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京西古道玉河段

距离上一次南马场水库的徒步竟然已经过去一个月了。

从初春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到现在已然快入初夏,山中的景色也由淡粉转为了新绿。

上一趟轻装徒步找回了阔别许久的户外乐趣,今天终于又有机会继续我们的徒步之行。(天气间歇性像话了)

这一趟京西古道(玉河段)来回折返大概有12公里,因为走到半路才想起来开软件,只记录了9公里,爬升高度500多米,海拔最高到800多米。

回家对照北京爬山层级图,今天这圈排在第四级——秀美休闲的常规户外线路,属于轻度玩家级别。

这么一看,一级和二级的我还好多没爬过呢,直接四级了哈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很多户外旅行的朋友会从公交370总站圈门这里开始向西,一路徒步到九龙山顶。从这张《京西古道路线图》中可以看出,

圈门——峰口庵

一段属于西山大路中道,称玉河古道。

玉河古道是门头沟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条古道,东起麻峪,跨浑河(永定河)后进入大峪,之后一直向西延伸至王平口,全长约27.5公里。

之前在圈门拍到过一块玉河古道碑,

点击下图

可以阅读那次写的文章哦:

我们今天也是从圈门这里开始,不过是先开了一段车。途径孙桥、梁桥、天桥浮,至国砚山庄停车场,从这里才开始一路向西徒步。

(孙桥、梁桥不好停车,只在天桥浮这里拍了几张照片。原本附近有三义庙等景点,可惜均未开放。)

▎行走在千年古道上

之前看到很多前辈爬这个玉河古道天梯,现在被栅栏围住,只好拍照留念。

据说这天梯其实是处断崖,43级台阶都是前辈们亲手凿出来的。现在估计是出于安全考虑,给围上了。

前方只有一条成熟的路,顺着走就好。看到“京西古道玉河段”这块碑,就正式开始今天的徒步了哟!

这趟线的路况比上次

翠微山——南马场水库

野趣了不少,感觉更加户外和自然。(或许这就是四级徒步线路的标准?)

走几步就能看到户外组织者们留下的标记,颜色鲜艳的带子拴在树枝上,很远就会留意到。有了这些,就不至于迷路,谢谢前辈们!

其实也没想到有一天,会重新喜欢上户外徒步。大概还是对大自然充满了向往与敬畏吧,想无限接近,也想试着锻炼自己。

走过不同的路,遇见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风景,留下无可替代的回忆。

有时候光顾着看脚下的路,低头前行,忘记了两旁的景物和远处的天空。猛然抬头,觉得心旷神怡,平静而美好。

走着走着就来到一个小拱门的位置,在这里选择右手边的路,顺着走就能通往峰口庵和千年蹄窝了。(地图显示从这儿还有400米到目的地,实际我感觉走了得有2公里……因为要盘山)

山中植被茂密,想必盛夏时节应该会是更加遮天蔽日的凉爽吧。

一路上时常看到“不要乱扔垃圾、保护环境“的提示语,前人为我们创造了户外运动的自然条件,我们必须带着尊敬的心情去爱护它,每个人微不足道的举动可以成就生态的循环持续。人活一世,总该为后来的人尽点什么责任吧。

就比如在这些提示牌周围,依然能看到游人乱扔的空瓶、饭盒、纸巾,甚至还有烟头和香烟盒。在这片新绿初生的山林里,一丁点火星都是致命的。

一路走着、聊着、拍着、胡思乱想着,累了就停下来看看努力绽放的小野花,还有忙忙碌碌的个头硕大的蚂蚁。花会在夜晚闭合,蚂蚁也会回到它们的窝。跟我们一样,每种生命的一天几乎都是重复的。

不过人类会把这种重复总结为:岁月静好,细水长流。

▎与峰口庵清代残碑相遇

快到山顶前有一小块儿空地,天气好的时候可以俯瞰整个北京城。我们来的这天肉眼隐约能看到东三环,可拍出来就很模糊了。

盘山的路绕了一段又一段,终于看到又一座拱门,据说这里是峰口庵关城。

在古代,这座关城是古道收税的关卡,用来征收煤炭运输税。

穿过拱门,刚想顺着路继续前行,忽然觉得旁边有什么人一直在看着我……赶紧回头,却看到一尊佛像定定地立在那里,地上摆放着跪拜的蒲团,面前还有小香炉和贡品。

佛像矗立的地方就是旧时峰口庵遗址。关于峰口庵的来龙去脉,网上可借鉴的详细资料并不多。

看了几篇介绍之后,了解到这里曾是京西重要的古代关卡,因处于两山之间的低平处而形似马鞍,故最初名峰口鞍。人们猜测关卡建于金海陵王完颜亮时代,是其迁都北京后修建的重要军事防御工事。至于为什么后来变成了“庵”字就不得而知了。

