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双1110亿宝贝不爆仓快递业机器换人持续升级效率
化解“十亿时代”极端考验,快递巨头们已从容自如。物流已经成为类似水和电一样的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商业基础设施,关乎经济运行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刚刚过去的2018网购“双11”创下多项纪录:全天交易额高达2135亿元,物流订单总数升至10.42亿个,10年来增长4000多倍,“十亿时代”给快递企业带来空前考验。
但是,以往“快递春运”常见的爆仓等窘境不再上演:通过设备和技术提升及相应的人力运力合理配置,快递行业自身能力大大提升,运转高效稳健,已基本实现“全网不瘫痪、重要节点不爆仓”。
13日, 快递巨头“四通一达”总部云集的青浦区华新镇,每条道路上随处可见南来北往的快递运输车,各家快递公司分拣中心大门口,等待进出的货车排成长队。
记者来到中通上海总部转运中心看到,几套自动分拣系统忙碌运转,200多米的传送带以每秒2米的速度运转,包裹经过对应的激光扫描后,按照不同的网点自动落在传送带两边的不同编织袋中,随后装入卡车运往全国各地。
由于数量激增,为提升分拣效率,分拣中心新增了不少人力,但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更换编织袋和保证面单朝上以供扫描,而包裹的分拣工作则基本由机器代替,工人们相比以往已经“忙而不累”。
进进出出、南来北往的快递运输车井然有序“盘踞”在各家快递企业门口及周边道路。
中通快递上海转运中心繁忙而有序,总部指挥中心里,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全国各转运中心的实况数据。
操作现场,“双11”带来的2亿多个大小包裹夜以继日、排山倒海般袭来,将逐个在上海转运中心的多条自动化分拣线上有序分拣。
截止12日21点,中通今年“双十一”期间累计订单量达到2.2亿、揽件量累计突破1.5亿、单日签收量峰值直逼5000万,网点最大分拣量逼近8000万。
中通最新研发的自动化分拣系统已开始“挑大梁”,该系统每小时可分拣2万多件快递包裹,分拣准确率高达99.99%,并能节省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力。
目前装卸快件包裹主要还依靠人力,能长期从事该岗位的主要是中老年人。
最吃力的活多数被机器设备干了,快递分拣中心若干操作岗位受到女性青睐,创造了若干就业机。
面对堆积如山的海量包裹,中通新老几套分拣系统齐齐开足马力。和最新的分拣系统相比,之前的设备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明显逊色,需要的人力更多,但这种人机交互协作的火热场面每年都在递减。
随着中通快递不断推进设备智能化和科技信息化建设,整个网络更加高效。为迎战今年业务旺季,中通在全国多个转运中心上线了动态秤和大件自动分拣,相比过去效率提升三倍以上。
高效收派件背后,是若干快递从业者通宵达旦的坚守和付出,连喝水吃饭都是匆匆了结。为保持运转高效,快递“春运”至今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依然需要大量人力前来“驰援”,他们有的是从长期合作的劳务公司调来,有的则是现有员工“一拖一”将自己亲友老乡等临时喊来,薪酬每人每天约300元左右。
总部位于上海的“通达系”,承担了全国绝大多数电商快递。随着行业集中度日益提升,服务品质也持续优化,快递物流行业“上海服务”的品牌美誉度越来越高。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各大快递企业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的不懈投入,软硬件水准和服务能力大为提升,即使“双十一”期间,终端用户收件时效和平时逐渐趋于相同。
国家邮政局预测今年“双11”期间(11月11日至16日),快递行业处理的邮(快)件业务量将超过18.7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25%。
“双十一”成了促进电商和快递行业不断投入新技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推动力。十年前,快递行业还是典型的劳力密集型行业,人工填单、人工分拣、人工配送……各环节主要靠人力。
如今电子运单实现了快件的数字化,中通、圆通、韵达等头部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已达95%左右,加上不断进化的自动化分拣、无人仓和智能分拣机器人等高新技术设备的规模化使用,进一步提升发货速度和分拣处理效率。
栏目主编:张春海文字编辑:李茂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