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经常说产能过剩,可是还有那么多人并没有钱-我国产能过剩多少
这个问题之前马克思解释过,他认为生产出来的东西无论如何也卖不完,因为富人不可能把钱全消费了,所以少了一部分购买力,最后的结果就是产能永久过剩。
不过这个说法多少有点过时了,他自己晚年也在思考金融力量对世界的影响,咱们今天换个思路给大家分享下。
以前看欧洲史,有件事觉得非常困惑。
大家应该也听说过,说欧洲黑死病之后,人口骤减,导致人工的工资上升,也正是因为老百姓的收入上升,才有购买力,可以买大量的商品。工厂主为了提升产能满足这部分需求,不断升级技术提高效率,最早在河边建水车,后来过渡到了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大门也就被踢开了。
但是大家应该还听说过另一个说法,在马克思的笔下,英国工人实在是太惨了,不仅仅是穷,而且整个社会都扭曲了。比如一个工棚里住着上百人,大家睡觉的时候挤一块甚至没法翻身;资本家为了压缩工资,雇佣小孩,却不雇佣他们的父母,导致一家人要靠小孩来养。也正是这种惨烈的场面,让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充满了痛恨,再加上严格的逻辑证明,发出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预言,因为资本主义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是个怪胎。
这就有个问题,工人工资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到底有没有购买力?
后来慢慢看得多了,也就知道了,这两件事都对,只是说的不是一个时代。
工业革命前,欧洲老百姓一度收入还可以,有了购买力,商业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
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事情起了变化,英国产出的那些东西,各种棉布什么的,本国老百姓无论如何也买不完,主要是卖到海外,卖给整个欧洲、印度中上层甚至几经周折进入中国,这些地方的人用金银做结算。这种情况下,英国资本家越来越不在乎本国老百姓的收入,在他们眼里,工人就是成本,成本压得越低越好。
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反而导致老百姓普遍陷入了贫穷。
残酷的是,英国这样做,反而让经济一日千里,英法两国迅速崛起。英国是欧洲做得最极端的,发展最快,英国上层非常富裕,国家也疯狂扩军,舰队越来越强悍,逐步奠定了自己全球霸主地位。
大家知道马戛尔尼访华的时候,目睹过中国普遍的贫困,不仅穷,还跟牲口一样麻木。这让马戛尔尼非常震惊。
老马的震惊一度让我很纳闷,你震惊个啥?你们国家不是一样的吗?马戛尔尼访问中国那会儿,英国底层没比中国强多少。
后来我明白了,马戛尔尼眼里,英国矿工织工那个倒霉样,是正常的。他眼里按理说大清是天朝上国,现在亲眼一看,竟然跟英国一个样,非常难以理解。在他之前,欧洲对中国是有一层滤镜的,觉得那地方一定富得流油,人杰地灵,才能生产出那么漂亮的丝绸和瓷器,来了一趟,彻底祛魅了。
也正是因为大家习惯了这种模式,以至于经济学教材里,形成了一个类似金科玉律的规律:
想实现工业化,必须压低工资。
想壮大工业,也必须压低工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商品的竞争力,通过出口,把其他国家的产品全部挤垮。
到这里,其实已经道出了那个关键问题,
工人贫困本身就是计划的一部分
。如果工人有钱,那产品就没啥竞争力,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很快就倒闭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贫困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如果大家都有钱,谁会去工厂?
不过这只是问题的第一步。
你这么做钱倒是赚到了,可是老百姓太苦了,苦了就要闹。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是全世界的左翼革命。
只是理想和现实是有冲突的,比如南美很多国家,左翼知识分子觉得资本家赚得太多,老百姓太穷,如果把资本家的钱给老百姓分了,那是不是就好了?
往往只能好几天,因为那个诅咒一直在天上盘旋,工业化需要低工资,如果你把工人工资提得太高,很快就会因为产品没有竞争力,产品卖不出去,随后就会发生去工业化。最后确实公平了很多,不过工人的工作也没了。所以左派革命大部分时候目的是好的,动机是善良的,结果往往却不太好。
但是工业化和高工资必须对立?完全没有周转余地?
也不是。
首先产生这种反思的是美国,美国条件太好,很多事别人不能做,它却可以,它在这个问题上有了突破。
当初它西部大开荒,开垦出了万顷良田,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
这事只有它能做,咱们国家以前肯定没法做这个操作,因为咱们西部尽管大,但是却没法种地。沙俄也想学习美国和澳大利亚,在自己的西伯利亚搞“西部大开发”,把犯人送到那地方让他们去拓荒。但是那地方实在是太冷了,没法生产,西伯利亚变成了个没有盖的大监狱。后来的革命导师们倒是在那里寻找到了同事和爱情(“先知”托洛茨基就是在西伯利亚碰到了自己后来的媳妇),革命者做大后,把沙俄给灭了。
也正是因为美国环境太好,美国招工一直困难,想搞工业化,就得把工资拉高一些。美国自从开始工业化,工人工资一直就比其他国家高得多。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纳闷了,不对啊博主,他们的工人工资高,产品没有竞争力,为啥它能搞定工业化?
