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保监局发布《2019年度上海市普惠金融发展报告》

近日,上海银保监局发布了《2019年上海市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2019年上海地区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总体情况。2019年,上海金融业以守初心、担使命、补短板为出发点,结合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特色,大力发展小微金融、科技金融和民生金融,持续打造大都市型的普惠金融体系。报告描述了2019年上海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用数据和案例展示上海金融业对大都市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的支持作用,同时介绍了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风险分担机制、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情况,以此增进信息交流,让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上海地区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19年上海市普惠金融工作在六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持续增量扩面降本提质。截至2019年末,上海银行业银行类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351.68亿元,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以下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3859.16亿元,同比增长25.96%,不良率0.9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沪中资银行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68%,较年初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64%,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二是科技金融持续发力支持科创中心建设。2019年,上海科技金融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土壤得到进一步培育。截至2019年末,上海银行业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近2800亿元,同比增长15.88%;不良率0.74%,低于各项贷款不良平均水平。其中投贷联动金额55.63亿元,同比增长42.26%。科技金融专业化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及效能得到提升;科创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创新产品层出不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得到有益探索,科技金融服务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丰富。

三是民生金融框架初具雏形。2019年,上海开展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养老、家政、托幼等社区家庭服务试点工作,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创新金融工具服务民生,改善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加大弱势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上海银行业从制度建设、产品设计和组织架构完善等方面提高民生行业信贷服务水平,上海保险业通过推动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涉老责任险和意外险产品提升责任险服务水平。同时,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创新产品服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满足企业“走出去”和贫困人口金融服务需求。

四是普惠融资渠道得到多元化扩展。上海辖区已发展起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典当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新型机构在内的功能完备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供给体系。传统和新型、大型和小型、线上和线下金融组织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组织机构分业经营、相互协作的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融资租赁、典当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迅速发展。不同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综合化、一体化服务以降低普惠金融服务风险。

五是普惠金融服务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健全。2019年,上海市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货币政策精准发力,发挥定向降准对于普惠金融的精准滴灌,加大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支持;不断优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持续分类实施“两增两控”目标考核,督导银行改进内部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各项普惠金融专项财政资金、中小企业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考核激励机制,搭建银税合作平台,引导金融资源优先和集中投向最需要融资支持的小微、民营、科创、三农、养老等薄弱领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同时,加强信贷、产业、财税、投资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差别税率、先税后补等财税政策工具,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六是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断得到重视。上海金融管理部门在加大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力度、培育公众金融风险意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普惠金融宣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长期以来,上海金融业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策略,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一方面抓金融机构的发展理念转变、绩效考核改进、组织体系建设、现代科技运用和普惠金融专业化水平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搭建银税互动、银担合作、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等平台,出台普惠信贷奖励与风险补偿等政策,破解普惠金融发展中“征信难、增信难”问题,改善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测量仪器 上海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

精密光学影像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