潜股份(300526.SZ)今日继续封涨停报24.07元,成交量4.08万手,成交额9580.91万元,最新总市值为41.07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
自2019年7月以来至今日收盘,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达65.32%
。
行情来源:富途证券
公开资料显示,中潜股份是国内专业生产潜水装备产品及提供潜水服务的提供商,于2016年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各类人群涉水活动防护装备,包括潜水服及其配套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等,是国内生产潜水服行业的龙头。
上市三年扣非净利连续下滑
经格隆汇app查询显示,尽管公司自戴“两市唯一一家潜水装备上市公司”的光环,但公司上市之后的主业表现并不佳,业绩实则在走下坡路。
具体而言,2016年至2018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3.71亿元、3.85亿元、4.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01%、3.72%、4.24%;实现归母净利润0.36亿元、0.43亿元、0.23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5.56%、增长21.77%、下滑47.74%。
值得注意的是,
2016年至2018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已经连续三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扣非净利润分别为0.35亿元、0.31亿元、0.22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0.58%、11.82%、29.43%
。
资料来源:iFinD
而扣非净利润连续下滑的背后,实际上是与其不断上涨的财务费用有关。2016年至2018年公司的财务费用分别约为0.10亿元、0.12亿元、0.28亿元。显而易见的是,
2018年的财务费用同比增长翻倍,并且远超同期的净利润0.23亿元
。
进一步而言,造成财务费用如此高的主要原因,则为其不断扩大的债务压力。2016年至2018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7.24%、38.46%、48.03%。
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公司资产总额11.18亿元,负债总额5.69亿元,
资产负债率上升至50.92%
。其中,流动负债3.93亿元,为流动资产的1.3倍。短期借款1.56亿元,长期借款1.68亿元,
有息负债合计为3.24亿元,而货币资金仅为5844.89万元
,短期来看公司偿债压力不容忽视。
2019年半年度公司预计盈利1000万元-14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85%-37.75%,上年同期盈利1606.51万元
。
对于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公司称
中潜大厦已转为固定资产,增加了相应的折旧摊销成本;智能化水下产品研发投入,产业链各板块业务前期投入成本增加。此外,公司预计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25万元
。
1元收购“空壳”公司
7月24日晚间,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1元现金收购“北海惠玉”100%股权,收购完成后北海慧玉将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标的公司北海慧玉于2019年4月成立,主要从事互联网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
中潜股份在公告中表示,
收购标的公司为实现从潜水装备制造商向智能制造及具有提供高端综合服务能力供应商转型夯实基础,加快公司实施工厂智能化产业布局及在智能制造领域上的发展
。
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
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为0元,负债总额为0元,净资产为0元,2019年上半年营收为0元,净利润为0元
。这意味着,标的公司目前尚未开展任何实际的业务,只完成了注册,也就是“空壳”一个。
而就是这么一家刚刚成立满三个月、还未实际开展业务的公司入了中潜股份的法眼,据媒体报道,中潜股份还表示,希望借此“
拓展新的业绩增长点
”。
毋庸置疑的是,这笔“奇葩”的收购案自然少不了股吧内许多投资者的议论,部分投资者质疑中潜股份收购空壳公司莫名其妙,难有效果;还有投资者猜测公司可能在进行资本运作。
股东频减持 或变换第一大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业绩下滑之外,公司近来还频频收到股东们的宣告减持计划。
8月3日公司公告称,第一大股东香港爵盟持有公司股份57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33.84%,计划在公告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
以协议转让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16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9.375%,减持原因为自身资金需要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减持计划实施完成后,
香港爵盟可能由第一大股东变成第二大股东
。
实际上,早在7月5日,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明小燕、副总经理刘国才、副总经理肖顺英、副总经理周富共、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卓泽鹏等五名高管就宣布减持,
计划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0229%
。
另外,第三大股东惠州市祥福贸易更是自公司上市以来就多次减持套现。
结语
如今,在业绩下滑、股东频频减持的情况下,中潜股份希望通过新收购的公司来拓展新的业绩增长点,但具体如何布局尚未有更多信息透露。而未来这个“1元收购”的“奇葩案例故事”将如何演绎,也留给时间来观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