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不变 利率政策很为难

体制不变 利率政策很为难 更新时间:2010-9-9 6:09:15   改革没有替代品,尝试“金融巫术”更危险。搞存款利率上浮区域试点的前提条件是市场分割。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结果将是一场灾难。

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国有经济部门体制改革滞后,导致提高贷款利率的政策失去紧缩效果,而提高存款利率、缩小息差的政策降低银行利润,因此利率政策左右为难。其实,改革没有替代品,尝试“金融巫术”更危险。搞存款利率上浮区域试点的前提条件是市场分割。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结果将是一场灾难。

2008年以来取消信贷规模控制的实践证明:国有银行改革尚未完成,银行业还离不开信贷规模控制,即使在经济衰退期也一样。只要取消信贷规模控制,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冲动立即释放出来。信贷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资金需求对利率显现出弹性。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伴随着实际贷款利率的下降,银行向企业发放了大量低利率贷款,例如票据抵押贷款。与商业银行规模扩张冲动一拍即合的是地方政府和各级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二者加在一起,强化了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信贷规模控制存在的情况下,提高贷款利率并不能降低国有经济部门的资金需求,也不能起到抑制价格上涨的效果。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信贷规模控制实际上已经恢复。监管机构通过额度控制、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例限制甚至窗口指导决定着各家商业银行能够发放的信贷总量,信贷市场再次回到供不应求的情形,地方政府和各级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对利率失去弹性。如果提高贷款利率,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需求可能受到抑制,但国有经济部门的资金需求不会降低,其结果是国进民退。

目前,提高存款利率的压力主要来自负利率。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达到3.3%,银行存款负利率的状况已经比较严重,市场对加息的预期一度强烈。8月份的CPI数据即将公布之际,市场预测CPI同比指数会再创新高,因此加息预期再一次强烈,并且特别针对存款利率。

但是,提高存款利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缩小息差的政策对银行业的影响与2008年限制电价、油价上涨对发电和炼油企业的影响是一样的。中国银行业的营业收入历来依靠全世界最大的息差。息差收窄对银行营业收入的影响显著,对银行利润的影响更加显著。加之2008年底和2009年上半年仓促发放的贷款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出现大规模不良的可能性较大,正因为提高存款利率将显著压缩银行利润,因此决策者可能顾虑重重。

不久前,央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公开建议:利用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会,争取国家允许东北地区率先开展存款利率上浮的试点。诚然,中国在过去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当中总结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先搞区域试点。但那是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利率是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没有区域性。在一个并不封闭的区域里试点特殊的宏观经济政策,一定会直接影响其他地区。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银行业半个世纪前的一段经历值得借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产业结构单一的德克萨斯州经济增长乏力,当地银行也随之遇到经营困难。某些银行想到的“振兴”办法碰巧和盛先生想到的一样:提高利率吸收存款,用规模效应应对利差收窄和潜在的坏账。由于羊群效应,这种做法很快在该州的银行业普及,以至于全美国的银行都知道:到德州存款可以获得一个“德州溢价”。于是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行业:从全美各地集中存款,存放到德州的银行。由于德州的银行受联邦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存款人并不担心银行倒闭。这场“试点”最终以金融危机收场,80年代的德州是银行倒闭的重灾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此付出了巨额的代价,靠财政支持才存活下来。

总之,应对改革滞后造成的问题,最好老老实实地推动改革来解决。改革没有替代品,拖延和回避也不可持续。金融改革确实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是,金融创新和“金融巫术”之间有时候只差一步。无论何时何地,“金融巫术”都会以金融危机收场。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歌词

复合维生素b溶液的作用

社保不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