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铝合金门窗免费测量公司
文章目录:
1、京华物语丨“王府井”的“井”到底是水井,还是胡同?2、了不起的我们丨社区“守桶人”王泽生的北京年3、东城小黄庄前街忠旺断桥铝60系列香槟色封阳台换窗户
京华物语丨“王府井”的“井”到底是水井,还是胡同?
一直到了宣统年间,北京城内才有了自来水。在此之前,除去皇家每天都从玉泉山拉水进城外,居民们都用井水。
北京地区原是个平原,沼泽、湖泊很多,水皮浅,很容易就能打井出水。但这些井水是苦的,苦水水质很差,含碱度大,谓之为水硬,水壶用不了几天就结一层厚厚的水碱,洗衣服用再多肥皂也不起沫,喝起来苦涩不堪。
《京城烟火味儿》,徐定茂、杨庆徽 主编,北京出版社2020年2月版。
原文作者丨徐骊
摘编丨何也
老话讲“苦海幽州”,“幽州”是北京旧称,“苦海”是说古时候幽州是孽龙占据的一片苦海。一次哪吒云游经过这里,把孽龙锁在北海白塔下和玉泉山脚下的海眼里了。直到刘伯温要建北京城,不甘心的孽龙要把北京所有的水全卷跑,于是就变成一个老汉推着车往西山走。车上装有两个鱼篓,里面分别装着北京的苦、甜两种水。刘伯温派高亮追赶,高亮赶上用枪刺破一个鱼篓后回身就跑,等奔到了西直门外忍不住回头一望,不幸被淹没在波涛中了。后人为纪念他而把西直门外的这个地方命名为“高梁(亮)桥”。但因为高亮戳破的鱼篓偏偏是苦水篓,所以北京尽是苦水。传说是传说,其实人们只要找准水道打一眼较深的井,就能汲甜水出来。
苦水井很多,都是公用的,可以随便打水。而甜水井则有井主,人们不得自汲,是由井主分别向附近居民送水。
送水用水车,通常每天一大早水车就上路了,按规定路线把水送到主顾家中。水车上是一个大木桶,下面有一个包着布的木头塞子,送水到用户门前,拔塞流水入桶。待装满水桶后堵上塞头,挑水入户,替主顾倒入缸内。
电影《骆驼祥子》(1982)剧照。
送水也有包月及零挑两种。商铺及一些大户人家大多为包月,即事先预定好价钱、挑数及送水的间隔期,比方说是一天一送还是隔天一送。一般住户则根据实际情况去购买零挑的甜水。
由于水井多,所以北京城内也就出现了许多以“井”来命名的地区,其中最著名的自然就是王府井了。据说此地原名叫作王府街,而因在街的西侧打出了一口优质的甜水井,王府井的地名也就由此而来。此外,仅东城区内还有大甜水井胡同、东水井胡同、西水井胡同、沙井胡同等,西城区内就还有井楼胡同、大井胡同、铜井大院、龙头井街、大铜井胡同、石红井胡同等,原崇文区有板井胡同,而原宣武区更有姚家井、琉璃井、三井胡同、七井胡同、湿井胡同、甘井胡同、金井胡同……还有的是为了减少重名而另起了新的名字,如新街口的景儿胡同就是井儿胡同的谐音,阜成门内的福绥境胡同过去叫苦水井胡同,菜市口的天景胡同过去叫大井胡同。
提到胡同,曾有专家提出,“胡同本元人语”。也就是说“胡同”这个说法不是汉语而是蒙古话。据专家考证,蒙古语中“水井”的发音就是“胡同”。由于蒙古大漠缺水,于是蒙古人就通常在有水源的地方安居,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元朝时的蒙古人仿造汉族人的生活方式建城定居,进行城市建设时蒙古人仍沿袭了过去的生活习惯,基本上都是先挖好水井后再修建房屋,而由房屋再形成街道。所以元大都时各街巷间都会有水井,按蒙古语的发音即为胡同。
但后又有人提出异议,其理由就是仅“王府井”这个地名就可以证明胡同不是水井的意思。因为如果水井的发音就是胡同的话,那么为什么仍被称为“王府井”而不是“王府大胡同”呢?由此可见,水井还是水井,而胡同还是胡同,完全是两码子事。
要说皇宫里自然会有自备的水井了,但这些水井里的水不是为了饮用而主要是用于消防或是浇花洗衣、冲洗地面等。自打明朝始,皇宫饮用的就是玉泉山的泉水。有资料上说,在乾隆皇帝时,曾“尝制一银斗,以品天下之水”。称各处水,扬子泉,一两三;虎跑泉,一两四;珍珠泉,一两二;玉泉山,一两,而在此之前仅为“世以扬子江之中泠水为天下第一”。
