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四公司激活用活科技人员

  “不怕科技人员创新失败,就怕科技人员不敢创新”。这话如果出自中关村哪家企业,人们不会诧异。但它从一家建筑企业的口中说出时,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想不到。

  另一个令同行想不到的是:在公司众多项目部里,总工程师与项目经理奖金拿得一样多,技术人员对施工方案有“一票否决权”,技术干部与行政干部实现了“平起平坐”。

  重视技术、尊重人才,让科技逐步渗透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并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两个“想不到”的背后,正是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四公司依靠科技创新,重新焕发生机并显示出强大增长活力的真实写照。

  2001年,当四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企业2001、2002、2003连续3年高速发展、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时,激发出的反而是压力,是忧虑:照公司董事长程文才的话说,通过体制、管理挖效益的潜力已经很有限了,四公司下一步的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快速提升,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将无缘四公司。

  很快,一个不断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初具规模。四公司形成了一个由公司总工程师、分公司工程师和项目工程师为主线的技术管理系统。公司还专门将那些曾为企业作出特殊贡献的老专家、高工们当成“宝贝”养起来,成立了专家组,让他们充分发挥余热。

  几年来,四公司每年给专家组投入的特殊补贴都在10万元以上;专家们的特殊津贴,最高的达到每月3000元。而作为“回报”,这些专家每年给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都在百万元以上。

  在国家重点工程秦(皇岛)沈(阳)快速铁路现场制梁中,专家组成员―――七十岁的老总工伍国安,带领几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大胆创新,成功在现场打出了全线第一片合格的24米单线单箱梁,并为我国现场预制单箱梁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

  四公司还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他们针对所担负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工程项目多这一特点,因地制宜先后成立了上百个科研攻关小组,围绕重点、难点项目进行攻关。在泰(州)赣(州)高速公路施工号称“江西第一长隧”的佛子岭隧道时,面对设计勘探与实际开挖不符的不利局面,科技攻关小组及时与建设单位取得联系,根据实际重新优化施工方案,解决了先前出现塌方的不良局面,提前优质地完成了施工任务,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每建一个项目,就鼓励科技人员争取创新一个技术进步的成果,这在四公司已经形成惯例。他们曾创出“一项工程施工,三个全国纪录”的佳话。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十大工程之一的西(安)南(京)铁路线重点工程―――东秦岭隧道平导开挖中,他们连续创造出三项全国隧道新纪录:小断面掘进人工钻爆日进尺25.1的全国纪录;小断面掘进人工钻爆月进尺406.8的全国纪录;小断面掘进人工钻爆月平均进尺292的全国纪录……

  科技创新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成为了四公司续写辉煌的动力源。近几年来,公司先后获得国优工程鲁班奖4项,全国用户满意工程2项,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14项,并且获得了集团以上级科技进步奖项36项,先进工法奖20多项。2003年,在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该公司自揽任务近17亿元,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刘征)??

  短评: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四公司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建筑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诚然,它的成功,有市场的造化、有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拉动,有企业在内部管理体制上的突破;但是,激活用活科技人员,通过科技创新为企业的腾飞注入了一股清泉,这是不争的事实。

  近些年来,电子通信、生物工程、软件等高科技行业被人们形象地誉为“朝阳产业”,相比之下,纺织、机械、建筑等传统产业在不少人眼中,已是“英雄迟暮”。然而,透过四公司的发展之路,却让人深深感受到,传统工业不等于“夕阳产业”,但要做到这点,路只有一条:尊重科技人员,依靠科技创新,是这些行业重新腾飞的根本和关键。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形象: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

  在世界范围内降低原料和劳动力成本,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传统路子。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在这种方法的发展空间已经缩小。与高新技术接轨、走高新技术之路,是继续发展传统工业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传统工业也不仅是高新技术的“消费者”,而且是高新技术不断创新的“推动者”。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对技术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促使技术不断加快革新。

  从这点来看,四公司的成功,不仅仅是对建筑企业,它对所有的传统产业、传统国有企业,都具有益的启示。

虚拟教学

动作捕捉系统

虚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