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第一缕阳光进发

10月1日清晨,旭日初升。

六点零二分,北京南站22号站台。C2551次列车驾驶舱内,司机长裴立臣核验确认好信号和数据后,推上手柄、鸣笛示意,CR400BF型“复兴号”动车组缓缓开动,迎着第一缕阳光加速驶向天津滨海。

一个多小时前,裴立臣和同事们就已经起来,开始为这趟列车做行前准备。出勤前开班前会,做好的安全预案;对机车司机进行酒精检测;核对担当区段有无运行揭示;核对车辆的停车股道;接车后做好相关的试验和数据输入……“火车司机责任重大,运送的是数百乃至上千乘客,行车安全非常重要,不能有丝毫马虎,因此,我们日常都有严格的行前准备,确保万无一失。”裴立臣告诉记者。

裴立臣,天津人。已经在铁路上工作近二十年的他回忆,第一次单独驾驶机车还是在2003年,“我当时驾驶的是烧柴油的内燃机车,跑的是京山线,速度慢、噪音大、不环保,跟现在根本没法比。”而他现在驾驶的“复兴号”动车组,是中国新一代高铁技术的集大成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运营时速已经达到每小时35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运营时速最高的高铁!”裴立臣感叹,“真心为咱们国家自主研发的高铁感到自豪,单单在手柄控制上,原来的比较繁琐,现在把制动手柄和牵引手柄合到了一起,操作起来更简单、更人性化,也增加了安全系数。”

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从“和谐号”到“复兴号”,“火车头”越跑越快的同时,高速铁路网也越织越密。C2551次列车所在的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最早建成并运营的高铁客运专线,在2008年奏响了中国高铁时代的序曲。十余年来,我国高铁运营总里程逾2.9万公里,远超其他国家总和。从高寒地带到热带海岛,高铁连通100多座城市。幅员辽阔的中国,交通更便捷、连接更紧密。

铁路象征着国家气象。70年来新中国举世瞩目的成就令每一个中国人骄傲、自豪。这已经是裴立臣第15次在国庆节当天坚守在工作岗位。“自己能用实际行动为祖国母亲庆生,感觉很值得,累中有乐,苦中有甜。”他说,“今天是新中国70华诞,尤其感到激动和振奋,国家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就像我驾驶的‘复兴号’一样,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越走越近,越走越快!”

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又一辆“复兴号”列车驶出车站……在祖国广袤大地上,一辆辆流线型的“子弹头”,似贴地飞行的巨龙,满载着希望出发,驶向朝阳,驶向未来。(记者 张弛 见习记者 王奇)

“这样的辛苦,值!”

10月1日清晨6:00,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天还未亮,民警小魏就早早就起了床,洗漱、就餐,开始为今天的特殊任务做准备。

今天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小魏将作为边检民警护旗手,在祖国西北霍尔果斯边检站铁路口岸升起国旗。他把皮鞋擦了又擦,警服整理了一遍又一遍,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清晨8:50,升旗仪式准备开始。两名边检民警手握钢枪,与四名边检民警护旗手一同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国旗台走去。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伴随着铁路口岸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鲜艳的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端。

小魏名叫魏永强,90后小伙,别看他年龄小,但这已是他在口岸边检站工作的第七个年头了。他见证了边检站铁路口岸检查点从无到有、驻地从荒滩戈壁到花园警营的巨大变化。他说:“有我们在,请祖国放心!”

虽是国庆,霍尔果斯口岸依旧繁忙。随着一阵汽笛鸣响,由哈萨克斯坦开往中国的第一趟货运班列开来,缓缓停靠在车体查验区域,车体监护、保函核对、关封查验等一系列检查工作随即开始。

“叮叮当当……”闻声望去,只见魏永强手拿一根铁棍,双膝跪地,将头埋入列车底部,敲打着各个部位。已是老手的魏永强,根据敲击声音的回响就可以判断出列车的状态。

首趟哈国入境专列才刚检查完毕,魏永强手中的对讲机又响了起来,国庆节当天由中国发往欧洲的第一趟中欧班列准备出境。魏永强又立即做好勤务,准备列车迎检。

像这样的列车,魏永强和同事们一天要查验30余列,日均行走20多公里,爬上爬下列车近百次。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建设持续深入,这样繁忙的景象从未间断。“我们工作越忙,说明‘一带一路’越繁荣。这样的辛苦,值!”