结果经乾隆的实验证明玉泉山的水最轻,说明最清洁、最纯净,评为第一。由此乾隆御笔题写“玉泉趵突”,更是要天天拉水入城,甚至就连乾隆下江南时都要带上玉泉山的水。不过一旦时间长了水质也就不新鲜了,当时的处理方法叫作“以水洗水”,据《庸闲斋笔记》里记载:“其法以大器储水,刻以分寸,而入他水搅之,搅定,则污浊皆储于下,而上面之水清澈矣。”
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时,清政府才认真考虑在北京建立自来水厂的事。其实在此之前,众多受洋务运动影响的人士亦曾提过为了解决京城饮水问题而建立自来水厂的建议,但均未受到重视。据说还是在这一年的秋天,慈禧在颐和园内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刚到不久就有一小太监匆匆来报,说宫廷某处走水(避讳语,指失火)了。后又报,已然扑灭,但因用水跟不上,还是烧坏了几处。慈禧闻言,便问袁世凯有何良策用以应对?袁答,自来水。
袁世凯
因为天津早在1903年就已经有了自来水,所以袁世凯深知自来水的种种便利,故向慈禧推荐。据有关资料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有农工商部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上奏折,内称:“京师自来水一事,于卫生、消防关系最重,迭经商民在臣部禀请承办……为京师地方切要之图,亟宜设法筹办。”几天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就批准了这项奏议,下达圣旨,设立“京师自来水公司”,并开始招商集股、购置设备、铺设水管……
然而临近年底时,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京师自来水公司又忙将出殡线路,也就是地安门、西四、阜成门沿线正在埋设水管的道路立即回填,后至次年二月底出殡后才重新挖沟施工。
一直到了宣统二年(1910)年初,水塔落成,可以正式向北京城内供水了。但在供水之初,自来水并不受欢迎。首先有价格问题。尽管自来水的水费不高,但安装自来水管线尚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此外就是自来水流出后因为压力会产生一些小水泡,当时被传言是洋人下的毒,饮用后会中毒的。还有民间传言,因为水管皆埋在地下,不见阳光,故而喝了会让“阴气入体”。后来京师自来水公司通过报纸来大量宣传,主动在街旁巷内安装了公用水龙头,派专人看管。对大户人家则把自来水管直接引入四合院中,安装专用水表计量等。种种手段,才消除人们的顾虑,推广了自来水。
我小时候家在幸福大街的幸福北里。记得我们胡同里的自来水管就立在我家的院门口。
自来水管靠墙而立,地上部分大多都是被包着的,只露出了水龙头。下水道口处立有两尺多高的水泥池。这样一是防止四处流水,二是人们如洗菜、淘米或漂洗衣服时可以把容器放在上面。
电影《特工》(2018)剧照。
自来水管的位置往往比周围地段要略高一点,而且四周为了防止流水又大多铺上石板。每逢冬日,溅出的水就会在水管四周的石板地面上冻成一层薄冰,在阳光下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那时候人们大多穿棉鞋,北京话叫作毛窝。这种棉鞋通常是高靿的,灯芯绒的鞋面,布里,白塑料的鞋底。腊月严寒,塑料底冻得梆梆硬。走到临近水管子处,真是一步一出溜。有时提着钢种(铝)壶去打水,都得蜷着脚指头,既小心又使劲地慢慢地蹭着走,否则踏在滑坡的冰面上,一不小心就是一个“老头儿钻被窝”。
