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双十一活动再创佳绩机器人应用功不可没
近年来,“双十一”电商活动屡创佳绩,今年也是突破多项销售记录,迎来活动新高峰,而在“双十一”爆发增长的背后,我们需看到所带了的积极推动作用。
“双十一”活动再创佳绩 机器人应用功不可没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年度大促上,2018年销售数据再创新高,短短15个小时,全网成交额便已突破千亿,成功超过2017年全天交易额,创造“双十一”9年来的销售新纪录。
短短几年,从千万数据到千亿规模,一个又一个的“双十一”用爆发式增长,向我们展示了线上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如今,“双十一”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购物节,而这一切离不开互联网土壤的精心培育、电商企业的积极灌溉,以及智能技术的创新剪裁。
其中,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推动作用无疑是最大的,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的全面应用,不仅通过行业创新带动着“双十一”的模式升级,还通过消费观念的改变,推动着活动商品的与时俱进。
机器人改写“爆仓”时代
自“双十一”诞生以来,物流行业在集中爆发的业务量面前,一直就像一个疲于奔命的追赶者,行业商家需要承担频繁“爆仓”的风险,而行业消费者也时常陷入“下单一秒钟,物流几个月”的窘境之中。
但随着智能技术的兴起,快递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的出现和应用,给物流行业、电商行业以及“双十一”带来了改变。以机器人为基础所打造的“智能物流”,不仅彻底解决了商家和消费者的物流烦恼,也让“爆仓”被提及的频率开始逐年下降。
目前,在菜鸟的“圆通物流分拨中心”和京东的“亚洲一号仓”中,每天机器人能够分拨几十万件的各类快递,数百个物流仓储机器人在各自轨道上不知疲倦的运行着,成功取代了“双十一”原本的人海战术。
这些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自动将快递运送至不同的投递位置,还能精准的对运送商品进行分拣、监控、预测和追溯,在提升“双十一”物流效率的同时,还极大的保证了物流配送的质量。
与此同时,物流机器人还从仓储领域,走进关卡通关监管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环节之中。以京东快递机器人的应用为代表,机器人走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路途之上,加快了快递的周转和配送,而随着机器人成为海淘监测的其中一环,也通过海关通关效率的提升带动了物流的整体提速。
总而言之,机器人在物流仓储领域、配送领域和关卡检测领域的应用,依靠着“机器换人”改变了原有的仓储、配送和周转面貌,通过这三方面的智能化升级,彻底改写了“爆仓”时代的物流痢疾,成为推动“双十一”迎来爆发的重要原因。
机器人改变“热门”品类
当然,机器人给“双十一”带来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于物流仓储的升级,其所带来的智能消费观念和热门商品变化,同样令“双十一”区别于以往。
据“双十一”当天京东给出的0点-2点的“疯狂2小时战报”显示,今年智能电教品类销量暴增,其中智能机器人的销售额是去年同期的3倍,扫地机器人、儿童智能机器人、陪护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产品成为不少消费者追逐的目标,以机器人为主的智能产品开始成为新的热门商品。
因此,可以说机器人的出现,一方面开创了“双十一”活动的新型商品爆点,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双十一”商品种类的与时俱进!
