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信托业不良率历年信托业不良率统计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历年信托业不良率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历年信托业不良率统计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我想知道信托基金真的不会暴雷,且不会亏损本金吗?现在认购信托还安全吗?现在有的银行不良率能达到10%。这么高的不良,离倒闭还远吗?2021年信托继续严监管,信托投资应该如何操作?我想知道信托基金真的不会暴雷,且不会亏损本金吗?感谢邀请,我是信托者,专注信托。
我先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解释原因。
市场上就不存在零风险的投资理财,不存在零违约的金融机构(理财平台、投资机构),但当下固定收益类产品中,信托投资一定是首选——相对兼具本金安全和收益稳健2大独特优势!!
先解释为何不存在零风险、零违约这一说??
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个信息点:投资者投资到期,如期拿到了本金和收益,可以称本次投资是成功、完美,但并不意味着该次投资是“零风险”。投资者应该重点考察的投资机构风险管控、抵御能力,而非寄希望于任何时候投资都是“一帆风顺”打个比方——是人都一定会生病,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正如人会生病无法规避一样,投资一定自带风险,这是天然属性,那么人要活得健康——寄希望于人一辈子永远不会生病,哪怕一丁点的感冒都不会得,这显然是不可能、非理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锻炼强身健体,提高体能,这样即使生病了,人也能战胜病魔,恢复健康,这才是可取之道。而投资也是如此,风险不可能消失,但是可以管控和抵御,投资人需要做的是选择到专业投顾和金融机构,提升了资产管理的综合能力从而来提高自身投资的安全系数。这才是可取的投资之道!!!
再说说为何信托是固收首选呢??
其实这方面我分享很多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我的头像——信托者公号,每条资讯都是与信托相关,我的问答也更新了100多条,都是干货,欢迎点击阅读,重复的我就不再说了,在此,我补充一些最新资讯——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披露的2019年全年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信托行业资管规模21.6万亿,但是不良率3%不到,换言之,谨慎选择信托项目,规避不良资产是非常可行。另外,5月初68家信托机构陆续公布自家年报,在公布的66家中,仅有4家发生亏损,62家都是盈利状态,而且58家净利润破亿,可以说是日进斗金,这便意味着,在谨慎选择信托项目前提下,慎重选择信托机构,不然自己的投资发生亏损并非难事,而时下信托收益在7-8%,固收类产品中收益已经相当不错,值得投资!!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分享,感谢阅读,如有帮助,请您点个赞,转发和加个关注,让更多人看到,在此感谢!!!
现在认购信托还安全吗?谢邀请,答题时间:2022年4月!
类似的问题,我其实已经回答过多次,只是时间段不同,行业环境不同,行业政策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到信托配置与抉择!
一刚兑与信托优质的“联系”信托刚兑的打破,源于2018年资管新规的颁布,现今已是2022年,资管新规已然正式生效,资管产品往净值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而刚兑的打破意味着信托产品的风险更加显现具象化,不少投资人便由此出现投资恐惧!
但换个角度思考,信托的安全、靠谱仅仅是因为刚兑光环加身吗?
信托真正的优势源于何处,而这与刚兑是否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唯有理清这内在逻辑,才能进一步下定论:刚兑打破,信托是否不再安全!
2018年信托的不良是0.98%,银行是1.96%,而到了2020年二季度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披露数据,信托业不良率3.52%,自此信托业协会便暂停披露这一数值,但很明显,近年来包括信托业在内的整个资管行业自2018年便在进行行业洗牌、重塑,信托业不良资产规模逐年上升,信托业资管规模也有所下滑,毫无疑问,信托业不良率这一数据是在逐年增加的,没错信托投资的风险是在上升的,这是事实,不可忽视!据可靠三方数据统计,当下信托业不良在7-10%之间。
同时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一数据,在当下信托业“合格甚至优质资产”高达90%,而在2018年信托的不良是0.98%的同时,优质资产高达99%。
那么请问对于优质资产需要刚兑光环加持吗?
很显然唯有那部分不良资产的信托项目到期之时,无法凭借底层项目自身安全落地,才需要借助“借新还久”、“资金池运作”才能得以继续滚动!
若投资人具备风险识别能力、专业素养或者借助专业的三方力量,一开始选中的便是优质资产、优质底层项目,那么刚兑此时的作用仅仅是心理慰藉而不起实质性作用!
