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巴菲特”分家 “私转私”折射阳光私募或临洗牌

“中国巴菲特”分家 “私转私”折射阳光私募或临洗牌 更新时间:2011-4-17 15:17:32   每经记者 朱秀伟  从“公转私”再到“私转私”,经历暴风骤雨般急速发展的中国阳光私募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近日,有着“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但斌成为业内焦点,他所在的深圳东方港湾核心团队一分为二,总经理但斌和董事长钟兆民“分手”,钟兆民出走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  其实,私募分家并非新鲜事,近年来已有多家大型私募的核心团队成员出现了流失,如新价值的唐雪来、合赢投资的刘鹰、金中和的曾军,都曾是所在私募的核心成员,但最终均选择了自立门户。  阳光私募出现“分家潮”的原因是什么?它是否只能有一个核心?“公转私”到“私转私”背后到底折射了私募行业何种发展趋势?本周《每日经济新闻》对此展开了调查。  但斌钟兆民“分道扬镳”  一轮牛市能成就一批人,但斌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一本《时间的玫瑰》让他声名鹊起,价值投资坚守者、“中国巴菲特”,但斌因此有了许多的称号。  2008年大熊市后,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亏损的现实让但斌“抱股不放”的做法被外界所诟病。面对外界质疑,但斌似乎并不打算改变,这从他几乎每天都更新的博客中也能体会到。  不过,但斌的投资理念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其中甚至包括他的早期合伙人钟兆民,目前他们已经“分道扬镳”。  但斌所在的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年3月23日,成立之初只有两个股东,钟兆民持有60%股份,但斌持有40%股份。其后股东经历了数次变更,最近一次发生在2011年3月9日,变更前共有6名股东,其中但斌和钟兆民分别持有37.5%,但变更后股东减为4名,但斌持股比例从37.5%上升至70%,钟兆民的持股比例则降至20%,此前持股10%的杨云和持股5%的张弘则不再持有股份,法定发表人也由钟兆民变更为但斌。  在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网页关于公司团队的介绍中,目前已经没有了钟兆民等人,只有但斌和周明波。据悉,此前的投资总监杨云、研究总监孔鹏跟随了钟兆民。在产品上,在内地发行的两只信托仍由但斌管理,但在香港发行的一只产品则由钟兆民负责管理。  而钟兆民在出走后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工商登记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本周四即2011年4月14日,全称是 “深圳东方港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以前的公司名称仅仅只有“后缀”不同。显然,两方都不想放弃名声在外的 “东方港湾”这一招牌,甚至连两家公司工商登记的地址也极为相近:一家是深圳福中三路诺德金融中心27楼,另一家则是深圳福中三路诺德金融中心27楼-01。此外,在钟兆民成立的新公司中,但斌也持有20%股份。  一方面是交叉持股,另一方面公司名称都有“东方港湾”,甚至地址也在同一层楼,双方似乎还有种种“默契”,那么为何会在合作长达7年后选择“分道扬镳”呢?  “大概是投资理念不和。”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彭晓武向记者分析表示。此前钟兆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与但斌的投资风格有很大不同,这是选择分开各自发展的主要原因”。  多家知名私募人员变动  其实私募“分家”并非新鲜事,今年以来,多家知名私募的核心成员都有流失的状况。经历“公转私”、“券商转私”后,私募或许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即“私转私”,而且名气越大,分手概率越大。  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深圳金中和凭借长时间空仓且抓住期间反弹,一举夺得当年的冠军,而当时的核心人物邓继军目前也已经“单飞”。  在2010年年底,金中和网站上投资总监邓继军、研究总监彭讯的名字已经消失,据了解,两人成立了一家合伙企业。对于分手的原因,邓继军公开表示并非是因为金中和业绩下滑,而是投资理念上存在分歧。  2009年,广东新价值声名鹊起,罗伟广担任基金经理的新价值2期以192.57%收益一举夺得当年阳光私募冠军,但另外一位新价值的基金经理也同样出彩,他就是唐雪来,所管理的产品以156.66%的收益夺得了当年第二名。  不过,唐雪来很快就选择了自立门户,在深圳成立了一家名为深圳财富成长投资有限公司的阳光私募,凭借在新价值积累的人气,唐雪来连续发行了多只产品,业绩表现也颇为不俗。  除了两家冠军私募出现了核心人员流动外,还有一家知名私募合赢投资也有核心人物变动。刘鹰曾是合赢投资的副董事长、合伙人,在合赢管理的产品业绩十分稳定。2010年10月,他离开合赢投资,成立了一家名为上善御富的公司,目前已有信托产品运作。  深圳菁英时代的副董事长文婷也离开了原公司,创办了一家名为深圳富来投资管理的公司。对于离开的原因,文婷的说法也是投资理念与老东家不太一致。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随着2010年私募大发展后,“私转私”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这背后到底透露出什么信号呢?  私募发展进入“红海”阶段  私募的分手或许有着必然性。  “对于大多数基金经理而言,选择阳光私募除了因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和荣誉外,还有就是看中私募行业的巨大利润空间和发展前景。然而私募行业并非凭一己之力就可以进行的,需要多人多资源的配合,因而一家新私募公司的成立必须有几个骨干,他们之间分工不同,而且股份也有别。在壹私募网研究中心纳入统计的207家私募公司中,目前有六成以上的私募公司属于这种架构。”壹私募网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陈尚淮向记者分析表示。  他认为,这类公司在规模小的时候利益关系也许比较容易协调,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持续扩张,难免出现种种矛盾,因为彼此股份接近,团队之间的摩擦也相应加深,如果内部机制未能及时进行调整,这种关系不可能持续太久,一旦时机成熟,私募分家将是迟早的事。  陈尚淮认为,另一个分手的原因是业绩变动。“在私募界,公司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各合伙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业绩好,也许一切矛盾都会被掩饰,甚至会被化解。但当业绩不佳的时候,各种积累已久的矛盾就会如同火山爆发般一起涌现,最终的结果就是走的走、留的留,骨干团队面临散伙。”  彭晓武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理念的不合,刚开始组建团队时,大家资源互补,共同做大;等到做大了,必然会出现决策的分歧,难免有自立门户的想法。只要具备能力,在财富效应和社会价值方面都可以得到更大的体现。”  另有观点则认为,私募只能有一个核心,但出现“分手”现象的私募往往却有多个能人,比如新价值除了唐雪来还有罗伟广、黄云轩;金中和除了邓继军还有曾军;合赢投资除了刘鹰还有曾昭雄。  那么阳光私募是不是只能有一个核心?彭晓武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可。“阳光私募靠的是团队,毕竟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核心只能有一个,这是公司的灵魂,这样才有利于作投资决策。”  随着私募被社会广泛认可,来自公募的基金经理、来自券商的人士纷纷选择转投私募,但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又有了变化,从“公转私”变为了“私转私”。这个现象背后到底折射出私募行业怎样的发展状态?  广东理财研究会副秘书长、壹私募网研究总监刘进义认为,这标志着私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私募已经走过蓝海竞争的阶段,目前进入更加残酷的红海阶段。投资者在投资时更加挑剔,而私募内部对于投资策略和公司发展的方向也都出现了各自的想法或者分歧,因此,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对于私募经理而言,这个阶段的特征具有大环境的背景。在红海阶段,私募面临着重新洗牌,而私募的分家也许是重新洗牌的一个前兆。”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红灯过线怎么处罚

股市中数量不合法什么意思

人工智能和5g互联网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