近年来,在消费升级浪潮的席卷下,我国消费者对于智能产品的需求已经日益增多,智能化、便捷化、数字化的生活服务理念已经融入到人们的购物环节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家居服务、医疗健康、休闲娱乐为主的机器人产品满足了人们与时俱进的消费需求,机器人也成为新的爆点商品,为“双十一”活动带来新的增长点。
未来,随着人们智能化、健康化、便捷化购物观念的持续升级,以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两个领域作为切入点,诞生和销售的智能机器人产品还将持续走高。在此推动之下,接下来的“双十一”活动可能还会迎来一个又一个的销售记录,而“双十一”的智能化属性也将迎来进一步增强。
】“2018工业4.0智能制造发展应用大会”于2018年10月25日在苏州落下帷幕。此次大会以柔性自动化制造和数字化应用为研讨领域,彰显工业4.0技术潜力,萃取智慧、聚合经验、把握未来,云集了近300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出席了此次论坛,共同对工业4.0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在高端访谈环节,主持人儒拉玛特自动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梁超先生,嘉宾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工业部总监包隽先生,伟创力电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元先生,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工艺管理负责人thomas knothe博士,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执行会长郭志明先生,苏州工业园区元禾重元股权投资董事总经理王龙祥先生,就市场环境与国际拓展、组织创新与人才战略、产品技术与解决方案展开讨论。
博世华域工业部总监包隽先生就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挑战、目前的状态、未来计划,谈到从自身企业角度来看,主要面临内外两方面挑战:一是市场越来越要求个性化的制造和交付能力,企业成本需做大幅优化,二是汽车的零部件在整个汽车的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趋于走下坡路。博世华域两三年前就开始启动工业4.0项目,通过工业4.0项目的实施来优化企业的运筹效率、降低结构成本。包总表示下一步将会在供应链拓展方面做进一步的优化。
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执行会长郭志明先生从整个市场、民族企业遭遇到的压力和挑战谈到面对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宁波市智能制造协会积极响应,但宁波制造业发力还不够,民营企业参差不齐,有的企业已经达到工业3.0,3.5,有的甚至连大规模生产都还没组织好,信息化和产业化的融合还不够。
伟创力电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元先生,从企业目前遇到的关税,劳动力资源和本地企业崛起而带来的巨大挑战进行分析,表示企业只有更快,更高性价比,更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那么自动化,智能工厂才是企业应对这些挑战不二的战略。
来自德国知名研究机构弗朗霍夫研究院的thomas knothe博士在10年前就到中国做学术交流和研究,他表示现在的中国企业的发展和10年前变化巨大,近些年中国的工业,经济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变革和增长,很多先进企业逐步崛起,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智能化的提升不能单单靠技术,更要靠跨学科的,跨行业的学习,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对于资本界眼中的智能制造,苏州工业园区元禾重元股权投资董事总经理王龙祥先生用两个数字来形容:苏州105家上市公司70%与制造相关;以2017年底为例,苏州制造类的工厂收入在增加的同时,工厂员工减少了70%。王总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把智能制造拆解为工业和信息化来理解,把整个智能制造的体系看成一辆汽车,数字化是汽车的燃料,发动机是算力。
高端访谈嘉宾们对现状的剖析,对未来挑战的应对策略等信息的共享,引起所有听众的共鸣和思维拓展。
智能制造的发展和应用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技术和工程创新的过程,也必将是一个推动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传统行业的界限将被打破,跨界创新展现出巨大的生机,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必然的趋势。这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创造出新的生产经营、服务模式,也对我们行业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包括产业生态、技术研发、生产管理、运营服务、组织创新乃至标准规范等众多的方面的探索。
工业4.0是要实现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柔性化、数字化,建立智能工厂,实现柔性制造和信息化,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最终达到客户对于多元化、个体化的追求,同时提高生产的质量、效率并缩短交期、降低成本。然而,面对这样的挑战, 需要跨学科,跨地区,跨国界,跨行业的有效的广泛的合作。儒拉玛特本着德国企业“专注 创新”的工匠精神,响应政府的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满足智能制造的对跨学科,跨行业等创新技术的需求,于2018年10月25日正式发起“工业4.0离岸创新协同中心”,旨在为行业研究机构、高校与企业界之间搭建智慧平台, 加强产、学、研、政、金融之间的广泛合作。
“工业4.0离岸创新协同中心”将有助于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能制造在制造产业中的应用,协助提升企业在上下游产业链的竞争水平,努力构建智能制造产业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促进智能制造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推动工业4.0和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
我们期待更多企业的加入,共建行业平台,共享行业资源,共筑智能制造。
(原标题:智能制造行业挑战升级 离岸协同筑造智慧平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