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昌

口述

李珍

整理

七一一矿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勘探的铀矿山,是党中央、国务院规划决定由苏联帮助设计和援建的铀矿冶四个项目之一,是核工业第一批“五厂三矿”之一。矿山于1958年开始筹建,1962年试生产,1963年正式投产,1994年井下终止生产,2003年由于资源枯竭政策性关闭破产。至此,具有46年光辉历史的七一一矿画下了句号。矿山从建成投产到1994年终止井下开采,共完成掘进总进尺数十万米,生产铀矿石数百万吨。建矿以来,开拓了三个井田、六个竖井和一个斜井。

建矿40多年里,七一一矿走过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为我国核工业的创建与发展,为我国的“两弹一艇”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原二机部部长刘杰赞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我作为建矿初期进矿的建设者,见证了七一一矿创业、发展的历程。

1987年,梁启昌(左一)陪同西德外宾考察

在满山荆棘、毒蛇猛兽出没的南岭山脉中,我们建起了七一一矿

七一一矿位于现在的湖南省郴州市(那时候叫郴县)许家洞镇金银寨矿区。金银寨矿区处在南岭山脉的北边,这个地方人烟稀少,山高沟深,满山荆棘丛生,毒蛇猛兽经常出现。当地有一句老话“船到郴县止,马到郴县死,人到郴县打摆子”,就说明这个地方非常荒凉。

七一一矿在1958年筹建以后,职工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过来,特别是从北方支援到这边来的人比较多,主要是北方的厂矿多,像山西大同、山东淄博煤矿。当时矿山条件差,职工来了以后,喝的是郴河水和井水,住的是临时用竹子编的房子,上面盖着杉树皮棚顶。后来家属来了,就住干打垒的房子。所谓干打垒就是用当地的泥巴,和着稻草、竹茅,打成一块一块的,在泥土还没有干的时候就垒成墙,上面用杉木条子做成屋脊,钉上杉木板子做成家属宿舍。没有洗澡、做饭的地方,房子既是宿舍又是厨房,都在一起。

像我们工程技术人员住在原来郴州疟疾防治所留下来的一栋小楼和一栋平房里。那时候的矿办公室就是原来的湘南地区疟疾防治所,可见当地的疟疾是非常流行的。我们来以后很多人都得了疟疾。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刚来的时候,七八个人挤在一个不到15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的是上下铺。到了夏天,那时候都是用蚊帐,不像现在点蚊香之类的。蚊帐是棉的,又小又挤,那个闷热不用说了,根本睡不好觉。

湘南这个地区,在以前冬天阴雨连绵,毛毛细雨又寒冷,雨一下就一两个月甚至三个月,不见一天太阳。身上穿的、晚上盖的被子都是湿漉漉的,如果有火炉的地方去烤一下,身上都冒气。住的地方比较偏僻,大家都不太适应,所以那时候就提出来“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环境斗”。

当时,因为缺水,出矿井以后工作服湿了、脏了就挂在床头,晾干接着穿;没有热水就拿冷水冲澡。建矿初期没有电,进坑干活照明都是用电石灯,电筒都很少。这个地方开始是比较艰苦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克服一切困难,以尽快建成七一一矿。

风钻工挎着45公斤的风钻、爬几十米的梯子去打天井眼

建矿初期上部中段做的生产准备,比如说采准系统、备采系统、铀矿系统、充填系统,都是人工进行的;除去凿岩以外,其他的像出渣子、天井掘进、人工支护也都是人工。

那时候没有电力车,往外出渣子得长距离人工推车,一推就是五六百米,甚至七八百米,推重车出来,再推空车进去。天井掘进也都是人工支护。七一一矿的岩石非常坚硬,岩石坚固性系数达到21,也就是说和石英的硬度是一样的,用钢锯锯不动。支柱工上去做支护平台,横梁要打六个梁窝,用钢钎和手锤来打,钢钎一打下去只是一个白印子,就这样打六个梁窝难度可以想象。要支好横梁,支柱工还要把2.5米长、5厘米厚、二三十厘米宽的松木板子一手抱着,一手爬梯子,就这么把木头运上去。梯子的坡度有七八十度,一爬就是十几、几十米。