主要是它不和其他国家竞争,不指望把自己的商品卖到海外,还拉高关税,把国外的产品都挡了。
美国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比较奇怪,它的工业品主要是卖给自己人,正好他们自己人本来就有钱可以购买。那么多种地的,打渔的,种棉花的,人少地多,老百姓普遍比较富裕,能买得起自己的工业品。
工业品能卖出去,就可以给工人发高工资,工人重新变成了消费力,所以美国的工业化非常快。1865年还在打内战,不到三十年后的1894年就成了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不过那时候威望不太行,说话没人听,真正的霸主地位要等到半个世纪以后了。
用现在的时髦话讲,美国内需一直很足,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美国这条路其他国家根本没法效仿,因为各国都是太穷,所以想工业化就得争取把产品卖到海外获取利润。唯独美国从一开始就底子厚,自己能消化了自己的产能。
其实毛主席时代也想走内需这条路,让中国自己消化自己的产能,让农民买工厂的产品,搞剪刀差,通过苦一苦农民想搞出自己的工业。后来没太成功,原因就在这里,中国农民跟美国农民相比实在是太穷了,根本撑不起工业化的成本,这不是中国比不上,谁都比不上。
此外美国开始发力那些年,一个新的东西越来越大,也就是产业资本。早期你想搞个工厂可能需要五代人的努力先攒个农场,再用农场的钱去搞个小工厂。
到了美国时代,你只要口才好能忽悠,分分钟天量资金砸死你,巨大无比的工厂拔地而起,耗资巨大的铁路也能迅速完工。靠的就是银行把普通人的存款汇聚在一起,然后投资到某个项目上,天量资源也就被调动了起来。
不过美国不是资本的最大受益者,最大的受益者是德国和后来的日本,以及后来的中国。
德国崛起的过程快得离谱,借了钱修铁路,建工厂,挖煤炼铁,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还没德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已经成了欧陆一极。主要套路就是银行家们疯狂投资德国的铁路和工业。后来法国想复制德国奇迹,去疯狂投资俄国,没想到俄国战败革命,钱不还了。后来德日在战争中又被打了个稀巴烂,可是有投资有市场,没几年就起来了。
从那以后,产能慢慢就不稀缺了,只要预测能盈利,多大的厂子都能很快搞起来。产能就一直是过剩的。
往往经济好的时候资本家疯狂借钱建厂买设备,等工厂起来了,发现产品卖不出去,于是引发一轮破产倒闭潮。这事不仅发生在国外,国内也一样,比如前两年因为疫情国外产能崩了,我国出口特别好,很多人于是贷款建厂,这不厂刚投产,国外产能恢复,订单没了,赔了个底掉。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
产能过剩并不是说生产出来的东西多得没法消耗掉,而是购买力追不上生产速度
。
继续说美国,后来的美国又有了新的赛道,不再和欧洲卷低级产能了,开始卖发电机,灯泡,石油产品,汽车,留声机等等当时的高科技,其他国家想降价都来不及。
欧洲没有美国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也受到左翼革命的压力,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国王,都担心哪天被暴民冲进来直接给吊死。怎么办?改良呗。
很多人分不清改良和革命有啥差别,革命就是彻底打翻,然后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改良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一些改进。
欧洲想出来的改良方式,就是通过法律来保障工人权益,重新分配。比如以前100块收益,资本家赚80,工人赚20,现在反了过来,资本家少赚点,给工人多分点。慢慢欧洲的老百姓日子逐步好了起来。
有人说是因为苏联存在,西方才做出妥协,这个说法对也不对。西方确实受苏联威胁很大,但是大家应该知道一个常识,社会主义的改革呼声,并不是苏联成立才出现,而是在那之前一两百年就有了。比如工人们从马克思时代开始就在闹。也正是因为那些人的呼喊和反抗,西方一直在向工人让步。比如五一劳动节,八小时工作制,都是美国老百姓自己争取来的,那时候还没苏联。
重新分配这事本身空间有限,因为很多工厂,本身利润空间就非常非常小,资本家也不赚啥钱,怎么分都没出路。所以干脆转移到其他贫困国家,那地方的穷人多,有超额利润,亚洲四小龙就是这么来的,这些跨国公司在贫穷国家赚到钱,带回本国,给本国老百姓分一部分,自己拿一部分。这也是20世纪全球化的背景。
全球化对西方国家好处是明显的,西方老百姓的收入大幅提升,甚至互相伺候就能过上好日子,脏活累活全部转给了落后国家。
说到这里,就有个问题,那些发达国家主要是选哪些国家转移产能呢?一般来讲符合下边条件的:
1、稳定的政治环境,这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不少国家上一个领导请求外国在他们那里投资建厂,下一个领导就没收或者国有化,这种国家今后再也不会有人去投资了。我国在非洲之前吃过这亏,南美在这方面一直有问题。
2、老百姓有一定的教育基础和纪律性,不多说,不然找不到工人。
3、政府得全力支持,这段时间越南就急得要疯了,因为招商引资进去的工厂,需要地皮找政府,需要水电也在找政府。此外类似拆迁和环保问题,主要是需要政府配合,不然根本没法操作。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这些年说的“制造业”回流,说的根本不是咱们国家的大部分产能,那些产能回了美国根本活不下去。
他们要的是那些高附加值的产能,比如前几年吸收福耀玻璃去美国建厂,那些高端车用玻璃利润空间大,在美国也能活下去。还有最近在搞的那个芯片法案,吸收高端芯片去美国建厂给补贴,美国要的是这些。
大家也需要注意到的一件事是,欧洲可能就是福利太好了,开除一个员工极其费劲,导致公司效率非常低。这几十年的竞争中,美国甩了欧洲一个身位,也跟欧洲这种极度保护劳工有关。这两天马斯克疯狂裁员,很多小伙伴说美国咋这样了?美国一直都这样,美国和欧洲在社会福利方面完全没有可比性,基本是个丛林社会。
所以说吧,尊重劳工和保持竞争力,非常难协调。搞笑的是印度这个国家穷成那样了,非常致力于保护劳工,法律对企业主极其严苛,官员也跟着法律授权不断骚扰这些企业主,这才是印度发展的大障碍。
说到这里,这个话题其实已经差不多了。
为啥产能一直过剩?