当气温达到冰点时,白日里由于经常取水,自来水管内还不会马上结冰,但到了夜间就必须采取防冻措施了。当年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放小流”,就是微调自来水龙头,让水不断地以最细小的形式流出,以防静止的水在管内结冰。二是干脆把自来水闸门关闭,再将管内的水放净,自来水管里没有水,自然就结不了冰了。
因为“放小流”终有浪费之嫌,此外“小流”也不容易控制,故而大多的住户还是采用关闸门放空的方式来防冻。当年我们院内由各家各户轮流值班负责夜间关闸门,到了次日清晨再开闸门。记得当时轮到某户值班,该家的“大妈”总要到前、后院喊一声,招呼大家该打水的赶快去打水,随后再去关闸门。
偶尔也还有水管被冻上的可能。于是大家就忙着从自己家里提一壶开水出来,从水龙头开始往自来水管上浇,用以化冻。这时候可不能用砖头或榔头去敲打水管,因为冰的密度要比水小,所以管子里一定质量的水凝固成冰后体积自然就要变大。当年的自来水管都是镀锌焊管,若再有外力击打管壁,水管或水管与水龙头的接口部分就可能产生裂缝。如果水管真的被冻裂了,那麻烦可就大了。
水管化冻。《京城烟火味儿》插图。
当时家里往往还要灌满一壶凉水来备用,在洗漱、擦抹家具时同热水混合到适温的程度。用老人的话讲,就是新打回的水也还要“沉沉”,估计是沉淀一下的意思。不过,寒冬腊月,新打回来的自来水也是冰得刺手。此时让凉水“沉沉”,待达到临近室温时使用,也近合理。
然而冰凉的自来水也还有一个好处。当入冬时京城街头就有卖柿子的,买回家后码放在背阴的自家窗台上,待到三九天柿子冻得梆硬时,把冻透了的柿子放在凉水里,不一会儿即已泡软了。这时把皮咬破,吸上一口,黏黏的汁水带着细细的冰渣,又凉又甜……借用20世纪80年代初时某“速溶咖啡”的一句广告词,真是——“味道好极了”。
本文内容为《京城烟火味儿》一书中的《北京的饮水》,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徐骊
摘编丨何也
编辑丨王青
导语校对丨赵琳
了不起的我们丨社区“守桶人”王泽生的北京年
傍晚时分,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东城区文章胡同,路口一排红色灯笼刚刚“亮起”。
王泽生骑着电动垃圾车,在安静的胡同里穿行。
他口袋里装着一副白色的棉纱手套,表面已经起球。棉纱手套戴久了还是闷热,他总是脱了又戴、戴了又脱。
这是为了方便垃圾分拣。作为幸福大街57号院的物业后勤人员,王泽生负责院里的水电、热力维修,也是北京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后,院里唯一一位垃圾“守桶人”。
临近春节,各户居民开始大扫除,这一晚上丢出的垃圾,王泽生就足足分拣了5个小时。
今年是他在北京度过的第十个年。
家里提前寄来了年货,有蒸碗肉、酥肉这些,“河北八大碗”只凑齐了“两大碗”,他仍心满意足,“买罐啤酒,蒸点米饭,炒两个青菜,再把这些年货蒸一蒸,就这么过年也挺好。”
王泽生心中也有遗憾,但总是把工作挂在嘴边。
“垃圾分类、供暖、安保我都得看着,春节期间更是不能出差错,这边的工作离不开我。”
王泽生在桶里翻拣垃圾。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这一片就我分得最干净”
农历腊月二十八这天,王泽生比以往都更为忙碌。
早晨6点半起床后,他就直奔垃圾桶处分拣垃圾。幸福大街57号院包括宾馆、居民楼在内共有18户、200余人,而该院的垃圾分拣和运输工作,全由王泽生一个人负责。
各户居民都在大扫除,前一晚扔下的垃圾已经溢出垃圾桶堆了满地。王泽生搬来一把小椅子,戴上手套,从垃圾袋里将厨余、其他、可回收、有害垃圾分类拣出,再分别放进四个桶内。
王泽生眼尖,无论是混在菜叶里的易拉罐拉环还是烟头,他都能精准地挑出。
