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影子银行风险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影子银行,以及影子银行风险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如何通俗地解释一下影子银行以及影子银行体系?什么是影子银行?如何理解中国式影子银行?银行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如何通俗地解释一下影子银行以及影子银行体系?银行是正规的放贷机构,有充足的资金和高标准的风控,影子银行就是信托、融资租赁类的机构,给一些通不过银行风控标准的机构提供贷款,利率通常要高于银行。
不是很恰当但是通俗的比喻是,银行和影子银行是黑白两道,都是为了满足贷款需求而存在的。由他们构成的贷款体系就是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的存在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放贷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因为风控的原因使系统性风险增加,一些本该被淘汰的企业通过影子银行的贷款苟延残喘。
什么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这个概念的出现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美国的“影子银行”产生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而这个概念在我国比较火的时候大概在2012年左右,当时因为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影子银行因为潜在的金融危险呢,也收到了国际上的一些关注。
所谓的影子银行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从广义上面来说就是指那些在常规银行之外,通过一些实体活动而组成的信贷中介系统,从狭义上面来说就是指的信贷中介系统中一些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的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
影子银行主要的存在形态就是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以及民间借贷,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机构就信托公司、小贷公司、投资银行、按揭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私募股权和投资基金等,是不是很熟悉!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问“影子银行”的定义,主要是因为银监会在今年发布《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意见》里提到了要抓住影子银行及交叉金融产品风险的重点。
虽说呢,影子银行能够带来更多样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去年某些影子银行借助所谓的创新外壳孵化了很多产品,造成了一些市场乱象,所以要求整顿也是意料之中的。毕竟有些影子银行存在不规范、不透明可能风险性很高,而且还有些产品存在法律不清晰、信息披露不充分、虚假宣传等。
如何理解中国式影子银行?资本是贪婪的,哪里有更高的利润,就会向哪里聚集。据财智成功所知,民营企业的资金获得年利率在10%左右,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贷款5%左右的利率。
看到如此高的收益,银行必然为之怦然心动,然后付诸行动。
不仅仅银行高管可以在获得不菲的回报后敢于违规放贷,银行同样可以建立子公司或者通过合作机构将贷款送到肯付出更多利息的人手中。这就是影子银行的由来。
影子银行依然要靠资金获得收益,就脱离不了获得资金与放出贷款两条路。通过进行财富管理类产品融资,或者发行信托产品,影子银行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然后将资金注入到民营企业。
部分企业虽然拥有庞大资金,却不能获得更高的理财收益,将资金放在银行账户上只能拿到不值一提的活期存款利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企业就会委托银行进行贷款,同样成为影子银行的资金渠道之一。
影子银行虽然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资金,帮助民营企业城镇化。但是脱离监管之下,有着更高的风险。随着规模扩大,这种风险还会持续加剧。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
影子银行,说来说去还是银行的影子。随着经济下行,企业盈利下滑,违约频发,影子银行的坏账将会激增,必然会影响到银行本身,以及投资者的利益。所以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让资金行走在阳光下,银行不需要有影子,如何让诚信经营的优秀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这需要银行业做出更大的改变与创新。最起码,可以向阿里巴巴学习!
如果您认可我的观点,敬请点赞或评论让我知道,我会尽力回复。银行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银行的“影子”又被称作影子银行。要知道影子银行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首先要对影子银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影子银行下过一个定义: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子银行的三大特点:
是不银行监管体系约束不到;是承担和银行一样的信用中介职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可以武断的说,只要是拥有以上三个特点的非银行机构,或是银行机构的相关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比如信托、p2p、保险、基金等等
这三大特点反映出了影子银行和监管之间比较微妙的关系。银行监管体系监管银行,影子银行干的是银行的事情,但是监管机构却无法对影子银行进行有效监管。这体现出了监管的无奈,也体现出了影子银行的价值。监管为什么无奈?影子银行又有什么价值?看看影子银行是如何运作的就明白了。张三要借款,无法或不愿从正规银行渠道借款,银行又想挣张三的钱,怎么办呢?银行找到信托公司或资管部门(公司)将张三的资产进行一番包装。所谓的包装就是把张三的经营情况,现金流情况当做招牌,将张三的资金需求当做内核,以信托或理财的形式放在银行进行销售。银行客户通过购买信托和理财将资金给到张三。期限到了以后,张三还钱给信托公司或银行,银行和信托公司先分走管理费,客户再收到自己的本金和应付的利息。在这个过程中,信托公司或资管部门(公司)承担的就是影子银行的角色。如果购买张三信托产品的不是储户而是银行,那么此时银行的行为也属于影子银行。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张三被信托等机构层层包装以后,已经不属于银行客户了。无论银行是花自己的钱买信托,还是银行让银行的客户去买信托,理论上银行都应记录在表外。与此同时,张三也确确实实通过信托等机构获得了贷款。放在表外,因为涉及的机构多,流程长,风险更为隐蔽,所以监管是很难监管到位的。这是监管的无奈。影子银行干了银行干不了或者说不想干的事情,这就是影子银行的价值所在。影子银行的价值,就是其诞生的原因。在2001年以前,我国最早的影子银行应该是地下钱庄以及民间借贷。它们不受监管约束,承担着银行放贷的角色。那个年代,能从银行贷款出来的人都是大型企业,私营业主很难从银行贷款出来。2001年到2005年,很多地下钱庄、民间借贷摇身一变成了小贷公司,典当行,它们有了正规的身份,但仍作为补充银行信贷市场的角色出现。2005年,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十部委开始组成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协调小组,正式启动信贷资产的资产证券化,银行的第一批理财诞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产品。影子银行的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除了将危机散播到全世界,也让激进、灵活、创新、野蛮的金融运作模式带到了全世界。影子银行就是这些众多金融运作模式中的一种。恰逢我国因为之前大量的投资,在2010年出现了通货膨胀,人民银行连续六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银行放贷规模。银行要生存,就要将吸纳来的储蓄发放出去。绕道信托等非银行机构进行变相放贷就成了各家银行普遍的做法。影子银行的发展进入了顶峰。2015年至今,市场上资金短缺,小微企业贷款难,更加催生了影子银行的发展,但随着资管新规的不断出台,影子银行又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这一阶段是影子银行与监管之间的博弈环节。影子银行为了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监管为了防范风险,一个是赶马车的鞭子,一个是拉马车的缰绳。哪方太用力都不利于金融马车的前进,太快了要拉缰绳,太慢了要挥鞭子。总结:影子银行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是银行和监管都需要密切关注的隐患,又是金融市场大拼图中重要的一块。
影子银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影子银行风险、影子银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