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跃居第一造船大国 新订单占国际市场半数以上

中国跃居第一造船大国 新订单占国际市场半数以上 更新时间:2011-5-9 13:46:27   编者按: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透露,从2010年起,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未来我国还要培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船舶企业,争取在十二五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新闻动态:  工信部:争取十二五末把我国建成世界造船强国  中国跃居第一造船大国新订单占国际市场半数以上  世界面积最大船坞主体在江苏竣工造船力800万吨  国内新造船价格基本稳定  干散货船退订量上升造船厂转向LNG船型  板块策略:  申银万国:5月份造船行业景气月报新接订单继续低迷  申银万国:中国海工企业迎来新的增长机遇  国都证券:海工装备迎来发展契机  中原证券:2011海洋工程设备板块投资策略  板块内个股一览:  中国船舶:销售净利率底部回升,全年收入或小幅增长  广船国际:高附加值特种船批量化提升30%以上估值空间  上海佳豪:EPC驱动业绩快速增长  中国重工:优质业务和良好管理保证又好又快发展  太阳鸟:业绩释放期未到  中船股份:船配业务快速增长,业绩稳定将有保障  工信部:争取十二五末把我国建成世界造船强国  2011年中国航海日活动新闻发布会5月7日举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在谈到中国造船业总量世界第一的问题时说,纵观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造船业竞争格局的发展,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我国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的迅速上升。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全行业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各项挑战,国际造船市场份额不降反增。根据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造船完工656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7523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9590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36.%、54.8%、41.2%,居世界第一。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造船业虽然在总量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在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等方面与日韩等先进造船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我国虽然已经是造船大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造船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结构、生产效率和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例如,我国虽然具备了全系列主流船型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但是船型综合技术经济性能方面仍有差距,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核心技术仍然依赖国外;我国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不足60%,而日本、韩国都在90%以上。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造船业还要下大力气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船舶配套能力,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战略新兴产业,构建产业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培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船舶企业,争取在十二五末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宏伟目标。  中国跃居第一造船大国新订单占国际市场半数以上  在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11年中国航海日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透露,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水产品的总产量已经近20年位居世界首位。从2010年起,我国不仅是航运大国、海洋大国,更跃居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近些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国际造船市场份额不降反增。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656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7523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9590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3%、54%、41%,均居世界第一。  