垃圾分拣持续了5个小时,直到中午11点半,隔壁湘菜馆的老板免费送来辣椒炒鸡块、臭鳜鱼和米饭。王泽生吃不惯臭鳜鱼,但一番忙碌下来,他还是配着米饭将臭鳜鱼吃了个精光。
2020年5月1日,北京正式实施垃圾分类,他开始接手垃圾“守桶人”的工作。
一摞厚厚的垃圾清运记录表,细到每日垃圾桶送站的桶数和重量,王泽生工整地把每一项都列在表上。分拣、运送垃圾这看似最不起眼的活,王泽生做得有条不紊。
垃圾分类初期,每个社区发放了两张A4纸大小的垃圾分类投放指引。这本是给居民做垃圾分类的指引,王泽生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把投放指引背了下来。
“这么一小张纸(垃圾分类投放指引)他们哪有时间看啊,所以我把它研究透,他们去扔垃圾的时候,哪样属于可回收(垃圾),哪样属于其他(垃圾),我都能分得一清二楚。”
因此前常年做维修,王泽生的左侧肩膀落下了颈椎病,左手时常会不自觉颤抖,本是左撇子的他开始学习用右手翻拣垃圾。他不爱用垃圾钳子分拣,觉得“钳子分不干净”。一开始,王泽生习惯用手直接分拣,在几次被竹签、玻璃扎破手后,才开始用起了手套。
王泽生骑着垃圾车在胡同里穿行。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一袋垃圾从入桶到装车,王泽生会分拣三次。
垃圾入桶前是第一次分拣;垃圾入桶后的第二次分拣,王泽生仍能拎出那些“找错了家”的垃圾;在垃圾装车时,王泽生会进行第三次分拣,每往垃圾车里倒入一桶垃圾,他都要再翻一翻,确保垃圾分类到位。
“垃圾转运站的人一般会再检查一次,但是轮到我送的(垃圾),他们都不检查,他们总是说,这一片就我分得最干净。” 王泽生笑着说。
王泽生抱着朋友送来的新年礼盒,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不可或缺的那个人
王泽生是河北唐山遵化人,今年55岁,守着幸福大街57号院已有26年。
这些年,院里的居民来来去去,但没有人不认识王泽生。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王师傅”,“但凡看见王师傅的身影守在院子里,我就觉得安心。”一位居民这样说道。
年轻的时候,王泽生是个木工。他还记得,儿时堂哥会上门给村子各家各户做木门、木窗,自己总是对木头能做成各式各样的东西充满好奇心,常跟在哥哥后面帮着拉大锯。
“那时候还没有电锯,所以都是两个人一头一尾用锯子将大圆木锯开。”因为年纪轻力气不足,王泽生就用手搭在哥哥的锯子上,感受锯子切割开木头的震动感。
1986年,不过21岁的王泽生从家乡来到北京,剃着平头,只拎着一个编织袋,和同乡一起坐了五个多小时的汽车。虽然一路颠簸,他却对这座大城市充满期待。
“那时候光明桥还是小铁桥,光明桥旁边都是菜地。”因为有做木工的手艺,他通过老乡介绍找到了第一份做维修的工作。“当时家家户户的门窗都是木质的,所以很多地方都需要我。”
但很快,这座大城市出现变化。1995年,他辗转了几个单位,最后来到幸福大街57号院做木工维修,从1997年开始,木质的门窗逐渐消失在居民楼里,取而代之的是铝合金门窗。
城市在变化,王泽生的脚步也没停下。
在木工之外,他开始学着自己慢慢摸索其他技术,包括水管、暖气、电路、电气焊等。
“当时我整天跟着身边水工、电工,他们上哪修,我就跟到哪,当时大家看我好学也都喜欢我,愿意带着我。”和年轻时候学木工一样,王泽生凭着好学的劲头,将一个个技术活琢磨透。学一样精一样,这些技术成了王泽生最引以为傲的本事。
直到2003年,王泽生当上了57号院物业维修班的班长,一个班5、6个人,分别负责瓦工、木工、水工、电工,只有王泽生样样精通,成了这个院子不可或缺的那个人。
“这么些年,我们这个院的领导换了六任了,只有我还在这里。”自己的工作得到整个院子居民的肯定,王泽生觉得这是自己这么多年最大的成就。