列车检查间隙的休息时间,小魏不忘拿出收音机,听听国庆阅兵仪式的直播。他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踢着正步通过天安门广场。(通讯员 蒲江宏 蒋大泉)

国旗在永兴岛升起

10月1日,早上6点,当西沙永兴岛泛起第一缕阳光的时候,渔民郑有柏就早早起床了。

郑有柏今年63岁,在西沙“闯海”已有35年。从开始上岛时的艰难困苦到三沙设市后的幸福生活,他见证了三沙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脚步。

郑有柏家住永兴岛渔民村30号。那是一座二层的“小洋房”,干净气派,是市政府盖好后免费给渔民住的。客厅里最显眼的是三个大冰柜,里面装的全是鱼,最大的马鲛鱼有四十来斤,老郑一个人提起来都费劲。

“回想刚到西沙捕渔的那些年,别说冰柜,连电都没有。” 郑有柏回忆说,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现在岛上交通便利了许多,有了电厂,建了海水淡化厂、环保中心,还有万吨级的三沙一号和三沙二号交通补给船定期往来。岛上建起了超市、银行、学校、医院、电影院等,还覆盖了无线网络,生活非常方便。

趁着早起这会,老郑掏出手机又检查了一遍闹钟提醒,确保不会错过一会电视直播的阅兵仪式。

这时,市委大楼方向已经响起了嘹亮的歌声,这歌声每周一或重大节日都会响起。郑有柏特意换上了一身草绿色的民兵服,到市委大楼广场参加升旗仪式。

从郑有柏家到市委广场只需要3分钟。郑有柏到达时,广场上已经站满了人。有驻岛干部职工、武警、边防干警,还有30多名为保卫国家海洋权益牺牲烈士的家属。

8点整,升旗仪式正式开始。三名武警国旗手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向升旗台。随着雄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这个祖国最南端的地级市上空。

高唱着国歌,凝视着升起的国旗,郑有柏心潮澎湃。多年在海上风浪中打渔的艰辛,多年没水没电的日子,多少个在台风中无助的夜晚,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过去时。老郑坚信,随着祖国越来越强大,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通讯员 宋起来)

老王的新梦想

十月金秋,远山雾气昭昭,晨光透过薄雾,洒在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荣丁镇后池村的深山坳,照亮处处新貌,衬出祥和节日氛围。

迎着国庆初升的太阳,后池村三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世金起了一个大早。洗漱后,他穿上平时只有走亲戚时才穿的衣服,站在自家院坝,看着第一缕阳光打在新房上,心里不甚欢喜。

王世金今年68岁,以前一直居住在破旧的小木屋里,环境潮湿不说还得与养的鸡鸭同住,日子过得艰难。从那时起,老王就有了一个梦想——啥时候能住上干净卫生的大平房呀。

梦想很快照进了现实。自2017年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定点帮扶后池村,老王迎来了生活的转折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派驻后池村“第一书记”穆伟以及村组干部来到他家,为他争取到彝家新寨建设补助资金4万元。

2018年,在大家的帮助的下,老王的新房建成了。一栋二层“小洋楼”,楼上卧室楼下客厅,卧室被褥干爽,还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干净的自来水,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就像住别墅。”老王说,新房修好后当地政府又送来了电视,免费安装了网络,“现在住得条件跟城里人差不多。”

住上了新房,老王又有了新梦想——早日脱贫致富。而他的希望就在新房的旁边。

屋旁的鸡舍传出“咯嗒!咯嗒!”的鸡叫声,王世金端着一盆玉米,一边投食一边吆喝。喂完鸡后王世金又来到猪圈喂猪,2头肥猪纷纷往栅栏口凑,不时发出“嗷嗷”声。

王世金的幸福生活正是后池村嬗变的缩影。目前,后池村建起了7.33公里长的标准化通村路,新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点、学校、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室、卫生室拔地而起。2018年底后池村贫困发生率从25.8%下降到11%,到今年底可实现整村脱贫。

10点,村委会热闹不已,当老王和村民们从电视里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阵阵掌声响彻山村。(通讯员 陈柯江)

国旗在东极哨所飘扬

10月1日凌晨4时30分,祖国陆地版图最东端的黑龙江省抚远市黑瞎子岛的东极哨所,全体官兵集合。

“立正!稍息!”随着连长房利伟一声令下,东极哨所全体官兵提拔身姿,迎候新中国七十华诞的第一缕阳光。

任光福肩扛国旗,脑海中闪现出这段时间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演练画面。“今天的升旗仪式,意义重大,我们要在阳光进入国门的同时,让国旗飘扬在祖国的东极!”连长房利伟大声宣布。

4时58分。“迎国旗!”在听到指令的同时,任光福和两名战友护卫着国旗,迈开庄严的正步,一步步走近旗杆。此时,东方的天空露出微光,太阳正从哨所旁的树林里缓缓升起。

5时01分。“升国旗,奏唱国歌,敬礼!”任光福用尽全身的力气,将五星红旗抛向湛蓝的天空。这一刻,国歌响起,雄壮而神圣。

沐浴着国庆节的第一缕阳光,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注视着光彩夺目的国旗,敬上标准的军礼,任光福的黝黑脸庞上,两行热泪悄然流下。

在这一天承担升旗任务,对于任光福来说意义非凡。“他是2008年第一批守岛的老兵,是我们哨所军魂的象征。”房利伟回忆,11年来,任光福和战友们战严寒、斗风雪,驱蚊虫、赶野兽,磨炼了钢铁一般的意志。从住帐篷到住楼房,从徒步涉水巡边到驾驶先进的水陆两用车巡边,他们真切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

