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农村市场关键在农民增收

做大农村市场关键在农民增收 更新时间:2010-3-3 0:22:34   ――“十二五”期间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农村消费的建议

阅读提示建议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实用价优、操作方便的计算机,实施“电脑入户”工程,缩小城乡信息化鸿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免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争取到“十二五”末,率先在农村将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继续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消费持续扩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强对“十二五”时期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更快地改变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消费占比偏低、消费质量偏低的局面,是“十二五”期间的战略任务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增加农民收入和鼓励农民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免税、生产补贴等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并在客观上拉动了农村消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定程度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明显拉动了相关消费;农村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制度逐步建立,为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了有力支撑。完善农村消费政策需要注意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加强改善消费环境力度,解决农村市场监管长期缺位造成的问题等。

“十二五”期间,增加农民收入将面临前紧后松的大环境,外部环境变化也将对扩大农村消费带来影响。基于当前相关政策的成效与不足,综合考虑“十二五”时期制约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我们提出“十二五”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农村消费的总体思路框架如下: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实现农村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作为进一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的重点任务;把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扩大农村消费的重要支撑;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农村消费的基本保障;把中西部地区和中低收入人群,作为提高农村消费整体水平的重点区域和人群;把支持农民住房消费,作为扩大农村消费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政策,构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消费持续扩张的长效机制。

――“十二五”期间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农村消费的着眼点,在于实现全面小康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是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健康的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合理的消费、投资结构,目前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以及投资消费结构失调的突出问题,需要通过更快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比重来改变。从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来看,更快地改变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消费占比偏低、消费质量偏低的局面是“十二五”期间必需着力推进的战略任务。

――扩大农村消费的根本,在于较快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强其消费能力。农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农村居民在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占分配份额太低。扩大农村消费,核心问题在于增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能力,根本又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扩大农村消费重点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和中低收入人群。尤其要从提高宏观层面的平均消费率考虑,重点提高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西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中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特别是要在“十二五”期间倾力解决制约其消费能力扩张的瓶颈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公共服务品的供给,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农村消费。以促进农村居民增收能力为目的的基础投资,不仅有利于农村消费能力的长期扩张,也有利于降低农村消费成本、拉动农村短期消费增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大目标下,强化对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基础公共服务的投入,是破除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扩张障碍的关键。

――扩大农村消费的突破口,应重点放在农村住房消费上。随着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建房数量不断增多,住房消费快速增长。对政府扩大内需的战略而言,建房不仅可以拉动建材、装饰、运输等市场,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村家电、水电消费。以农村住房建设撬动消费需求大有潜力可挖。这也是破解农村消费不稳不快困局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建议

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增强农民消费能力

稳步提高农业经营收入。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向“三农”倾斜的力度。在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提高高效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结合农业生产成本变化的情况,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合理水平,确保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的利益。

着力提高农民非农收入。以县域经济为平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积极推动小城镇发展,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中心村集聚,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致富机会。加强农民工有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提高其在技术性工作方面的就业能力和增收能力。完善财政、融资、税务、工商、保险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提供相关服务,支持有技术、有经验、有创业潜力的农民工自主创业,以促进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

大幅度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加大对农民这一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按照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的原则,逐年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在继续把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作为补贴重点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国家财政的增长情况,适时建立保障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收入补贴政策,逐步提高对农民的转移水平。

努力增加农民的财政性收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支撑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在确保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目标的基础上,“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公路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东中部地区实现所有建制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油路,形成高效的路网结构;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所有建制村和人口比较集中的自然村通公路,基本实现道路长年顺畅通车的目标。

解决农村用水问题。因地制宜,有效结合大区域统一供水和小局部集中供水多种形式,加强以村为单位的自来水管网建设和维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实行农村电网二次升级改造。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增加农村电网负荷,稳定电压,同时,降低农村生产生活用电的价格,实现与工业、城市“同电同网同价”,减少农民使用家用电器的用电成本。

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结合3G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实用价优、操作方便的计算机,实施“电脑入户”工程,缩小城乡信息化鸿沟。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逐步改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格局。在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免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争取到“十二五”末,率先在农村将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同时,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加强师资力量,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控制入园收费标准。

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年增加财政补助标准,逐步向城市居民的水平靠近。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程。建立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有机结合的制度,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争取在“十二五”末期实现全覆盖,并根据国家财力的增长情况,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

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制度,根据农村生活成本的变化情况,提高农村的低保标准。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创造便利条件

构建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一是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供销社新网工程,特别是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作用,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传统商品流通模式,提高商品流通效率。二是鼓励有能力和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建立覆盖面较广的服务网点,开展采购、配送、销售、租赁和技术推广等多样化服务,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和供销社按照双向流通模式,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结合起来。三是引导和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充分发挥连锁超市团购的作用。四是探索将易货贸易与现代流通模式结合的方式,缩短流通时间,简化货币关系,解决落后地区农民资金短缺的困境,提高其消费能力。五是加强对农家店主的培训,使其了解必要的商品知识和店铺管理技巧,提高经营意识和经营水平。

完善售后服务。从政策上规定入围“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的企业,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设立维修服务网点,做出服务承诺,确保农村消费者能够享有方便、快捷、可靠的售后服务。

加强农村市场治理。加大农村市场治理力度,坚决打击在农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严禁入围“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的企业,在农村市场搭售库存积压或不合格产品、损害农村消费者利益。坚决制止农村市场的不合理定价问题,降低农村消费成本。

积极发展农村信贷,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根据农民的收入和借贷行为特征,制定简便实用的农民信贷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农民宅基地和住宅抵押、仓单抵押、权益质押、农户联保、担保公司等担保形式,提高农民对金融信贷的可获得性。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农村建房信贷试点,探索与农村消费需求相适应的消费信贷模式,刺激农村住房消费。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其开展对农村的消费信贷业务,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并提供相应的信贷资金支持。继续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开发消费信贷品种。

加快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重点发展面向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逐步建立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完善与消费信贷业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及风险防范制度;引导农民强化个人信用,增强风险意识。

加强对农民消费信贷的宣传,更新农村居民的传统消费观念,改变传统的积累性支付方式,鼓励借贷消费,提高消费倾向。

完善消费政策,提高政策对消费的激励效应

实行差异化的消费政策。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侧重于鼓励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医疗保健、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消费,充实消费内容,拓宽消费渠道,扩大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升级。中、西部省区的消费政策可延伸至生产领域,特别是增加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业技术咨询、农机具作业和维修、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的各项操作细则。但在逐渐失去其应急作用的情况下,不妨结合“以旧换新”政策,更好地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建立农村住房建设补贴制度,带动农村消费。制定支持农村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使之成为拉动农村消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支点。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对农民建房提供适当的财政资金或水泥、建材等实物补贴和金融贴息乃至无息贷款,发挥金融的杠杆效应,缓解农民建房筹资难的问题,缩短筹资时间。通过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带动水泥、建材等相关需求和后续消费。

股市资金流向重要吗

山西虚拟货币挖矿多吗

股市如何涨

炒股票怎么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