尽管我国船舶工业在总量上已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在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还不是造船强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将在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结构、生产效率和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要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船舶企业,争取在十二五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世界面积最大船坞主体在江苏竣工造船力800万吨  近日,由一航局承建的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船坞--江苏熔盛4#船坞主体结构竣工。  该船坞总投资4.3亿元,长580米,坞宽139.5米,是目前为止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船坞。该船坞配备全球最大1600吨龙门吊和600吨龙门吊。该船坞建成后,将形成3座大型船坞、1座海洋工程坞,年造船能力达800万载重吨。  该工程主体竣工,标志着船坞已具备正式使用的条件,为5月8日实现船坞注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内新造船价格基本稳定  4月22日,国内新造船价格基本稳定。据统计, VLCC油轮、苏伊士型油轮、阿芙拉型油轮、成品油轮、海岬型散货船、巴拿马型散货船、大灵便型散货船、小灵便型散货船、8.2万立方型LPG船、16万立方型LNG船、3500TEU型集装箱船、1100TEU型集装箱船,平均新船订造价格分别为1.02亿美元、6400万美元、5400万美元、3550万美元、5400万美元、3350万美元、3100万美元、2580万美元、7250万美元、2亿美元、5000万美元、2130万美元。  国内新船接单量显著恢复,新增造船订单20艘,环比上周减少16.67%。其中,新增海岬型、大灵便型和小灵便型散货船订单数分别为2艘、2艘、4艘;新增VLCC和成品油轮订单数分别为3艘、4艘;新增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订单数4艘;新增LNG船1艘。  全球新船订造价格与上周持平。据统计, VLCC油轮、苏伊士型油轮、阿芙拉型油轮、巴拿马型油轮、成品油轮、海岬型散货船、巴拿马型散货船、大灵便型散货船、小灵便型散货船、8500TEU型集装箱船、6500TEU型集装箱船、3500TEU型集装箱船、1100TEU型集装箱船、8.2万立方型LPG船、16万立方型LNG船和14.7万立方型LNG船,平均订造价格分别为10200万美元、6400万美元、5400万美元、4400万美元、3550万美元、5400万美元、3350万美元、3100万美元、2575万美元、9300万美元、7050万美元、5000万美元、2125万美元、7250万美元、20200万美元、18600万美元。  新增造船订单量有所回落。国际新增造船订单46艘,订单量环比上周减少22.03%。  干散货船退订量上升造船厂转向LNG船型  ⊙记者王文嫣○编辑王晓华  4月28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报收于1269点,连续2天的小幅上涨终于暂时刹住了19天连跌的脚步。不过受困于严重的运力过剩,BDI后市走向仍然难以预料。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有多艘干散货船被退订。而规模较大的造船企业渐渐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订造表现出浓厚兴趣。  据一季度全国船舶工业运行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全国造船完工量1446万载重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新承接船舶订单1091万载重吨,集装箱船型订单增加;截至3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9004万载重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2%。不过,另据数据显示,2011年1至3月份,全球合计订单同比下降了34%。3月,全球新接船舶订单数量同比回落了59%,环比下降17%,延续了2月份的走低趋势。3月份,散货船订单同比下降82%,油轮订单同比下降100%。3月份新船交付量也同比下降了42%。  申银万国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船舶订单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恢复性上涨,但未来仍然难有趋势性上涨。  从具体的船型来看,国内以干散货、油船等船型为主的船企产品结构正面临考验。今年以来,在散货船运力严重过剩和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双重打击下,散货船运费暴跌,多数船东出现亏损,也致使散货船交付难度增加。一季度,全国共撤销船舶订单21艘,107.5万载重吨,占手持船舶订单总量的0.57%,其中大部分为散货船。  另一方面,船企的资金也越来越紧张。船舶产品建造周期长,建造过程将占用大量资金。据一位船舶经纪人介绍,金融危机前干散货船的造价比现在高出了1/3左右,而且船东在交船前已支付了70%-80%的款项。然而金融危机以后,以15万载重吨以上的海岬型为例,首先船价从金融危机前7500万-8000万美元跌到了近期的5500万美元。而且交船前船东付款比例也下降到40%甚至20%。由于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银根缩紧,不少船厂融资困难,有的甚至出现生产困难。  