5时03分。“礼毕!向右看齐,向前看……”升旗仪式结束,国旗在空中猎猎飘扬。在统一的指令下,战士们以整齐划一的步伐走进营房。任光福和另外两名升旗手,也走下升旗台,准备返回营房,晨风迅速吹干了他脸上的泪痕。

“很荣幸,很自豪!这次升旗,让我为军旅生涯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任光福即将退伍转业,这次升旗注定会成为他永生难忘的记忆。(通讯员 于小龙 董卓群)

小渔村里的大变化

10月1日清晨,阵阵海浪拍打着堤岸,呼呼的海风夹杂着雨水击打着窗户,在今年18号台风“米娜”的夹击中,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地,浙江温岭石塘小镇迎来了新的一天。

63岁的老潘早早起床了,就着咸鲜的鱼干,一碗热乎乎的番薯粥下肚后,老潘放下筷子就去查房了。自家新装修的民宿虽然还未开业,但他还是放心不下,把每一个房间的门窗检查了一遍,再用宽木板条再次加固。干完这些后,老潘穿上雨衣沿着石阶走了十几分钟山路赶往住在附近的二女儿家。

一进院子,他就利索地把散落在院子里的渔网和鱼箱整理好,用绳子绑牢,防止被风吹跑。因为台风,女婿的渔船提前返航,带回好些新鲜渔货,分拣完送菜场和民宿后还剩下不少,趁着国庆小长假,这船海鲜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想到这里,老潘心里喜滋滋的。

从前红村党支部书记退下来后,闲不住的老潘寻思着搞点副业。近几年随着海岛游客的增多,三个女婿搞起了海鲜运输和游客接送服务。女儿出嫁后,家里两间四层楼一直空着,见村民们陆陆续续开起了民宿,今年老潘也花了十多万装修了一番准备开民宿。

“房子装修得差不多了,等天气放晴,把楼梯再漆一下就可以了。你懂电脑,有空过来拍几张照片发网上去,我合计了一下,四个标间加一个亲子间,每天的收入有上千元,暑假旺季再加上节假日,按照一年三个月的入住少说也有9万元的收入……”。虽然和女儿家住得并不远,但平时大家各忙各的,难得坐下来和女儿说几句贴心话。

“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享受到了党的优惠政策,也赶上了旅游发展的好时机,一家子吃上了‘旅游饭’。你和老妈交了传统渔民保险,每月都能领3800元,加上村里给60岁以上老人的各种补助,我们家可以说吃穿不愁,提前奔小康了。”女儿边帮老潘夹了爱吃的虾边说道。

台风过境后风小了,老潘在女儿家吃过午饭后循着山路往家走,一丝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海岛上,咸湿的海风夹杂着细雨吹在脸上已经有些凉意,但潘巨来心里却暖暖的。(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江湛湛)

为保卫母亲河尽一份力

国庆节,大晴天。晨光熹微中,49岁的张西军就披上外套出了门,喊上巡河员小张,打开手机上的“河长巡河通”小程序,径直往汜水河边走去。

张西军是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东河南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汜水河东河南村段的河长。每周两次巡河,已成为他的习惯。

从村口往南,沿着河堤走,不远处,陇海线上的列车一趟趟呼啸而过。河面上,几只白鹭在欢快地盘旋。

汜水河是黄河在中原地区的主要支流之一。“听老一辈讲,以前河水很深,沿河还有渡口和摆渡船。”张西军笑着对小张说。此后的变化,年轻的小张有切身体会:河水变污,淤泥逐年增加,河床逐年升高,河道周边的环境更是糟糕,不要说在河边休闲,离十几米远都能闻到刺鼻的怪味。

变化在2017年。那一年,郑州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河长制,全市61条大河小河都“名花有主”,张西军当上了村级河长,小张和另外一位村民担任巡河员。汜水河进行疏浚治理,他们三个几乎天天往工地跑。清淤泥、筑河堤、垒护坡,排口截污改造,河道变宽了、深了,河水变净了、美了。

“好不容易美起来,决不能让她再变污!”从那时起,巡河、护河就成了张西军的大事。

两个人边走边聊,在河堤、河岸来回穿梭,见到垃圾就随手拾起。几位早起在河堤上遛弯儿的村里长辈,老远就打招呼,还有晨跑的,打太极拳的,放羊的……现在这些“编外”的巡河员,看到乱扔垃圾的就给人“上课”。

旭日冲破天边的云彩,天光大亮。两人走到南边村界,将不多的“收获”扔进垃圾箱后折身返回。张西军记下当天的巡河日志:“母亲河是造福咱老百姓的幸福河!新中国70华诞这一天巡河,特别有意义。我和大伙儿管好村里这一段小河沟,就是为保护母亲河尽一份力。”(记者 毛贤伟 通讯员 邵家见)

高档断桥铝合金门窗

高端铝合金门窗

系统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