本想就此离开,猛然发现地上胡乱摆放着的竟然是四通石碑!立马上前凑近了仔细辨认,观察结果如下:

1、用红漆写着“万岁”的碑,碑身断成三截,碑额“名垂宇宙”四字清晰但碑头残损。碑名大致认出“

立峰口庵道

□□

善碑”。刻碑时间为咸丰贰年孟冬月,即1852年。回来查阅资料后得知此碑为

《续立峰口庵道德行善碑》

,碑身刻捐钱者姓名及所捐款数。

2、在它旁边的石碑尺寸不大,碑身残损,字迹漫漶严重无法辨认,仅能看到碑额所刻“芳名不朽”四字。在查到的资料中用排除法,此碑应为《

永远免夫交界碑》

,立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当时为了保证京城煤炭供应,官府特批免征煤炭运输税。

3、另一侧还有两通石碑,其中红油漆写着两行奇怪大字的碑额刻“永垂不朽”四字,大部分字迹还算清晰,记述了峰口庵当时的布局和陈设,结尾部分有“经理人”三个大字,下面刻着很多人名。立碑时间为“大清道光岁次甲午年”,即1834年。资料中显示这通碑名为

《峰口庵碑》

4、最后一块碑,留存的字迹最多、辨认程度最佳、被红漆涂抹面积也最大。碑额刻“万古流芳”四字,碑名

《重修峰口庵东西山路碑》

,碑文记述了修路的原因及过程,由当时的官员捐银,百姓舍地。但是少了立碑时间,应是左侧被裁切掉一块,不知去向。查阅的资料中记载此碑立于清道光十四年,即1834年。

瞬间觉得不虚此行!比即将要看到的千年蹄窝更加令人激动。

▎千年蹄窝,时光雕琢过的岁月痕迹

蹄窝就在前方不远,进入这里要提前收起登山杖和其它尖锐物品,以免破坏蹄窝。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披山通道之理拓修而成”。在长19.5米宽不足2米的石道上,排列着年深日久被骡马铁蹄踏出的蹄窝,深浅不一,足足150余个。

蹄窝属于不可再生的古道文物,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来这里的游客都非常自觉,小心翼翼地从旁边的道路上走过。

小小的蹄窝记录着玉河古道曾经的盛世繁华。商贸往来热络频繁,运输的队伍接连不断从这里经过,使深山变得热闹起来,也逐渐发展出古老的村落、关城、寺庙……

京西的山水中埋藏着多少往事,每一段都有滋有味,足够后人聆听许久。

▎徒步小插曲:啊,野山

其实在去蹄窝之前,我们走错了一条小道,误打误撞地爬了一段野山。

这次足足地体验了一把什么叫“手脚并用”,我觉得这已经不止四级户外道路了吧。段位提升中哈哈哈……

但这段走错的岔路却让我们意外发现了“凉春谷”。山谷中的景色秀美,空气清新,安静至极,除了鸟鸣以外别无它声。

我们踩在枯叶上的声音格外明显,下意识放轻了脚步。

这段路也有户外组织者留下的路标,但攀爬难度较大,不建议没有户外经验的朋友贸然进入。

————

最后来点实用信息,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到列位(地图建议横屏观看):

1. 自驾的朋友可以把车停在国砚山庄停车场。越野车的话可以从九龙路开到马蹄窝山路起点这里。

2. 最好带上登山杖,穿长袖长裤。

3. 准备充足的饮用水,别嫌沉。

4. 没有户外标记的野山请不要爬,跟村民聊天中得知山上依然有野猪和野兔,下了很多捕猎的夹子。

5. 如果不是自驾到国砚山庄,大家可以从峰口庵继续北行,到达九龙山峰顶之后由东下山回到圈门。

6. 随身带塑料袋,一定把垃圾带走!不要带任何火种上山!

好,感谢阅读,我们下次见啦!

我是心尧,热爱并记录生活。

ogp影像仪

轴类测量机

三次元光学影像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