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杠杆率影子银行杠杆率高
大家好,影子银行杠杆率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影子银行杠杆率高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影子银行杠杆率和影子银行杠杆率高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高杠杆的根源是什么?银行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影子银行?高杠杆的根源是什么?从宏观账户体系来说,投资=储蓄+净出口,投资是债务的动力,但投资的资金来源又分为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内源融资,只有间接融资才形成债务。我国的高杠杆与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有关,而这由于我国的高储蓄密切相关,因为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投资=储蓄,即使在开放条件下,净出口也可以看作是国外储蓄,但我国的内部储蓄占绝大多数。所以,这个问题就变成了要回答中国的高储蓄的根源是什么。我想,有三点主要原因:(课参考胡伟俊《理解去杠杆》)
1.土地:土地市场的政府垄断,导致了财富从农民和购房者向政府转移。由于土地供应受限所导致的高房价,也提高了居民部门的储蓄率。
2.国企:国企对于上游行业的垄断,导致了资源从下游竞争性行业向上游的转移。而且,国企也缺乏派发股息的动力。即使派发股息,由于政府的大股东地位,很大一部分也没有流向非公共部门。
3.金融:历史上,中国金融的主要功能是动员社会资金以实现工业化。为了帮助企业获得低成本资金,又能保证银行的盈利,存贷款利率都明显被压低。信贷资源明显向国企倾斜,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债务三分之二仍然是国企债务。目前,虽然中国已经完成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但存贷款利率仍远远低于市场水平,这可能和中国银行业类似卡特尔的市场结构有关。低于市场水平的存款利率,导致资源从居民向银行,随后向贷款者的转移。而低于市场的贷款利率,必然导致信贷供不应求,这又解释了信贷额度依然存在。银行绕开信贷额度的努力,又导致了影子银行的兴起。而且,中国股权融资比例太低也与此有关。事实上,中国股市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国企解困服务的,当然需要通过限制市场准入来保障资金流向国企,而这又导致了股市独特的估值结构和上市溢价,使得注册制改革至今难以完成。由此也可见,中国独特的金融体系,背后有其深刻的制度逻辑和路径依赖。
当资源从低储蓄倾向的非公共部门流向高储蓄倾向的公共部门时,就推高了经济的储蓄率,而消费率则被压低了。这时,整个经济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些储蓄重新变成需求。因为储蓄=投资+净出口,所以一个办法是通过出口输出过剩储蓄,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前中国整体杠杆率相对稳定的原因。当时,经常项目顺差在2007年曾达到GDP的10%左右,而从2011年开始则一直徘徊在2%。毫不奇怪,从2012年开始,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投资必须保持在高位,而整体杠杆率则不断上升。
银行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银行的“影子”又被称作影子银行。要知道影子银行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首先要对影子银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影子银行下过一个定义: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子银行的三大特点:
是不银行监管体系约束不到;是承担和银行一样的信用中介职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可以武断的说,只要是拥有以上三个特点的非银行机构,或是银行机构的相关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比如信托、p2p、保险、基金等等
这三大特点反映出了影子银行和监管之间比较微妙的关系。银行监管体系监管银行,影子银行干的是银行的事情,但是监管机构却无法对影子银行进行有效监管。这体现出了监管的无奈,也体现出了影子银行的价值。监管为什么无奈?影子银行又有什么价值?看看影子银行是如何运作的就明白了。张三要借款,无法或不愿从正规银行渠道借款,银行又想挣张三的钱,怎么办呢?银行找到信托公司或资管部门(公司)将张三的资产进行一番包装。所谓的包装就是把张三的经营情况,现金流情况当做招牌,将张三的资金需求当做内核,以信托或理财的形式放在银行进行销售。银行客户通过购买信托和理财将资金给到张三。期限到了以后,张三还钱给信托公司或银行,银行和信托公司先分走管理费,客户再收到自己的本金和应付的利息。在这个过程中,信托公司或资管部门(公司)承担的就是影子银行的角色。如果购买张三信托产品的不是储户而是银行,那么此时银行的行为也属于影子银行。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张三被信托等机构层层包装以后,已经不属于银行客户了。无论银行是花自己的钱买信托,还是银行让银行的客户去买信托,理论上银行都应记录在表外。与此同时,张三也确确实实通过信托等机构获得了贷款。放在表外,因为涉及的机构多,流程长,风险更为隐蔽,所以监管是很难监管到位的。这是监管的无奈。影子银行干了银行干不了或者说不想干的事情,这就是影子银行的价值所在。影子银行的价值,就是其诞生的原因。在2001年以前,我国最早的影子银行应该是地下钱庄以及民间借贷。它们不受监管约束,承担着银行放贷的角色。那个年代,能从银行贷款出来的人都是大型企业,私营业主很难从银行贷款出来。2001年到2005年,很多地下钱庄、民间借贷摇身一变成了小贷公司,典当行,它们有了正规的身份,但仍作为补充银行信贷市场的角色出现。2005年,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十部委开始组成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协调小组,正式启动信贷资产的资产证券化,银行的第一批理财诞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产品。影子银行的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除了将危机散播到全世界,也让激进、灵活、创新、野蛮的金融运作模式带到了全世界。影子银行就是这些众多金融运作模式中的一种。恰逢我国因为之前大量的投资,在2010年出现了通货膨胀,人民银行连续六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银行放贷规模。银行要生存,就要将吸纳来的储蓄发放出去。绕道信托等非银行机构进行变相放贷就成了各家银行普遍的做法。影子银行的发展进入了顶峰。2015年至今,市场上资金短缺,小微企业贷款难,更加催生了影子银行的发展,但随着资管新规的不断出台,影子银行又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这一阶段是影子银行与监管之间的博弈环节。影子银行为了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监管为了防范风险,一个是赶马车的鞭子,一个是拉马车的缰绳。哪方太用力都不利于金融马车的前进,太快了要拉缰绳,太慢了要挥鞭子。总结:影子银行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是银行和监管都需要密切关注的隐患,又是金融市场大拼图中重要的一块。
什么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这个概念的出现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美国的“影子银行”产生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而这个概念在我国比较火的时候大概在2012年左右,当时因为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影子银行因为潜在的金融危险呢,也收到了国际上的一些关注。
所谓的影子银行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从广义上面来说就是指那些在常规银行之外,通过一些实体活动而组成的信贷中介系统,从狭义上面来说就是指的信贷中介系统中一些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的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
影子银行主要的存在形态就是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以及民间借贷,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机构就信托公司、小贷公司、投资银行、按揭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私募股权和投资基金等,是不是很熟悉!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问“影子银行”的定义,主要是因为银监会在今年发布《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意见》里提到了要抓住影子银行及交叉金融产品风险的重点。
虽说呢,影子银行能够带来更多样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去年某些影子银行借助所谓的创新外壳孵化了很多产品,造成了一些市场乱象,所以要求整顿也是意料之中的。毕竟有些影子银行存在不规范、不透明可能风险性很高,而且还有些产品存在法律不清晰、信息披露不充分、虚假宣传等。
关于本次影子银行杠杆率和影子银行杠杆率高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