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又一万亿“风口”呼啸而至!资本涌向储能产业

万亿储能市场呼啸而来。

在中秋假期前夕落幕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到,众多投资机构涌入会场,调研兴趣强烈。与此同时,多名储能企业高管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储能行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十分乐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果没有‘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我们国家而言,储能是一个比较奢侈的东西,可能就不会有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我们选择了走‘双碳’这条路,得益于新能源产业链集中在中国,我们完全从自身开始主动参与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也为储能孵化了发展条件。”

随着国家多项政策文件发布,储能产业启动,资本市场随之起舞,不少权威投资和研究机构给出了万亿的市场规模估值。

不过,尽管包括特斯拉、宁德时代、LG等巨头企业在内均已提前入局卡位,但目前储能赛道尚未出现主导性的龙头。

资本涌向储能产业

“今天投储能就跟十年前投光伏差不多。”一位投资行业人士在会议期间表示。更有投资机构从业者将颇为“时髦”的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路线,与光伏电池组件中的TOPCon、HJT、钙钛矿等技术路线类比。

多家储能企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明确表示,上市计划正在推进中。更有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已拒绝了二十多家投资机构的“橄榄枝”,原因在于不倾向于纯资本投资,而更看重供应链合作。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提出,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这被视为新型储能市场化加速的节奏。

随着储能政策春风来临,站上储能概念风口的个股股价开始走高。

截至9月14日,Wind储能板块内,德业股份(605117.SH)、派能科技(688063.SH)年内涨幅超过100%,鹏辉能源(300438.SZ)和南都电源(300068.SZ)的年涨幅分别也在储能板块位居前列,达89.18%和75.21%。

华宝新能的新股发行受到市场热烈关注,其发行定价每股237.5元,中一签需缴款11.88万元,创下了今年以来新股发行价之最。此次发行市盈率84.6倍,募资高达55.95亿元,超募7倍之多。

当资本涌向储能产业,争抢明星公司之时,也是“真金还需火炼”的时候。

以华宝新能为例,超高发行价同样对应着较高的弃购率。

9月12日晚,该公司公布的发行结果显示,其新股同时遭到了网上、网下投资者的弃购,网下投资者有一家私募弃购8.5万多元的同时,也遭到近两成散户弃购,弃购金额达到5.25亿元。

这预示着,资本热潮汹涌之时,谁在裸泳的担忧依旧存在。

储能的确是一个充满潜力的赛道。

作为可以有效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的辅助工具。一方面,储能可以从不同周期的时间尺度上去统筹发展,满足不同场景的调节需求;另一方面,在空间尺度上,通过源、网、荷三侧去协同推进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保障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电力电量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统筹发展需要不同功能定位的储能。短周期主要用于解决新能源机组的短时出力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可以通过电化学储能解决。而在日内调节,即解决风电反调峰特性的电力系统调峰压力,可以通过抽水蓄能或者大容量电化学储能去解决。

整体而言,储能产业的场景除了发电侧、电网侧还有用户侧的需求,需要结合不同的技术路线细分至适合长时、中时和短时储能的电站项目。这也意味着,储能产业并不缺少投资机会。

储能公司锚定专业化赛道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要达到30GW以上。但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仅为5.76GW。这表明,四年之内,国内新型储能的市场空间将增长520%。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上市公司中,除了派能科技,似乎还找不到一家纯粹的储能上市公司,这也是储能产业竞争格局尚不明朗的行业的常态。

不过,跨界参与储能产业的企业,亦将自身技术储备视若珍宝。

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储能技术专家林金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储能产业链较长,科华数能当前最核心的是聚焦电力电子领域的PCS(储能变流器)和EMS(能量管理控制)系统。

得益于科华数能最早依靠UPS起家,在技术上与储能PCS同源,因此科华数能在电力电子领域的技术功底深厚。

“在储能变流器的深耕和优势也是基于科华数能自身对电网介入和接出两端特性的了解。”林金水进一步强调。

上市公司奥特佳(002239.SZ)的子公司埃泰斯新能源总经理周建国告诉记者,他们聚焦的储能热管理系统大约仅在储能系统中占3%至6%的份额。这个细分领域,未来也有300亿元的市场空间。

记者注意到,埃泰斯作为从奥特佳拆分的子公司,于去年6月份成立。成立后仅仅几个月就完成了A轮融资,由小米和中车集团领投,并且在今年已经在扬州设立新工厂。近两年的业绩以30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

提及聚焦储能温控系统,周建国认为,储能行业其实是要专业分工的,每一大类工业产品都还是需要找到行业专业供应链,借助母公司自身对热管理行业供应链体系的优势,自主设计开发供应链合作供应。据悉,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埃泰斯的全球液冷机组发货量已超3万台。

不过,一家聚焦于储能变流器的头部企业负责人也坦言,“只做单个环节上市之后,市值变化较慢。因此我们也在上下游寻求新的机会,走向更大的市场份额。”

高成本低回报窘境待破除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理事长、平高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刚领指出,目前储能行业普遍存在五大主要问题。一是原材料采购价格仍处于高位,影响各参与企业的效益;二是储能产品价格处在低位,效益指标出现下降;三是低价竞争问题仍在延续;四是用工人数成本上升,招工难问题凸显;五是限供电突出,企业生产调度的压力大。

事实上,成本高、回报低也是储能当前面临的投资阻碍。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提到,2020年底,中国储能系统成本突破了2.5元/瓦时的里程碑,被行业认定为储能行业的拐点。因2021年上游原材料价格提升,储能成本、系统成本上升了30%至50%左右。

根据今年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调研,目前不同应用场景下招标价格从1.29元至1.9元之间,一是目前储能系统成本在1.5元至1.6元/瓦时保持盈亏平衡点;二是电芯产品市场供不应求,预计未来5年储能成本还将再降低30%,未来10年储能成本再降低70%至80%,储能系统成本由当前的1.6元/瓦时左右降低到1至1.2元/瓦时。

这也意味着,实现减轻储能成本压力的愿景还将有些时日。此外,回报周期漫长的还有抽水蓄能项目。

例如,近日,历时三十年调研审批的协鑫浙江建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式开工,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该项目的预计建设周期6.5年,将在建成后22年始获投资回报。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特级专家郑耀东在公开演讲时指出,电网侧储能商用仍有困难,发电侧调频其实是零和博弈。尽管现在已经有所导向,但是疏导得不是很好,用户侧的储能还是盈利比较困难。

他强调,使用价值发挥是新型储能发展的唯一出路。

上能电气储能事业部总经理姜正茂在采访中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了储能产业可能遇到的瓶颈,“储能电站未来的接入资源很稀缺,目前阶段很少有为其单独建设接入点的情况。”

金风低碳能源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部高级电力市场研究员杨萌提出,我们不能再以一个平均值的视角看待电价、电量,而是要考虑分时的变化,不管是现货还是分时电价,它都将直接影响到储能运行的策略、新能源的报价策略。

他还表示,因为有了市场、峰谷差,这些变化的不确定性,所以储能的电力现货市场未来“玩的是技术,玩的是反应能力”。

“我们的竞争项目已经从‘田径比赛’变成了‘竞技比赛’。竞技时,性能越好便越能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中抓住机会。”杨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