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莫拿利空当利好

中国钢铁业莫拿利空当利好 更新时间:2011-4-11 12:31:40   资本市场搞点模糊概念尚可理解,然而把利空当利好逆向炒作就比较令人费解。这也是让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主抓矿石和金属进出口业务的副会长刘贻南最无奈的事。  作为了解和掌握各种矿业贸易动态及数据的专业人士,他曾几次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来纠正这些流行的偏见,却愈加明晰地发现三人成虎的威力。  日本地震:利空大于利好  一位资深钢铁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能说日本地震对中国钢铁业绝无利好的一面,毕竟由于日本钢铁企业的减产,从理论上给全球让出了两千多万吨的供给市场,让产量最大的中国钢企有了更多的出口市场份额可以去争取,但这一不可预期的利好面即使分摊到中国企业头上也将微乎其微。  而此次日本地震将带给中国钢铁业的利空却远比利好更为“实在”,上述人士表示,因为中国的钢铁企业或将由此绝对地失去钢坯出口日本而带来的利润。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对日本的钢铁出口量为81万吨,进口总量约747万吨。并且中国对日的出口主要集中在钢坯等粗加工产品上。 尽管日本震后中国境内包括中信证券在内的28家券商第一时间为中国钢铁企业勾画出了乐观的前景,然而中国的大多钢企的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们却保持了清醒的意识:或可能得到日本钢铁原有的东南亚市场中的中端钢铁的少量供给份额,然而这点利好根本无法形成对中国任何一家钢企整体利润上的提升影响。  与记者相熟的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以及众多中国境内的钢铁企业的管理层,均承认几年跟踪调查下来,日本的中低端钢出口量几乎近于零。相反,更多的日本钢坯供应者开始顾虑因日本地震而造成的短期产量过剩,是该选择扩大库存还是减少产能来缓解,哪一样成本更低。更何况,中国替代日本钢出口本身就近乎于天方夜谭。 包括工信部原材料司官员在内的中国钢铁业的各色知情人都笃定:中国从日本钢铁业进口的747万吨都是刚需,中国自己的钢企无法替代。  上述人士清楚地告诉记者,中国目前根本无法制造可替代日本进口钢的高端产品,目前中国所能生产的高端钢只能相当于日本的中级产品。这一点连宝钢、武钢等中国钢企也心知肚明。 例如,武钢和宝钢所生产的取向硅钢等高端钢铁制品,仍仅能局限于使用在大型变压器和变电箱等产品上,却无法使用在技术要求更高更精准的发动机及动力源用钢上。 到目前为止,这些高端用钢仍需依赖进口,日本、韩国和欧盟为中国所需的这些高端钢的主要采购地,未地震前日本是主要供应国。  如今由于日本地震的影响,中国或者不得不选择从这些钢材的其它生产地进口。资料显示,以往与日本一起为中国提供高端钢的还有韩国和更远的欧盟等地,然而韩国钢企的产能未必有自给以外的更多产量,那么中国只能从更远的欧盟进口,届时即使不考虑地震后供给减少而带来的涨价影响,至少中国也将要面临钢铁进口运输成本的调高。  而包括日本三井和丰田公司等在内的日方企业驻中国代表也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中国境内确实无法生产他们原从日本本土运来中国的钢材替代品,除了日本制钢制铁技术移植至中国的问题以外,中国的质检标准及体系也是重大的障碍之一。  那么,28家券商的分析师缘何齐齐高调判断中国高端钢铁板材有利好,甚至直接利好了呢? 他们认为,日本作为2010年第一大钢材出口国,地震后钢厂减产所带来的缺口可能中韩弥补。东方证券的分析师甚至还假设:“由此,将为中国带来每月新增出口订单240万吨,加之和4、5月旺季重合,国内或存在600万吨钢材的需求缺口,钢价和企业盈利有望提升。” 事实上,最知钢市冷暖的中国钢铁企业知道,唯一能成立的只有铁矿石和焦煤的短期利空给需要从现货市场抓原料的钢企带来些微小利,却不能给铁矿石长协企业的成本带来质的变化。  行业整体走眼为哪般  百家观点,如果仅一两人表达过于乐观尚可归结为主观判断上的误差,然而让关注某一行业的多家分析师集体看走眼就颇值得探究了。 