记者还发现,多艘建造年份为2011年的干散货船近期已经进入了二手船交易市场,从成交价格来看基本是平价甚至是低价转让。  近期,国际市场上LNG船的订造倒是较为活跃,英国专门从事液化天然气航运业务的巨头Golar LNG集团近期向韩国三星重工订造了4艘16万立方米的LNG运输船,韩国现代重工也获得了6艘LNG运输船的大订单。据了解,目前不少大型船厂都接到了LNG订造方面的询问。  国内船企中,中船集团公司在大型LNG船开发方面进展颇为顺利,已经全面开展了16万立方米、17.5万立方米和22万立方米等系列船型的研发工作,并将自主设计的船型推向市场,在该领域保持着国内领先地位。熔盛重工2011年也有计划加强对钻井船及LNG船的研发工作。  申银万国:5月份造船行业景气月报新接订单继续低迷  主要子行业点评:  新接订单总体仍处下降通道中。2011年4月份全球新接订单为544万DWT,同比回落59%,环比增长22.5%,环比微有回升,总体仍然保持走低趋势。  1至4月份全球合计订单2035万DWT,同比下降了44%。  散货船订单继续萎缩。4月散货船成交211.8万DWT,集装箱船成交7.9万TEU,油船成交142.6万DWT。本月散货船与油船的新接订单量同比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散货船同比下降77%,油轮同比下降63%。集装箱船延续3月份下滑情况,同比方面由于去年基数原因没有参考价值,相对于3月下降了54%。  预计2011年新接订单10000万DWT。从2010年以来新接订单逐步回升,船舶市场有回暖之意。但目前的新接订单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未来很难有趋势性上涨。我们预计2011年新接订单10000万DWT。  船舶价格与上月基本持平。4月份散货船、油轮和集装箱新船造价指数分别为147点、159点和95点,三种船型环比没有变化;与去年同期相比,散货船的价格略有回落,同比下滑2%,集装箱船保持增幅最大的态势,为11.8%,油船同比小幅上升,幅度为1.9%。  各大主力船型价格保持上月价格。VLCC、阿芙拉价格为1.02亿美金和5400万美金,两种船型较上月没有变化;好望角为5400万美金、巴拿马价格3350万美金,两种船型较上月价格持平。  船价仍处于底部,船厂毛利率仍偏低。经历了大幅下跌之后,船价已经跌到了2004年的位置。虽然2010年船价在钢材价格底位、订单逐渐恢复的情况下有小幅上升,但我们认为在产能逐步释放、订单维持相对低位等因素影响下,目前的船价仍只能在底部盘整,无法趋势性上涨。按现在的船价测算,船厂毛利率水平仍偏低。  中国新接订单251万DWT。本月中国新接订单251万DWT;韩国新接订单为271万DWT;日本新接订单为17万DWT。中国的新接订单较上月的120万DWT增加明显。  手持订单同比继续下降。4月底中、韩、日手持订单分别为1.85亿DWT、1.45亿DWT和0.73亿DWT,继续同比回落6%、16%和27%。  新船交付量延续回落趋势。4月份全球新船交付689万DWT,同比大幅下降了42%。中、韩、日新船交付量分别为207万DWT、266万DWT和191万DWT,三大造船国家交付量本月均同比回落幅度较大,分别为中国-49%,韩国-42.6%、日本-26.1%。  综合评价。我们认为船舶新接订单和船价仍处市场底部,维持造船行业的中性评级。但是目前仍然看好油船的新接订单情况,继续推荐广船国际。  申银万国:中国海工企业迎来新的增长机遇  结论与投资建议:陆地石油增量有限和油价高企有利于海洋钻探和开采活动的增加。从全球来看,未来5年钻井设备和生产设备年均需求额达到3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0%;而中国十二五期间海工装备年均投资额超过500亿人民币,是十一五期间的2倍。同时中国海工企业已经初步具备模块、总装和调试能力,在国家产业政策和订单倾斜的支持下能够充分分享全球和中国海工需求的增长。重点推荐中集集团,建议关注中南重工、中国重工、中国船舶、广船国际、振华重工和上海佳豪。  关键假设点:油价维持在60美元以上;全球及中国海洋战略实施  有别于大众的认识:  1.油价高企促使石油开采走向海洋,未来五年全球海工装备投资者年均增速超过10%。历史数据分析显示油价高企有利于钻采企业海洋投资的增加,石油价格和钻井设备、生产设备订单有密切的相关性。根据钻采平台与海洋石油产量的对应关系,我们认为未来5年钻采设备年均需求额达到3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0%。  2.中国能源战略实施更有利于海工订单释放,十二五期间投资额是十一五的2倍。十一五期间,我国用于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投入将达1200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这笔投入将为2500亿~3000亿元。投资额翻番有利于海工订单的释放。  3.中国海工企业具备承接大量海工订单的能力。市场认为从全球竞争力来看,中国海工企业设计和核心配件依赖于进口,尚不具备全球竞争能力。但我们认为从手持订单分布情况来看,中国海工企业已经初步具备模块、总装和调试能力,具备全球竞争的潜力。而且中国海工装备订单大多倾向于国内企业。在新兴产业的定位之下,政策支持和订单倾斜有利于中国海工企业快速成长。  4.中国海工企业受益顺序:总装-设计-核心配件。从学习的难易承担来看,总装首先受益于订单回升,其次是设计能力,最后是核心配件。  国都证券:海工装备迎来发展契机  发力高端装备制造,海工装备迎来发展契机;  中国海工装备崛起在未来5-10年,市场约1000亿元;  海工装备产业链未来重点在深海装备;  三大投资逻辑把握行业长期价值;  重点推荐个股:亚星锚链、神开股份、上海佳豪和杭齿前进。  中原证券:2011海洋工程设备板块投资策略  向深海要石油成为未来趋势。未来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正在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主要增长点,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深水和超深水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成为世界油气开采的重点领域。