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台北演出季紧扣“中国原创、世界经典、实验探索”的创作理念,4部原创戏剧作品在大陆都是颇具话题性的作品:曾被誉为“给中国话剧补钙”的作品《纪念碑》,讲述了人民在战争中饱受煎熬的内心纠葛;被称为“恋爱的圣经”,曾在大陆连续上演15年、演出超过千余场的话剧《恋爱的犀牛》,演绎了现代男女在爱情中的固执与盲目;话剧《红色》展现了现代人追求理想与屈服现实间挣扎的抉择;作品《霸王歌行》则颠覆传统手法,从不同角度更细腻地塑造霸王项羽。

“与大陆不同,台湾的戏剧作品题材大多聚焦于与普通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一名台湾大学戏剧专业学生说,此次演出季中国国家话剧院的4部剧目多涉及宏大现实题材,这为台湾的戏剧注入新鲜血液,为台湾的戏剧形态提供了多样性的参考,尽管剧中一些台词有些难懂,但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也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为了让台北观众进一步了解4部剧目,中国国家话剧院在演出前特意向观众发放观众意见调查表,每一部剧目演出结束后,主创人员要根据观众的建议进行相应演出调整。

“如今已连续举办两年的台北演出季,逐渐热络了两岸青年戏剧界,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思考。通过商演模式运作,两岸戏剧人受益良多。”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史丽芬坦言,除了剧作本身艺术质量的提高,还加深了创作理念的发掘、戏剧市场的运作以及戏剧生态的培育,不仅体现了台北观众对大陆话剧的期待,更是对2014年演出季试水效果的检验。

扎根两岸戏剧交流沃土

多年来,中国国家话剧院以抓剧目创作、推介为抓手,深深扎根两岸戏剧交流合作沃土,助力两岸文化交流。

2010年,查明哲导演的话剧《青春禁忌游戏》在台北各高校演出,这是中国国家话剧院自组建以来首次进行的大规模两岸交流活动。同年,由田沁鑫导演的话剧《四世同堂》在台演出创造多个“第一次”:大陆话剧作品在台湾首演;首创两岸合作的商业运作模式,票房销售超过90%,票房收入新台币700万元;首次以“剧目演出+文化展览”形式举办“新城旧影中的京都印象——老北京文化展”。2012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国家大剧院、台北艺术大学、台北两厅院四方联手排演的话剧《西厢记外传》在台北两厅院首演,标志着两岸戏剧界开始由演出互换型的一般合作方式,向资源整合型的紧密合作方式转换。

在积累多年赴台演出经验基础上,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台推出演出季。中国国家话剧院相关负责人认为,成功运营一个剧院品牌,必须从节目品牌做起,成形于特色品牌,最后才能确立剧院品牌。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对品牌战略风吹浪打不动摇的坚守,又要能根据市场变化和观众需求随时作出策略上的改变和创新。

台北演出季在筹备过程中各个方面精益求精,今年演出季的表演场地选择了台北新潮文化聚集地——“华山1914创意文化园区”。中国国家话剧院对外合作中心主任李东介绍,选择在这里演出而非传统的剧场,突破了戏剧文化交流活动中因为剧场观众容量有限对活动影响力的局限,演出季的影响力实现最大化。

据了解,多年来,中国国家话剧院赴台演出一直坚持售票,在推广宣传方面,一直坚持与台湾有影响力的专业机构合作,通过它们在台的辐射力推广剧目。李东说,两岸戏剧交流合作不能仅有一个“热”字,一定要有规划性和持续性,不断完善和改进合作方式和专业操作方法,更多加强两岸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在台湾,不少剧场承担着当地社区文化中心的职责:开办暑期班,让孩子们了解剧场;推出工作坊,为周边普通上班族提供圆表演梦的机会……查明哲说,我们应该学习这样的方式,让周边居民成为剧场的主人与支持者,让周边民众更热爱剧场,喜欢剧场的环境和走进剧场的感觉。

台北的戏剧人则将大陆的戏剧发展模式作为参照。广艺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表演艺术的发展,并希望能尝试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在地合作。“譬如台湾的剧目到大陆,可以用大陆的演员、大陆的资源,最终在大陆演出,核心在于我们的导演和文本。”广艺基金会执行长杨忠衡坦言,减轻成本,为创作者“减负”,是推动两岸戏剧事业交流最为紧迫和重要的一步。

在相互交流中,两岸戏剧人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导演人才和原创作品的匮乏。为此,中国国家话剧院在举办演出季的同时也将台湾优秀戏剧制作人员引入大陆,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学习,了解大陆戏剧工作者整套的戏剧制作流程和演出营销情况,深入了解大陆戏剧的运作模式。“这种切身的学习感受,是最为真实的交流方式,也能以此减少两岸戏剧人的文化隔阂,真正用更宽容、开放、相互理解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合作。”杨忠衡说。

隔音门窗品牌排行榜

欧大师系统门窗加盟

欧大师别墅门窗定制

定制隔热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