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编辑部时评:双轮驱动方可稳步致远

两会编辑部时评:双轮驱动方可稳步致远 更新时间:2010-3-12 2:51:42   于一国一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如辕之两轮,鸟之对翼,人之双腿,非但缺一不可,更须相辅相成。

一个人口世界第一的发展中大国,一路走来,在长达30年里实现了年均增速近10%的高增长,经济建设之绩称誉世界,能堪人类奇迹。然而,“一轮独快”既不为美,也不稳健,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共同推进”这个坐标系里,纵横轴之比难称协调,社会建设凸显“短板之忧”。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新发展观”理论之所以为人推崇,与大家想摆脱“高增长低发展”、“无目标增长”的羁绊不无关系。发展究竟为了什么?从理论上,阿马蒂亚・森做出探讨:通过发展的多层次性、发展指标的多样性和发展路径的多元性,赋予人们更多选择机会和更多能力,使之能够达到所期望的生活方式。从实践上,致力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早就向世人亮出答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实现内在统一,贵在有机结合,重在相互促进。一方面,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并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和有效支撑。所以,从源头活水计,我们仍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为加快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就持续发展的汩汩动力言,也要求我们更须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与支撑,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共进。

上世纪90年代初,小平同志就曾深刻地指出,“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起来的时候少。”站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门槛上再次品咂这番论述,我们更解言下深意,更悟个中隽永:看协调,当前我国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问题较突出,一些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难题尚亟待解决;观结构,我国社会结构仍然滞后,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仍有较大的结构性偏差;说影响,社会结构转型这只“看不见的手”,正愈加深刻地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方方面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若仅从经济结构看,恐怕难得全解;辅以社会结构视角,则角度一换天地宽,柳暗花明茅塞开。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家庭结构的变化,时常牵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人口结构的变化,则与劳动力供给、比较优势变动紧密相关;就业结构的变化,往往影响着产业结构、城市布局。收入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一系列社会建设的重要话题,常常会让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聚首一处,共话发展,共谋良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关键所在;同理,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紧要处也在于调整社会结构。这是一篇大文章,举其要者,应当包括这几方面:其一,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城乡结构;其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就业结构;其三,促进中产阶层发育,不断迈向现代社会所应具有的“橄榄形”稳定结构,惟稳定方可致高远,这一点尤为重要;其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地区不均衡和贫困代际传递。

社会建设任务繁多,可越是如此,就越应头脑清醒,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则,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社会建设,从来都不能摆脱具体历史条件和时代客观环境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社会建设,又要着眼实际,从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条件和承受能力。请注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里面的“基本”二字,虽着墨不多,却意味深远。

二则,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社会建设的一些重要领域和环节,本身就是政府份内之责,政府不能“缺位”。但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包打天下”,公众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直接提供。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各归其位,很是重要。

三则,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关系。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不深化改革,新增投入便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加大社会体制改革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让新增投入有效转化为公共服务增量的充要条件。

长路从来无始终。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统筹共进,大幕既已拉开,翘盼好戏连台。

杭州人工智能小镇有5g覆盖吗

沪深股市市值排行

身份证收益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