全球海洋油气业总开支随之稳定上升。  国内深海石油潜力尚未释放。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占23%,探明率只有12.1%;300米以上海域约90%还没有勘探;第六代海洋石油平台的出坞吹响了我国向深海进军的号角;同时从国家政策上以及十二五规划上都大力支持高端制造的海关设备的发展;在这方面的投入预计将达3000亿。  预计11年海工设备处于战略发展初期,看好中长期发展空间。石油行业复苏带动海油工程设备景气上升,目前国外石油开采市场已有回暖迹象,经济复苏石油消费及油价回升将带动大型石油公司未来勘探开发投资增长,海工设备开始发力。  给予同步大市评级。估值目前处于中上游,看好中长期发展。  重点上市公司.深水开发需要强大的财力和技术支持,国内主要海工设备制造商将从中受益,建议关注国内龙头企业。海油工程:国家海工政策直接受益者;中海油服:背靠中海油,率先受益于国家海工政策;中集集团:结构优化,海工业务质的飞跃;中国重工:海工业务国内领先,未来资产持续注入。  中国船舶:销售净利率底部回升,全年收入或小幅增长  点评:  1.一季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出现下滑,后续收入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公司2011Q1收入20.14%的增长主要源于2010Q1收入基数较低;公司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下滑的解释是收到船舶签约款及进度款同比减少。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环比已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滑,且2011Q1同比下滑18.91%,而存货依然一路走低,我们判断公司后续营业收入增速将有所放缓。  2.季度销售毛利率回落到正常水平,随着船舶建造各流程对PSPC涂层标准的逐步熟悉和适应,毛利率存在提升空间。2011年一季度综合毛利率17.33%,略高于2010年前三季度累计的17.24%。实施PSPC规范对分段建造和总组在质量管理和人工投入上的影响极大,而2011年又是全面实施PSPC规范的第一年;我们认为全面实施PSPC规范将不可避免的对公司现场管理、分段制造进度和直接人工成本造成巨大影响,从而在初期影响公司综合毛利率水平,但随着船舶建造各流程及全面生产管理对PSPC规范的逐步适应,后续毛利率将存在提升空间。  3.财务稳健,再大规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可能性不大,销售净利率下行空间有限。为防范船价下降而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合同亏损风险,公司2010年2、3、4季度分别计提了1.37亿、1.39亿和12.03亿的资产减值损失,2011年1季度又计提了0.74亿元。  4.考虑到公司此前公布的非公开增发项目对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的积极影响和集团公司后续可能的集装箱船资产再注入,我们维持此前对公司的盈利预测和买入评级,合理价值区间89.14-99.04元。在不考虑此次非公开增发项目影响的情况下,我们维持此前2011、2012年EPS分别为4.47元、4.98元的盈利预测,公司2011年4月25日收盘价为77元,对应2011年PE为17.22倍。  5.风险提示。下游船舶需求低迷的持续时间或超出预期。  广船国际:高附加值特种船批量化提升30%以上估值空间  投资建议:  高附加值特种船批量化时代来临。广船国际是国内中小型船舶建造龙头,特种船技术实力出色,产品线丰富,其特辅船具备航母属性、半潜船具备海工属性、客滚船具备豪华游轮属性。特种船单船造价高、利润高,造1条特种船大致相当于造2-3条普通油轮,且景气周期正在来临;而传统灵便型油船需求虽仍处底部,但新船造价下滑空间较小且需求弹性大,一旦复苏将回升迅猛。公司中山基地2012年可以达到出船状态,高附加值特种船批量化时代来临,特种船收入占比将从8%逐步上升到35%以上,收益占比将达到40%以上。  未来几年影响公司基本面的几个潜在重要因素:公司中山基地目前处于产能建设期,我们估计2011年四季度可以做分段,2012年可以出船。公司将在2015年之前从市中心搬出,按照同区域的广钢股份的土地征用补偿公告来参考,其后续的土地征用补偿或将相当可观。集团公司层面,我们认为广船国际作为中船集团中小型船舶上市平台的可能性极大,其可注入中小型船舶的产能接近200万载重吨,是目前广船国际产能的两倍。  在整个造船行业仍处底部的大背景下,公司仍可保持20%左右的净利润增速。我们预计公司2011-2013年主营收入分别为75.66亿元、86.31亿元和101.0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8.33亿元、10.14亿元和12.40亿元,按股本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分别为1.68元、2.05元和2.51元。  2011年PE区间24-26倍较为合理,估值面临30%以上提升空间。由于灵便型油船弹性大且需求位于底部、半潜船属于深海油气开采高端辅助类设备、客滚船属于高端消费类装备、特辅船属于航母辅助类装备,我们分别给予18倍、30倍、35倍和40倍的PE水平。我们按照后续营业利润结构来计算得出2011年综合PE区间24-26倍较为合理,对应的合理价值区间在40.14元-43.63元,对应2012年PE区间为19.59-21.29倍。公司2011年4月11日的收盘价为30.84元,面临30%以上的估值提升空间。  风险提示: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大幅上行影响盈利水平;人民币若持续升值降低国内造船竞争力。  上海佳豪:EPC驱动业绩快速增长,游艇业务进入实质建设期  受益EPC业务放量,收入同比增长70%  受益于EPC业务的放量增长,2011年1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89.88万元,同比大幅增长70.96%。综合毛利率为37.44%,比去年同期下降7.81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毛利率相对较低的EPC业务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所致。