因此回归投资逻辑本身,只要信托项目过硬、信托公司实力过关再加上投资人自身具备“合格投资人资质”认购信托还是具备可行性的!
二、信托违约后咱们再来探讨提问者的第二个问题:信托出现问题,会血本无归,陷入长期关系吗?
实话实说,信托违约,投资人会不得不、被动式陷入长期的维权关系之中,而资金也有可能血本无归。
先说说血本无归吧
说实话发生这类情况的最终概率很小,但在过程中会出现僵持局面,此时现实情况与“血本无归”而非,如当下的川信TOT项目的投资人。
为何说概率很小?
A信托项目一般都有底层资产,价值如有实力提供担保、实物抵押等风控措施
这些底层资产和担保方面“一文不值”的概率是极低——烂船还有三斤铁!
而信托的准入门槛不低,交易对手或为房企开发商、地方城投、民营龙头企业;
但也有人会说万一没有底层资产或者底层不明呢?这就是情形B
B信托公司出现机构层面流动性风险
底层资产不明,多半是资金池项目,此类项目的发行、管理主体为信托公司,一旦此类项目风险暴露,那相应信托公司大概率难以继续展业,如安信信托、川信、新时代信托、华信信托
信托公司不得不暂停展业、债务重组,引入信战投,承接旧债务,如此一来,即使资金池项目也会有按比例获得一定补偿!
说到这,想必大家都有数:信托投资失利不至于血本无归,但本金亏损这是一定会的!
因此资产会缩水、债务重组定打折!
而一旦发生项目违约,投资人抱团维权这是必然事件,但受限于信息不对称、专业以及时间、精力,陷入长期维权,这也是大概率事件!
一旦发生违约,作为投资人真正行之有效的处置抓手少之又少,但抱团是必要的,
若仅仅是项目单体事件,那投资人抱团,推举出有效代表与信托公司交涉、沟通真正有效、有节奏地推进违约项目重组、清偿与兑付!这类情况违约项目能否真正“脱险”,关键在于信托公司与融资方交涉以及信托公司对底层项目的贷后处置、其他增信措施的有效落地!
但若出现信托公司层面风险,脱险关键与上述情况有着本质区别,信托公司出险,定会有相关监管部门介入如银保监会和当地银监局,此时单靠信托公司一方力量无力化解危机已成事实,这时投资人应抱团将关注点放至新战投的引入,争取从一开始投资人就为自身争取一定的话语权,这非常重要,与切身利息息息相关,在后期债务重组以及落地到最后期的清偿兑付,其兑付比例大小都需要投资人为自身而进行持久的、长期性斗争!
三购买排名前十的信托出问题的概率大吗昨天,我刚更新了一条微头条:一家好的信托公司的判断标准
所谓排名前10地信托公司,其排名依据往往是信托公司的资管规模大小,而投资人判断一家信托公司是否为头部信托,也大多以此为标准。那么问题就来了,资管新规排名前10,那么地产信托规模定然不在少数,而在“房住不炒”的行业大背景下,以及2021年地产行业开启的洗牌、转型行情下,往日各家房企“三高模式”:“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难以为继,多家房企如华夏幸福、恒大、奥园、蓝光地产等出现流动性风险,整个房地产行业均受沉重打击,相对应这些房企的信托项目几乎出现违约,同样对于布局该部分房企地产项目的信托公司也深受其害。其中不乏中信信托、光大信托、五矿信托——都是所谓头部信托!
说到这,这答案不言自明!
最后做个小结:
刚兑打破后,信托可以投但须谨慎投资——信托总体风险可控,局部暗流涌动;
优选优质信托公司,不可单恋单一排名;
信托投资风险显性具象,优选底层项目至少规避风险七成。
以上,信托者分享!
