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农膜回收利用全覆盖 扮靓美丽农田
中国江苏网5月6日盐城讯 春日傍晚,夕阳西斜,东台市头灶镇姜福村,沉寂了一天的农膜回收一条街渐渐热闹了起来。绿树成荫的乡村大道上,一辆辆装满废旧农用塑料薄膜的大卡车、农用车、小三轮……由远及近,满载而归。
说是一条街,其实就是一户连着一户的塑料薄膜收购聚集点。目前,在东台市三仓、头灶等镇定点聚集了70多个农膜收购点160多个农膜收购经营户,成为该市农膜回收利用产业链中至为重要的一环。西瓜熟了的时节,也是农膜回收的旺季,回收一条街上的经营者们早出晚归,从邻近的弶港、许河、南沈灶、唐洋等设施农业重镇,到周边的大丰、海安、兴化甚至更远的地区,潜入田间地头,回收废旧的农用薄膜,或就近送交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企业,或拖回集中销售,每天都有不菲的收获。据统计,去年全市农膜使用量2.25万吨,产生废旧农膜0.91万吨,而农膜回收专业大军收购废旧农膜超过1万吨。
东台现代农业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一只瓜、一根丝、一篮菜、一棵树扮靓了美丽农田,致富了广大农民。东台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同样走在全省前列,去年被列入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市),列入全省年度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拟激励县(市、区)建议名单,在盐城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考核中排名首位。
在三仓镇吴剑瓜果蔬菜种植家庭农场连栋大棚里,业主吴剑一手托住一只圆滚滚的大西瓜,一手拔开瓜蔓下松软的泥土说:“西瓜藤蔓有多长,土下面的根系就有多长,要是有一片塑料薄膜混进土里,就会影响西瓜生长。把农田打理干净是长出好西瓜的重要措施。”三仓人种瓜一共覆盖五层棚膜。吴剑一层层翻出来看:“最外层的大棚用薄膜厚度是7丝,二层膜是3丝,三层膜、内层膜是2丝,就是地膜也不能低于1.5丝。”在三仓镇农用物资销售一条街,专业销售农膜的业主丁杰介绍,1丝以下的农膜不好回收利用,但三仓瓜农早在五年前就没人用这样的农膜了,“政府不宣传,道理大家也都懂。”
农膜经营户高林祥介绍,聚集姜福村的50多户经营户均来自本市五烈镇和邻近的兴化市,已经经营了10多年。刚开始,大家都是租住在村里的居民家中,农膜堆集在沿东台河数公里的场地上,大风一吹,农膜满天飞舞。前年村里规划了三个集中收购点,这才形成了现在的农膜收购一条街。在三仓镇海鹏塑料粒子厂,加工生产线直接连着水喷淋、光催化装置,排出的废气100%得到收集净化。
良好的生产习惯,完善的产业链条为东台市农膜回收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东台以更大力度治理乡村环境,推进全域无化工。但是农膜回收点脏乱差、部分塑料粒子生产企业层次低等矛盾和问题也逐渐突显。对此,东台市委市政府态度明确,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决不能因小失大。该市多角度、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各镇区、企业、农户等社会主体对农膜回收利用重要性认识,印发公开信至所有设施农业种植户,市农技人员走进广播电台对农膜回收利用进行答疑解惑。对农膜收购点全面环境整治,对没有通过环境审批的企业坚决关停,鼓励支持有条件、有意愿、有资质的市场主体开展废旧农膜加工利用,加强全程服务指导。
东台市农村农业局认真组织开展农膜回收与残留基本状况普查,摸清全县农膜使用情况、重点区域、覆盖作物、农膜种类及残留情况。组建农膜回收利用专家团队,积极探索全生物降解膜应用,连续两年在东台镇上官村、欧美尚农业园区试验示范,取得初步成效,受到省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创新回收管理机制,探索试行“生产经营主体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收取农膜回收保证金”模式,提高废旧农膜回收效率。加大专项执法检查力度,严格执行“农用地膜厚度不低于 0.01毫米”的国家标准,确保不合规超薄地膜产品不进店、不下田。对于规模种植户,鼓励其直接与企业对接,实现由田头回收到工厂加工;对于种植面积小的农户,由户主自行捡拾送收购站点或雇收购人员捡拾回收。(徐凤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