而受益于管理费用率的下降,公司综合期间费用率比去年同期降低2.86个百分点。1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9.30万元,同比增长47.60%,业绩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船舶设计向高端化、大型化转型  公司船舶设计业务已逐渐向高端和大型化方向转型。目前,公司的散货船产品朝着高效节能船型及5万吨以上大型船舶方向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客船、特种运输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的新领域。  游艇业务进入实质建设期  在游艇业务方面,公司已从前期的战略布局进入了实质建设阶段。1季度,公司向意大利游艇企业FIPA公司引进了MAIORA 20S型游艇的全套生产技术;向其购置一条MAIORA 20型游艇将,作为游艇俱乐部业务的重要配套设施;并成为未来5年FIPA在中国区唯一的销售代理,代理销售FIPA集团内所有AB yacht以及CB NAVI系列产品。为未来公司游艇业务的设计生产和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认为,2012年奉贤游艇基地建设完成后公司将开始自主建造游艇,2013年开始量产后将贡献收入1亿元以上,成为公司未来3-5的主要增长动力。  维持增持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11-201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91亿元、5.46亿元、7.87亿元;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0.85亿元、1.21亿元、1.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42.76%;全面摊薄EPS分别为0.59元、0.83元、1.24元;对应的动态PE分别为36倍、25倍、17倍。考虑到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以及受益海洋工程、游艇高端消费概念,我们维持公司增持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造船业周期性波动风险;新订单获取风险;游艇业务市场拓展风险;  中国重工:优质业务和良好管理保证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及2011年1季度财报显示,公司主业经营良好,盈利能力稳健增长。通过2010年的整合,公司形成船舶制造、船舶修理及改装、舰船装备、海洋工程和能源交通装备及其他五大业务板块,成为我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舰船及海洋工程企业。2010年,公司实现收入539亿元,同比增长20.8%,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21.5%,对应EPS为0.47元。2011年1季度,公司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29%,对应EPS为0.14元。  船舶业务凭借技术、产品结构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在全球船舶市场有所回暖、我国造船总量大幅上升、新增订单继续向建造技术先进质量好的优势企业集中的产业大背景下,公司船舶制造业务全年增长迅速,实现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38%,造船完工量达到900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2010年,公司实现新接船舶订单732万载重吨,价值量241亿元,手持船舶订单2657万载重吨。2010年,公司船舶业务每万载重吨实现收入3500万元,较同类主流船舶类企业更高,反映了公司良好的产品结构。今年,大船重工已完成了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工程开发的全部研究内容并得到了GTT公司认证和LR船级社的认可。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建造试验技术及工程开发基础技术研究等研发项目均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未来公司船舶业务产品结构还有进一步优化的潜力。  海军装备、海洋工程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海洋新兴产业潜力巨大。2010年我国国防支出保持了13%的两位数以上增长速度、海军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公司作为海军装备核心供应商北船集团下属的上市旗舰,军品业务增长迅速。而以大船重工为最主要经营主体的海洋工程业务,凭借技术优势在国内占据第一梯队,主要建造各种型式的海洋平台和浮式生产结构,2010年实现收入18亿元。另外,公司300英尺水深自升式钻井平台自主设计基本完成,并得到了ABS船级社和CCS船级社的审查认可。应用该项目技术成果,公司已成功承担了国外船东订造的该类产品,并已开工建造。公司深海半浅式钻井平台建造技术研究、立柱式生产平台关键设计技术研究、海洋工程船舶综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研制、大型海洋工程设备深水定位系泊系统研制等项目均取得显著进展。未来,公司在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优势将转化为更多业务优势。  综合对比2009年、2010年报和今年一季报,公司在原材料和汇率发生较大波动的两年多时间内保持了稳定的盈利能力,体现了公司良好的成本控制和汇率风险管理水平。