现在有的银行不良率能达到10%。这么高的不良,离倒闭还远吗?谢谢邀请,实际上,银行不良资产是很多人不愿意投资银行股的的一个重要原因,业绩缺乏想象力,然后再有这么一个随时可能爆的雷,怎么能让投资人心安。
一、什么是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放出去的贷款收不回来,或者不能全部收回来,那自然就是要面临损失了。当然也包括各种质押的债券、股权、权证、不动产等抵押物等等。上世纪末期,我们的银行业引进了国外的风控理念和机制,把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等5个风险等级。其中次级、可疑、损失都算作银行的不良资产,
银行对各类不良资产的专项准备金提取比例分别为: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
对于不良资产,只是从风控角度和会计角度而言,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不可收回,银行也有各种应对处理措施,比如加大催收力度、事实债转股,抵押物司法拍卖等等。银行的资产保全部门就是做这个的,一旦银行发生不良资产,资产保全部就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清收、诉讼、查封等措施,更会根据情况,将不良资产会转让给专门的处置机构处理,即资产管理公司。
二、银行的不良资产情况到底如何?数据显示,从2016年第四季度末开始,我国银行业不良率连续五个季度稳定在1.74%,未出现增长,2018年第一季度银行业不良率微升至1.75%,打破稳定态势,截至2018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万亿元,不良率1.89%。
进入2019年以来,包商银行、锦州银行都曾经出现大量不量资产,最后包商银行被接管(实际上就是破产了),而不少地方的小银行也是不良率季不断攀升,比如今年4月份,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报告就指出,有多家商业银行的资产不良率高达20%以上,高的甚至达到了40%,这种的确距离倒闭就不远了。看着好像危机重重,但总体而言,在我国4000多家银行中,总资产规模250万亿这样巨大体量中,六大国有银行牢牢占据主体,且2019年二季度以来,不良资产比例明显有所下降,个别地方性银行因为经济压力出现暂时的困难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而且,《银行存款保险条例》足以保证普通储户的安全,没必要过于忧虑。
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2021年信托继续严监管,信托投资应该如何操作?感谢邀请,我是信托者,坚持原创!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信托者课堂从2021年最新监管导向、市场行情变动;信托项目的筛选和规避这几个方面来剖析:
2021年政策和行情变动就这一板块,早在年初监管层就释放了十分明确的信号:
2月7号,2021年度信监管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参会人员——信托公司高管、各地银保监会领导、中国信登、信托业保障基金、中国信托业协会相关人员。会议明确表示2021年信托行业继续“两压一降”——继续压缩信托通道业务规模、有序压缩违规的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以及加大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会议对2021年的风险处置工作作出了部署——搭建风险处置工作体系,做好高风险机构处置,落实重点机构风险处置后续工作,推进信托保障基金作为风险处置平台的基础建设;围绕行业风险化解加快创新,优化流动性支持业务,加大风险资产收购力度;审慎经营管理,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业务审查质量和效率,搭建资产负债管理框架。两次会议都多次提及“风险处置”,众所周知,信托业正在经历第七轮行业整顿、而行业转型正是在监管层的引导下进行。按此逻辑,想必2021年信托行业不良率应该会有所上升,或许有一定比例信托项目继续以暴雷来排雷。2021年谨慎投资也是必要的!!!
信托项目的筛选和规避目前信托市场,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非标业务和标品信托。
标品信托兴起的一大助力便是监管升级,行业引流。标品信托有三大代表产品,分别是ABS(资产证券化)、固收类、TOF(基金中的信托)。底层资产主要是股票和债权的二级市场,收益浮动,目前标品信托优势在于市场成长空间巨大、信息披露透明、底层清晰。劣势在于标品信托业务发展、成长以及成熟都有赖于于标品信托团队的强大投研体系的搭建、完善。这是个长期过程,将与市场的投资者教育一起“共同进步”。
传统非标业务主要是城投基建业务和房地产信托,前者监管相对清晰明确、城投信仰和政府隐形背书在背后支撑,鉴于我国的特殊体制,信托者团队在2021年看好该业务。
而房地产业务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监管日渐趋严。规模在缩减当中,第一大类也让位于金融类信托,而且行业分化严重,行业资源更向房企开发商前100强、50强、30强集中。而这也正好提示了投资者的选择策略。
至于规避
资金池不碰!!!
分享一个消息:某资金池大户背后大佬的保理公司都已经注销了,而在之前保理业务规模在该大佬板块中,业务比例也不低,后续其融资租赁公司是否会有同样命运?这对于资金池是利好还是利空——不言自明!!!
以上!!!
信托者课堂专注信托,在头条号分享上千条信托资讯,在悟空问答也解答了上百个“信托”问题,如有兴趣可点击头像,自行查阅,一定会让您有所斩获,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如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起学习进步!!
OK,关于历年信托业不良率和历年信托业不良率统计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