打天井的风钻工,带的风钻重量45公斤。风钻工师傅要把钻机挎在胳膊上,爬几十米的木梯子;副手拿着钎头,七一一的岩石硬,得拿一二十个钎头,再加上风绳水绳带上去。这样做好准备后才能够打天井眼。有的老式钻机,像打平巷用的钻机30公斤重,由于气腿子密封不好,一进水气腿子就不好用,风钻工没办法,两人抱着或者抬着钻机打,打上边钻眼的时候就用木板推着打,工作下来满身的泥水。放炮工要背10多公斤炸药,爬梯子上去进行装药、连线,沿下来以后到平巷的安全地方合闸,开始用火雷管后用电雷管。

咱们工人硬是用土箕扒子,繁重的体力劳动,三年的时间,把上部系统的通风系统、充填系统、铀矿系统、运输系统完成,保证了1962年的试生产。为什么1962年叫试生产呢?因为七一一矿有一个物理选矿厂,这个厂是用放射性物理的方法把矿石和废石分离出来,提高矿石的品位,等物选厂建成以后才能叫正式投产。

1987年,梁启昌(左一)陪同西德外宾在井下考察

“火焰洞”中,工人边往身上冲冷水边干活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铀矿山的认知不足,只是认为它通风条件差、劳动条件差,没有认识到氡气的危害性。当时大家戴的是纱布口罩,六层或者八层,穿的是一般的工作服,工人们在这种情况下还持续战斗。

工人们三班倒,每个班八个小时。那时候山上有二食堂、四食堂还有七食堂,都在坑口边,工人出来都在这几个食堂吃饭。简易工棚也在坑口边。那时候可真是吃在坑口、睡在坑口、干在坑内,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国家的任务。

上部中段做完了以后,转入下部中段开拓。这里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出现地下热水,水量大,水温达到47、48摄氏度,最高达到55摄氏度。坑内气温也高,一般都达到30摄氏度以上,有的地方达到38摄氏度甚至40摄氏度。主矿带80米中段巷道每小时涌水量350到400立方米,水温47.5摄氏度,平均气温40摄氏度以上,被称为“火焰洞”。

由于湿度大、热量高,通风又降低不了温度,工人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办法干活,只好用水管不断地往身上冲冷水,干一下活冲一下子,甚至有人专门拿着管子给出渣工和风钻工喷冷水。战高温,战“火焰洞”,这都是七一一矿工人经历过的。七一一矿深部中段开拓,3个主井、1个副井的开拓,都在战高温、战恶水的条件下进行的。工人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深入中段开拓了3万多米的巷道,增加了开拓储量,为七一一矿达到高产做了准备。

在这样的条件下,七一一矿每年都能超额完成任务,即使在限产期间,也是提前完成限产任务。从建矿一直到关闭,七一一矿为国家提供了几百万吨铀矿石,还有相当数量的黄饼,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提供了宝贵的铀原料,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运送了一批又一批铀矿石。

有铀矿山的地方,就有七一一人

在矿山生产中,我们采用人工间柱、人工假底假巷、多采一填、吊罐天井、注浆堵水等先进技术,为实现高产、稳产,降低矿石损失率、贫化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很早开始了堆浸实验。

七一一矿也是一个培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单位。当时全国各地铀矿山都在进行建设,根据上级“老矿包新矿,老矿支援新矿”的指示精神,七一一矿为各地矿山支援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3200多人,其中2000多工人,700多工程技术人员。也就是说,凡是有铀矿山的地方,基本上就有七一一人。

七一一矿职工的政治素质比较高,各地来矿支援七一一建设的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还有部队人员成建制地转业来的,这些人员占的比重比较高。七一一矿无论是在历次运动中,在生活极其困难时期,还是在面临矿山关闭破产时,职工队伍始终保持了稳定不乱。七一一矿在最全盛时期有5300多职工,加上职工家属有上万人,在郴州地区是举足轻重的单位。那时候郴州市的城市人口也就十万人,七一一矿占了十分之一,七一一矿能稳定,郴州地区就稳定。

梁启昌,生于1938年2月,辽宁省兴城县人,1958年9月从冶金工业部长春地质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湖南二矿(后改为七一一矿)工作,先后担任过地质技术员、生产调度员、生产副区长、计划科科长等职务,1985年5月任七一一矿副矿长。1991年3月任七五四矿党委书记兼七五三工程筹建处党委书记,1997年12月退休。

策划:杨金凤

编辑:申文聪

如何选择高端门窗品牌

欧大师隔热隔音门窗订制

欧大师断桥铝合金门窗代理

高端铝合金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