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尚需迈过“三道坎”

公立医院改革尚需迈过“三道坎” 更新时间:2010-3-11 0:20:50   公立医院改革尚需迈过“三道坎””――代表谨慎审视公立医院向“公益性”的回归之路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将“公益性”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对于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无疑是个福音。

不过,一些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认为,公立医院向“公益性”的回归之路,仍有许多难题尚待破解。

财政投入缺乏成“难以承受之重”

“作为一名医生,我举双手赞成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但作为改革的必要前题,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当前公立医院目前面临的沉重负担。”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姚媛贞说。

姚媛贞代表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医院有900多名员工,每年仅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就需数千万元,除此之外,添置医疗设备、扩建住院场所等投入都需要医院自己想办法解决。

“市财政每年给医院的投入只有120万,还不够医院发一个月的工资。”姚媛贞代表说,如果不想办法营利,医院根本就无法运转下去。

近年来,国家在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但这些投入大多是流向了城镇医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医院获得的财政支持实际上很少。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主任陈晓琼说,“2009年郴州市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共计2.5个亿,但投入公立医院的几乎为零。”陈晓琼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并不现实。

“增加政府的财政补偿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在全国人大代表、株洲市江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武看来,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也会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费、增设药事服务费等手段来弥补经费的不足,其结果必然是“换汤不换药”,老百姓的医疗成本仍将居高不下。

相关专题:

降低运行成本才能提高公立医院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潍坊医学院眼科研究所所长康凤英认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还必须实行“管办分开”,提高医院运行效率。

“在现在的体制下,管理上缺乏独立性导致公立医院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康凤英认为,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是典型的“多龙治水”,政府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却管得过多。在一些医院,上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投入,院长一个人就说了算,投资的可行性、收益率、风险性无人制约;反过来,医院要想引进一个人才或处理一个消极怠工的职工,院长却做不了主。在这种体制下,公立医院很难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改进,效率也不可能提高。

“公立医院要轻装上阵,就必须改革现行管理机制。”全国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说,有些大医院患者扎堆,老百姓连挂个号都要排上半天队,可医院还是抱怨效益不好,亏损巨大。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机制不活、运行成本过高。

“一些公立医院的后勤部门,仅打扫卫生的人员就有几十个;说得不好听,医院成了一个‘小衙门’。”谢子龙说,这样管理体制下,公立医院冗员充斥、效率低下,回归公益性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关专题:

医疗资源配置不能“头重脚轻”

随着城镇医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不断推进,近年来城市公立医院患者数量剧增。但在一些乡镇卫生院,尽管硬件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却仍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刘凤认为,人才的缺乏是基层医院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一些基层乡镇卫生院,大学本科毕业的医生几乎没有,大部分医生仅有中专学历,有的乡镇医院连最简单的接生手术都做不了。

医疗资源配置上的“头重脚轻”使一些乡镇卫生院生存运转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卫生院不得不采取“多开药,开贵药”维持生存,而这样做的后果又使基层老百姓对基层医院大失所望,纷纷涌向城里的大医院。

刘凤代表说,在农村医院,“人才缺乏――没有病人――收入待遇低――人才留不住”业已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要解决基层医院的人才问题,让他们下得来、稳得住,就必须解决待遇、编制等问题。

作为国家确定的首批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辽宁省鞍山市长、全国人大代表谷春立认为,公立医院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能再重蹈以往医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公立医院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医药同改、城乡同步,在全面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建设公立医院和乡镇医院、村卫生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解决基层卫生机构医药卫生人才问题。

相关专题:

Bitget下载

Bitget官网

Bitget交易app下载

Bitget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