例如,中国大量进口日本汽车板的原因是大量以丰田、本田等日方汽车技术和股本为合作基础的汽车企业的存在而致,而这些企业已明确向记者表示,普遍的观点是中国生产的汽车板不可替代日本的汽车板,硅钢片不适合制作其所生产的汽车发动机。 然而,招商证券和光大证券等多家券商分析师在日本地震后看好中国的汽车板、电工高端冷轧。 光大证券分析师发布研报称:“若汽车需求为5000万吨,则汽车板需求为2500万吨左右”,并就此得出乐观的判定“该比例将上升至20%以上”。 但多位冶金专家却向记者证实,日本地震虽有钢铁企业的五个厂区受伤,但是并未影响到日本的主要钢铁基地生产。日本地震主要集中在日本东北部的以福岛为核心的地区,这一代是高新技术产品区,而日本钢铁主要产能的基础工业区位于日本国土的南部。 目前看来,日本并非全岛面对毁灭性的破坏,据来自日本南部工业园区的人士透露,这些地区的生产运营在日本地震发生时仍基本正常,反倒是目前面临的供电等问题导致其产能释放受制。因此,如丰田等公司所需求的供给或将阶段性放缓,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会因为原材料供应短缺而停滞。 有分析师称之所以那样认定利好,缘于在日本地震后不久宝钢、武钢等企业上调产品价格。然而资深钢铁业内人士则明确向记者表示,此时宝钢集团等中国钢企涨价也不过按惯例迎接销售旺季到来的常规动作,并非在日本地震之际看到市场新大陆洞开的门。  钢企重组:产能不减反升  旨在缩减产能的中国钢铁业重组,也意外地沦为钢铁股喊涨的借口。 产能过剩是中国钢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主要钢铁产品产能过剩,不仅导致了钢铁业成本高利润低,同时引发产业间竞争无序乃至钢铁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从1999年起,中国政府一直试图利用各种手段,淘汰落后的钢铁产能,遏止过剩。然而,愈希望削减的低端钢铁产品产能却日益膨胀,而那些需要扶持的高端钢铁产品却慢慢淡出了中国企业的自产范畴。 刘贻南说,目前中国境内最典型的越重组产能越膨胀的案例就是宝钢集团重组。 宝钢集团重组八一钢铁等钢企后,产能的状态变成了原来自有的产能3000万吨和被并入企业的2000万吨左右产能的简单加总。 事实上,合并后的宝钢由于地域管理半径、国企关系及地方利益等种种原因,只能听任被并入的企业原来怎么管理现在还怎么各自为王,这种合而不并的状态致使宝钢没办法通过统一的管理令这些产能进行合理的配置、释放或缩减。 与此同时,在尚无法攘定合并后内乱的宝钢,却又开始大张旗鼓地筹备建立湛江港新项目,而这一新项目一旦上马后,宝钢的产能将会至少突破6000万吨,以此看来宝钢的重组实际上越重组产能越多。 河北钢铁也是一例。 河北钢铁的重组本身就很有戏剧色彩。在产能调整宏观政策来临之际,为了保住自己的钢企利益,或由地方政府牵线,或通过民企毛遂自荐,河北钢铁在短时间内迅速子孙满堂。然而河北钢铁根本无法进行统一的管理,于是父子之间,或者兄弟钢企之间原有的斗争状态,如原生产螺纹钢的企业谁也不愿意转产甚至缩减产能,于是产能过剩由外部矛盾转到了河北钢铁的内院。 淘汰谁?淘汰多少?淘汰后为了避免厚此薄彼的非议,河北钢铁及河北省国资委又必须担任补偿安抚的角色。尽管河北钢铁不得不通过淘汰了个别小产能来表现其对中国国家宏观的拥护,然而事实的结局却是每一个被淘汰掉的高炉,就会又在安抚平衡心态下新建产能比原有高炉高出多倍的高炉,一度河北钢铁的产能突破4700多万吨,跻身中国钢企产能前三位。伴随而来的则是券商们关于中国钢铁行业市场前景光明的鼓吹。 产能压缩本来确实可能带来钢企利润的提升,然而,事与愿违的产能越压缩越膨胀的现实只能恶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削弱钢铁企业的利润。  此外,就连“房地产热”和“高铁热”,这两剂券商打给衰弱疲惫的钢铁股的“鸡血”也都缺乏扎实的论据。 业内资深人士称,房地产所需的螺纹钢,尽管利润率微薄,但尚有些微企业能通过降低人工等各项成本而获得利润,但就高铁而言,很多供给过中国高铁重轨的钢企不但没能因其创收,反受这种高端钢铁产品的成本所累亏了血本。

flexpoint

测试光学仪器

三维影像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