因为金融资本崛起之后,只要符合上边的那几个条件,建厂什么的已经不再有难度,只要有利可图,几十万人的工厂可以迅速拔地而起。比如河南富士康,三十万人的工厂,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最复杂的工厂,半年就建设完工了。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从开始挖第一铲子土到第一辆车生产出来,只用了11个月。
越南印度东南亚,这些国家尽管离谱,但是最近两年也已经有不少工厂开始投产了。比如大家经常听说东盟是我国第一出口地区,其中很多东西并不是给他们消费了,而是工业半成品,他们买去再加工,然后再出口。再比如iPhone14,有不少就是印度产的。事实上咱们国内的某米早就在印度搞了7座工厂,都已经投产了。
我有一种担心,今后尽管跟苍蝇一样讨厌,不过印度和越南那边传来的投产消息会越来越多。尽管他俩先天条件很差,不过贸易本身会对土壤进行改进。改开初期,美国人去中国沿海调研,也认为中国能搞工业的只有广州和上海那一小片区域,他们没意识到一个问题,
发展会为更远的发展铺平道路,商业活动会扩散,直到把整个国家卷进去
。
也就是说,在银行等金融资本的加持下,产能几乎是无限的,但是购买力却是有限的。
因为建厂的前提就是“有利可图”,成本必须低于收益,收益是真正的铁顶,你所在的产业利润,直接就把工人的收益给封死了。
比如富士康做的是iphone14,按理说是最高端的产品,但是郑州富士康主要负责组装,真正附加值高的那部分,是从美国的高通、日本的索尼、韩国三星来提供,好在这些年我国能提供的越来越多,比如比亚迪开始给苹果提供电池了。
此外上海超级工厂的产业链本土化率已超过95%,员工99.99%都是中国人。上海超级工厂在上海、苏州、宁波、南通等长三角地区形成了电池、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汽车内饰、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全生态链,打通了全国汽车产业链市场,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可以说,接下来我国的汽车产业蓄势待发。
至于怎么解决老百姓收入这个问题。
从上文美国和欧洲的经验也能看出来,产业升级,把落后产能转走,然后再结合分配,增强国内老百姓消费能力。
不过现在好像有个共识,中国经济已经过了高速时代,今后的中低速增速前提下,中国中位收入再想翻一倍,可能是在座各位有生之年的事。
中国太大了,如果芯片和汽车有大突破,可能会把几百上千万人的收入拉翻倍,对于其他国家,这么大的人口规模,已经是一个小国了,但是对我们国家依旧太少了。而且产业升级,可能只是对于一部分人立竿见影,比如互联网大爆发,土木人却在倒退。所以接下来道阻且长,大概率是一代人的事。
而且大家一定要有个常识,技术突破本身没那么重要,把技术转换成贸易额才是关键,也就是我们的汽车和芯片卖到全世界,赚钱后从全世界买回来更多资源、更好的消费品,更多的肉蛋奶,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中国这些年肉类消费大幅上升,跟美洲大陆进口的大豆强相关。现在新能源依赖的锂矿,也都在海外,甚至锂矿出口国,也准备搞OPEC那种形式的联盟,到时候方便集体减产提价。
中国自己的资源禀赋是支撑不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只能是依靠贸易,贸易才是第一性原理。通过贸易的纽带,美洲平原是我们的农场,俄罗斯和沙特是我们的油田,澳大利亚和南美是我们的矿区。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关于分配,说一句话吧,一定要在法治的范畴下,因为法制就意味着稳定和可预测性,不然很容易毁掉全社会的恒心。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