随着公司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新兴海洋产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和集团后续的专业化整合,公司发展前景广阔,预计今年0.61元的EPS,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太阳鸟:业绩释放期未到  业绩增长符合预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5,435.5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2.05%;实现营业利润763.44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8.77%;实现利润总额877.9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5.6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60.9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4.31%。基本每股收益0.09元,同比增长28.57%。公司收入确认多在下半年,1季度业绩偏低,符合我们此前预期。  中间费用略有上升。公司收入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受益于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公司凭借其自身先进的生产模式和完善的营销网络,在现有产能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结构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收入快速增长伴随着应收账款同比增加41.04%,销售费用增加57.98%,订单增加也带来了预付款增加了85.73%。管理人员和研发投入增加使得管理费用同比增长77.78。公司在手资金充裕,财务费用为-174.3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59.05万元。  未来看点。产能稳步提升。公司沅江基地新建的4号和6号厂房进展顺利,下半年开始陆续建成投产。珠海基地主要用于制造高端游艇的厂房建成后,将快速提升公司在高端产品方面的供应能力。公司在手现金充裕具备收购其他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实力,不排除公司年内实现收购兼并的可能。特种艇规模快速扩张。去年公司力压众多竞争对手获取了国家海洋局2.7元的特种艇订单,公司在此领域迅速打开市场,产品陆续交付后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今年有望在类似招标项目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获取相应订单。游艇市场监管松绑带来更大增长空间。本月15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海南省进出境游艇及其所载物品监管暂行办法》对海南省游艇的停靠地、逗留时间、游艇担保和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更方便简化的监管规定,对海南省发展游艇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试点后若能在全国其他地区迅速推广,我国的游艇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11-13年EPS分别是1.00元、1.32元和1.73元,对应市盈率分别为36.1/27.4/20.8倍。公司现阶段主要订单集中在特种艇,高毛利的游艇产品暂时没有爆发,市场对其估值产生一定分歧。我们继续看好行业未来的快速发展和公司的成长机会,给予公司推荐评级。中长线投资者可逢低介入,后续政府采购和收购兼并等事宜将是公司爆发的催化剂。  风险提示:1)行业监管政策、专业人才、配套产业链的发展严重滞后将不利于行业和公司的快速发展;2)未知原因导致公司不能如期交付产品的违约赔偿风险。  中船股份:船配业务快速增长,业绩稳定将有保障  公司在保持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船舶配件业务。公司正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船舶配件业务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超过40%,我们认为公司船配业务未来三年将保持25%的增长率。预计到2012年此项业务收入将占公司主营业务的收入60%以上。  国产设备装船率是衡量一个国家船舶配套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造船业发达国家的国产设备装船率达80%-90%甚至接近100%,而我国目前的国产设备装船率很低,平均不足50%,显示我国的船舶配套设备制造能力和市场开拓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公司目前发展情况,结合与公司交流了解到的情况,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145636万元、160199万元、192239万元,未来三年公司投资收益分别为4600万元、3500万元、2600万元,未来三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272元、0.265元、0.279元。  目前造船业处于行业周期底部,我们分析造船行业在今明两年仍会在底部徘徊,在2012年之前回暖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对公司基本情况的分析和预测,我们给予公司中性评级。  不过,海运行业的景气度在一年中不同季节有所波动,一般来说海运行业在每年的二、三季度表现较好,这会给造船类股票带来交易机会,建议近期关注。

光学影像

仪器影像仪

测量检测仪器

光学影像测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