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股民还是新基民颇费思量追捧公募爆款小心被割韭菜

近期,A股成交量连续多日突破万亿元,二级市场投资者情绪迅速燃爆。笔者身边的微信群,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股票、基金。年初睿远均衡价值三年单日1200亿元资金抢购的纪录已被王宗合打破,单日吸引1300亿认购并启动比例配售。而今年权益基金的热销还有一个不同点,出现了多只三年乃至五年封闭期的产品。

投基还是买股

牛市潮涌下新进投资者面临选择

根据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新成立677只新基金,合计募集规模1.063万亿元,其中偏股型基金募集份额7132.75亿份,仅次于2015年上半年牛市。比例配售下,甚至有投资者施展出借款申购新基金,借款金额达到本金3-5倍左右,待配售结果出来正好归还的“神操作”。

回溯2015年牛市中,仅仅新基金募集规模就超万亿,2001年-2020年2月底发行的权益类基金中,发行规模超50亿份的爆款基金共计209只,其中不难发现基金发行数量与市场行情高度相关。这不由引出一个老话题,牛市到底应该把钱委托给基金公司来理财,还是直接置身二级市场炒股票呢?毕竟,基金公司管理费不论产品盈亏“旱涝保收”,而基金经理“老鼠仓”、“高位接盘”等偶发道德风险早已被诟病多时。

对于有一定财经素养与市场经验的股民来说,个人对投资行为负责,并且公募基金投资限制多,行业内很多初出茅庐的基金经理股龄还不如老股民时间长,牛市来了自己投资大概率都能赚到钱。但尤其对于新股民和次新股民来说,基金无疑还是更适合的选择。

因为即便是牛市,板块轮动迅速,个股分化严重也是常态,对于新股民来说,打地鼠一般的游戏,胜算几何心里不会没数。况且公募基金搏的是一个相对排名,历史经验表明,牛市行情中,纯多头策略的公募基金收益往往可以大幅超越指数,同时也能跑赢其他策略的权益产品。当然,一旦净值下跌幅度也是颇为可观,剑有双刃、盈亏同源。

今年权益市场还出现一个新的特点:兼具场内、场外优势的ETF开始越来越被普通投资者熟悉与重视。ETF细分市场的充盈,无疑给了他们一个获取牛市平均涨幅的最好机会。但稍显遗憾的是,分级基金作为目前唯一合法合规、普通投资者容易触及的杠杆手段,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边缘化,逐渐势微。不然对于一些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又急于寻找杠杆的投资者来说,其总好过场外非法配资。

投基爆款基金不等于爆款收益

新基民择基需警惕“羊群”效应

牛市的财富效应,是公募基金“高光时刻”出现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整个公募行业在几大传统权益类“主业”上借机突破的难得时机,毕竟数十年时光,连备受诟病的A股都有了长足进步,而扎根于二级市场的公募在有效管理口径上若再没有令人信服的成就,就着实难以交代了。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多数基民自身最初接触权益类产品,往往选在了一个错误的时点。市场高点时闻风而动,莫名敢于放大风险,选择明显不适合自身特点的权益产品,低谷时却又难以接受,一割了之,与A股的牛短熊长“合拍”。

倘若不是因为追随过往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对新基金的过度追捧其实是金融素养匮乏的典型表现。不管代销渠道的理财经理们如何推波助澜,要知道买没有任何历史业绩的基金,在成熟市场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真要是看好接下来的市场,为什么不去选择过往历史业绩优秀的老基金呢?

同时,数百亿规模的单只基金操盘向来不是易事,过往的收益率统计也不乐观。据统计历史上30余只首发规模超百亿的爆款基金中,还有多只基金至今处于亏损状态,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基金不足两位数。比如中邮核心成长,成立于2007年8月,截至去年底仍然亏损近40%。

考虑到当初爆款大部分还都进行了比例配售,每个投资者大约只能获得认购金额1/5的份额,投资者还因此减轻了损失。更具黑色幽默的是,统计显示越是优秀的爆款产品,其后规模缩水迹象更为明显;不少持有三年以上的基金仍在亏损,以致规模不断滑落,最高缩水八九成。

另外,同样是爆款并由明星基金经理操刀,但基金“命运”却不尽相同。根据笔者对近三年爆款的梳理,2018年初一日募集178亿的东方红睿玺在成立一年半后仍浮亏3.6%。2019年初火热行情下成立的部分爆款基金,同样在其后大多出现了不同程度亏损,损失最重者两月间净值缩水约16%。当然,之前市场上百亿以上权益类基金样本不多,本次火热行情下,爆款势必给样本池注入大量活水,对于它们接下来的走势,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如何远离虚拟货币交易平台

进京证处罚标准

《桥》吉他谱

基金封转开怎么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