家里寄来了年货,王泽生整理着冰箱里的年货。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新年愿望是“还能多做几年”
57号院离不开王泽生,王泽生也离不开57号院。
每日忙完垃圾分类,王泽生还需要挨家挨户排查电线、管道是否正常工作。
“尤其现在春节期间,我担心的主要就是消防这方面,春节前我每天都会到各个楼里转一圈。现在到了春节,这楼里都几乎没人了,我一天得进去最少转个四五趟。”
他经验丰富,仅凭着味道就能判断电路是否有问题。“电路出问题,首先它得有一个煳焦味。”
王泽生回忆,有一次居民让他帮忙充电卡,他进楼后闻到了一股煳焦味。“当时我就感觉不对,查了电表才发现,有一户居民家里用电超负荷了,我去替换时电线的外皮塑料都烤煳了。”
春节临近,王泽生选择留京值守。
这已经是他在北京过的第十个春节。2011年,幸福大街57号院的物业事宜由北京市维康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全权接手,王泽生则成了后勤的主要负责人。
他还记得第一年时,自己曾向领导提出要回家过年。但领导回复他,要找别人在这期间接替他的工作。“我当时就犹豫了。总有人需要在这守着不能回家过年,我自己负责的事情找别人来替我承担,这不公平。”
这一守,就是十年。
王泽生熟悉57号院所有地下管道铺设的位置,包括每个角落里摆放着什么物品。“我现在就拿这个单位当自己的家。首先是对这座城市有感情,对这单位、这个院儿这些年感情挺深的。”
腊月二十五,河北老家寄来了蒸碗肉、酥肉、肘子和牛肉。王泽生将一袋蒸碗肉从冰箱冷冻层取出,用粗糙的手指顺着冻肉的纹理抹开表面上的冰层,“这是儿媳妇给我寄来的,她知道我最喜欢吃蒸碗肉。”
提及新年愿望,王泽生说,他希望自己身体健健康康,有体力把工作做好。“退休以后我还是希望能够继续在这个院子多做几年。”
这天下午6点半,垃圾转运站里,垃圾车的挂桶缓慢地起身、倾斜,随着一声巨响,垃圾装箱完毕。
看着自己分拣后的垃圾被完整地倒进垃圾转运站,王泽生吸掉了最后一口香烟,在地上捻熄了烟,将烟头扔进了“其他垃圾”箱内,转身离开。
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编辑 左燕燕
校对 卢茜
来源:新京报
东城小黄庄前街忠旺断桥铝60系列香槟色封阳台换窗户
窗户用料概述
安装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小黄庄前街14-4-14**
门窗材料:忠旺断桥铝60系列
颜色:室内白色,室外白色
五金:DBS德邦斯内开内倒五金,共使用6套
纱窗:隐形纱窗
玻璃:双层中空玻璃
定制面积:11.45平米
价格:7222元
门窗设计特点
老式住宅楼阳台的面积并不大,有一个正面右侧有一个侧面。正面的开窗设计是使用四个立柱装窗户分割为五个区。间隔式的设计,内开内倒窗两扇在正面。右侧面使用一个立柱,将窗户分割为左右两个部分,在靠近左侧的位置设计开窗以上,右侧为固定玻璃窗。
卧室的窗户使用和阳台一样的设计方案。采用地处将窗户进行间隔式分割。一块儿固定玻璃窗,一个开扇。
门口的窗户宽度不足一米,高度接近一米五。在右上区域设计内开内倒窗一扇,其他区域为固定玻璃窗使用横梁立入金分割。
北京日祥门窗厂整理实拍东城小黄庄前街忠旺断桥铝60系列香槟色封阳台换窗户安装案例,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更新日期:2020-07-28 14:24
标签: 封阳台 忠旺断桥铝 60系列 换窗户 香槟色
原文地址:https://www.rixiangmenchuang.com/fengyangtai/dongcheng/112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